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科企两翼齐飞!八位玉米产业前沿专家在这场重量级会议上讲了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13  来源:农财网种业宝典  浏览次数:1435
 
      科企合作是当前我国加快现代种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加强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与企业育种战略合作,提高企业育种人员科研水平,7月10日,在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新海和遗传改良室的组织推动下,由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主办、体系科企合作第五届轮值主席单位安徽丰大种业主持召开的“2022年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科企合作培训会”于线上举办。
 
      会议邀请到了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新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赖锦盛、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黎裕、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谢传晓、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刘晨旭、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王元东、吉林省农科院研究员路明,以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顾日良共八位玉米领域最前沿专家学者,分享产业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自体系核心单位和其他种业企业的300多名玉米产业技术从业人员参会。
 
 
第五届轮值主席单位安徽丰大种业会议主持现场
 
      1►  创制优异玉米种质,突破育种瓶颈
 
      制约玉米育种水平提升的因素有两点,一方面是种质创新,另一方面是生物技术的应用。本次培训会上李新海首席根据近几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玉米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的报告。他表示,从国际竞争和国内需求的角度来看,要保持玉米种业持续发展和玉米生产用种安全,需要在“十四五”时期突破玉米优异种质的瓶颈制约。因而,健全玉米种业创新体系,形成创新生态,发展自主理论、技术、种质和品种,打造国际型种业企业集团,是支撑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新海作《玉米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的报告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优势产区,据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该区域玉米种植面积达2.68亿亩左右,占我国玉米种植总面积的41.2%,总产量12350万吨,占全国的45.3%。然而,多而不优的玉米品种让当前东北玉米生产面临挑战。路明在《东北春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报告中,分享了大量种质改良创新实践案例,指出东北玉米种质的改良应朝着聚合优异基因,创制配合力高、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资源利用率高、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优异种质方向进行。
 
 
吉林省农科院研究员路明作《东北春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的报告
 
      种质资源的创制是选育突破性新品种的前提和基础,种质资源的保存和收集也有着同样的重要性。“尽管我国保存着超2万份种质资源,位居世界第二,但仍然存在优异基础种源缺乏、优异种质国外依赖度高等问题。”黎裕表示。针对这些挑战他提出了以下重要举措,首先需要强化国外玉米种质资源的引进,尽快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行动的玉米种质资源编目入库。其次要强化在此次普查行动中收集到的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找到新的优异基础资源。最后要解决种质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可参考美国GEM专项保护做法,并强化以田间展示为抓手的种质资源共享利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黎裕作《玉米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报告
 
      2►  利用现代生物工具,实现高效育种
 
      自2020年生物育种产业化有序推进以来,现代育种已进入“常规育种+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信息化育种的4.0时代”,抗虫、抗旱、耐除草剂等性状的应用大大提升了转基因作物的竞争力。
 
      赖锦盛在培训会上系统介绍了我国已获得玉米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进展情况以及国际多性状叠加的研究进展,分享了中国农业大学团队自主研发的抗虫性状“2A-7”和抗除草剂性状“CC-2”的优异表现。随着生物育种的推进,接下来赖锦盛及团队将着重进行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的开发,寻找蛋白分子量更小、PAM更简单、具有真核活性的CRISPR/Cas系统,丰富CRISPR/Cas系统的多样性。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赖锦盛作《玉米生物育种研究进展》的报告
 
      基因编辑技术如何赋能玉米育种产业化应用?谢传晓在本次培训会的报告中指出基因编辑已成为新兴技术前沿,并提出新的策略与途径: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一步创制雄性核不育系和配套保持系,再通过基因编辑快速建立无融合生殖育种技术,无融合生殖与基因编辑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创制玉米高抗除草剂、高抗粗缩病、抗穗粒腐、茎腐病的玉米品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谢传晓作《基因编辑赋能玉米育种产业化应用》的报告
 
      除了基因编辑技术,单倍体育种技术也是当前玉米育种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纯系创制是作物育种的核心内容,常规育种一般需要8个世代以上才能获得遗传上高度纯合的自交系,而单倍体育种技术只需2个世代即可获得纯系,极大缩短了育种周期和时效。据刘晨旭介绍,目前团队已经克隆了玉米单倍体诱导关键基因ZmPLA1,育成了高油型单倍体诱导系CHOI4、CHOI5,温带诱导系CAU1~6 、热带种质背景诱导系热诱1~3号,并在小麦、番茄、油菜等作物上实现了单倍体种子诱导。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刘晨旭作《作物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的报告
 
      3► 什么样的种子适宜机收、机播?
 
      收获季节全家齐上阵,钻进玉米地里就是一阵掰,如今,这儿时的记忆正在被玉米机械化籽粒收割的“轻松”所替代。机械收割核心在于品种,培育推广适合籽粒直收的品种是关键。王元东介绍,我国玉米机收的主要问题在于早熟、耐密、抗倒以及种质脱水速率方面的局限,因此需要快速、高效的创制出市场所需的机收种质,并利用它们培育适宜机收的优良品种。同时王元东还介绍了核磁共振单粒测水技术,以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选育出的机收品种京农科728。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王元东作《宜机收玉米核心种质构建与新品种选育实践》的报告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收割要机械化,播种也同样需要。据顾日良介绍,单粒播玉米的田间出苗率对产量有着重要影响,种子的发芽率达到93%并不等于种子的田间出苗率能够达到90%,也就不一定能保证稳产,因而生产高活力、高质量的种子变得尤为重要。他认为,影响玉米种子活力的因素包括遗传因子和环境因子,因此可以通过遗传改良、制种环境改变和栽培措施提升来改变玉米种子活力。此外,也需要注意加工方式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顾日良作《玉米种子活力检验与高活力种子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报告
 
      通过此次培训会议,参会的企业研发人员了解到了玉米遗传育种、生物育种技术、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基因编辑技术、单倍体技术应用、机收品种选育、种质资源创新、种子活力研究八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升了大家在玉米技术攻关上的能力,为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打好种业翻身仗,促进稳粮保供打好基础。
 
      科研单位有研发优势,企业有成果转化优势,科企两翼齐飞才能更好地助力打赢种业翻身仗。
 
      记者丨喻珺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