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强化生物育种 捍卫种子安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2-07  来源:光明网  浏览次数:1393
 

      “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中国大力推进生物育种,正当其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还不是一个农业强国。“十四五”时期,我国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但生物育种依旧是农业生产的一个巨大短板。如今我国种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比航空发动机和芯片更弱,强化生物育种,捍卫种子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和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我国部分蔬菜种子进口依赖度高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公开资料,作为世界第一农业大国,2021年我国农作物种子贸易额达到10.1亿美元,但是进口额高达6.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6亿元),出口只有3.3亿美元,贸易逆差达到3.5亿美元。我国的农业生产每年都要支付高昂的进口成本。

      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虽然水稻小麦这两项最为重要的主粮种子我国已经完全实现自给自足,玉米种子自给率达到95%左右,蔬菜种子自给率达到87%以上,但很多蔬菜种子尤其是一些高档蔬菜品种依旧主要依赖国外进口。比如我们餐桌上的西兰花、胡萝卜、辣椒、菠菜、洋葱、茄子、高端品种番茄等,种子大都依赖于进口。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国内很多种子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力量薄弱,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化种业良性发展机制,导致我们培育的很多种子在质量方面和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譬如中国从荷兰进口的茄子种子,植株更耐低温,耐弱光,连续坐果能力强,长出来的茄子皮厚,耐运输;来自以色列的辣椒种子,国产种子可以收两茬,但他们的种子可以收三茬。因此,虽然国外的很多种子比国内贵得多,更关心种子质量的种植户为了避免一年心血白流,绝大多数情况下宁可花高价购买国外种子。

      加快生物育种创新 “种子保卫战”提上行动日程

      种子被誉为“农业芯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也是我们的饭碗是否稳当的核心。如何破解当前我国种业所面临的局面呢?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大力推进生物育种才是解决之道。在“2022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万建民表示,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构建现代种业创新体系,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是实现种源自主可控的根本路径。

      目前,国家将“种子保卫战”提上行动日程,已经对我国的生物育种开始战略性布局。2021年1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改《种子法》的决定,全面强化了品种权的保护力度,我国正式迈进种子市场化阶段。2022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对种业进行了全面部署,包括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加快推进育种创新等。

      3月1日起,新修订的《种子法》正式施行。其一大亮点是大幅升级了针对种业创新的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为我国推进生物育种战略保驾护航,让那些不断投入研发的种子企业,能够从科研中获得丰厚的回报,形成良性的、可持续性的种子培育模式。

      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在提出的“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中,推动育种创新、促进良种繁育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为此,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强化原创性、引领性的基础研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发展壮大新型创新力量,支持育种机构与种子企业建立产用联合体,与生产企业共同合作开展生物产品技术创新和示范验证,构建“应用示范--反馈改进--水平提升--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同时,建立优异种质资源的筛选和创新利用评价体系,支撑繁育和新品种培育;加强优质基因的繁育利用及品种改良,建设种质资源筛选平台,标记一批抗病虫、抗旱、耐寒、耐高温、营养价值高的优质功能基因。

      2008年以来,我国转基因重大专项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研发方面,培育了瑞丰125、DBN9936、DBN9858、2A-7、CM8101和CC-2等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其中,瑞丰125、DBN9936、DBN9858已经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2A-7、CM8101和CC-2已经提交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申请。专项后续还会有抗旱玉米、养分高效玉米等转基因玉米等一系列新产品问世,这些成果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籽粒。我国培育的转基因大豆DBN9004现在已经在大豆主产国阿根廷被许可商业化种植。

      根据要求,我国还会高效、快速、定向培育一批优质种质资源,为人民群众 “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保证,提升我国生物种质国际竞争力。

      俄罗斯敲响中国农业警钟 应继续发扬“袁隆平精神”

      如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际粮食安全趋于紧张。尤其是俄罗斯当前在种业安全方面的危机更值得我们警醒。2022年因为俄乌爆发冲突,有国际种业巨头就威胁要停止向俄罗斯出售种子。身为农业大国的俄罗斯大部分种子都十分依赖进口,其产生的后果可想而知。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广大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坚持培育杂交水稻,大幅提高我国的水稻产量,今天中国的大米可能至少一半以上都需要从国外进口,那么西方国家会像制裁俄罗斯那样,随时掐断我们的口粮来源。而这对中国这个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就是巨大的挑战和威胁。

      现在中国种业在国际种子市场所占比例还很小,这意味着我们还有庞大的待开发的国际种业市场空间,我们要加快推进生物育种,多研发中国人自己的优良种子。我们必须发扬袁隆平精神,推动科研人员创新,让中国各个领域的种子能够像杂交水稻种子一样,成为丰产、高产的推进剂。

      我们不仅要让我们的饭碗端得更稳,也要敢于去分享国际种业市场的巨大蛋糕。

      来源:光明网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