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特别报道丨河南农大:一粒玉米托起一个梦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23  来源:河南农业大学  浏览次数:1084
 
 
今日《河南日报》专栏报道

“河南农大:一粒玉米托起一个梦想”专题文章

讲述我校玉米科技工作者今年来的种种优秀成果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玉米新品种“豫单132”

10亩方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1098.6公斤!

100亩方攻关田平均亩产998.8公斤!


2019年,10月9日上午,鹤壁市淇滨区刘寨村,随着测产专家报出的一组数字,由河南农业大学李玉玲教授选育的玉米新品种“豫单132”不仅刷新了黄淮海地区适宜机械收获玉米新品种的高产纪录,更为构建玉米全产业链,推动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河南乃至全国玉米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通过科技创新和构建全产业链,推动玉米产业调整结构、积蓄动力、增产增收、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的美好夙愿。这就是河南农业大学玉米科技工作者为之砥砺奋进的宏伟梦想。
 

青贮玉米机械收获展示
 
宜机收玉米新品种:破解玉米产业发展难题的“希望之星”

  玉米是世界上种植范围最广泛、土地利用率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第一大作物、河南省第二大作物。尽管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近年来突飞猛进,但与发达国家玉米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相比,与国内小麦等作物成熟完善的全程机械化生产相比,玉米生产还存在产业链条不健全、机械收获程度低、品质不稳定、收益较低等问题,制约着玉米产业的发展。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玉米籽粒机收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得收玉米像收小麦那样,通过机械收割的方式直接把玉米收获为籽粒。2018年,全国小麦机收率98%,水稻机收率89%,而玉米机收率只有70%,玉米收获机械化程度处于三大粮食作物的最后一名。而这70%中相当一部分还是穗茎兼收、果穗收获、青贮收获,并不像小麦水稻那样直接籽粒收获。”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河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李玉玲直言当前玉米产业发展的痛点。
 
  “而制约玉米籽粒机收的关键因素就是缺乏适宜机械收获籽粒的玉米新品种。”李玉玲认为“新品种选育”是推动玉米产业发展的关键和核心。而我国目前适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玉米品种确实不多,尤其是在黄淮海玉米主产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特殊种植模式下,现有玉米品种不能满足全程机械化生产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大部分玉米品种普遍存在后期籽粒灌浆脱水慢、含水量高、机收籽粒破损率高等问题,成为制约实现玉米全程机械化的瓶颈。
 
  “不仅存在适宜品种数量少、缺乏突破性的问题,而且还有机收籽粒、抗逆稳产、抗倒性等综合性状尚不完善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选育抗逆稳产、适宜籽粒机收类型玉米新品种,并实现覆盖全产业链的产业化集成应用。”李玉玲再次强调了选育新品种的重要性。
 
  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扎根中原沃土,经过近10年持续不断的工作,选育了一大批优质玉米新品种,李玉玲教授选育的适宜机械收获的“豫单132”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豫单132”高产攻关籽粒机收测产会
 
  籽粒产量高,稳产性突出,2018年参加河南省机收组生产试验,9个试点全部增产,比对照品种增产8.2%;结穗性和结实性好,在连续多年的试验中,均表现植株空秆率低、果穗基本无秃尖的优良特性;株型紧凑,抗倒性好,综合抗病性好,对于高温干旱、阴雨寡照、大风、主要玉米病虫害等的抵御能力较强;籽粒品质优良,核心点试验收获时籽粒含水量和破碎率较低,适宜籽粒机收……测产验收现场,凝结着李玉玲等一班农业科技人员无数心血的“豫单132”以自身优异的表现赢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肯定。
 
    “这个品种一是结实性特别好,二是轴特别硬,籽粒还大,非常适合机械收获。也希望这个品种通过进一步的试验,找准最适宜生长的环境,同时加大推广力度,尽快使这个品种应用到生产中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测产验收组副组长、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王天宇研究员给予“豫单132”高度评价。
 
    “品种就像是士兵的子弹、车辆的燃油,是玉米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好的、适宜产业需求的品种,后续加工利用的产品质量和效益就难以保障。不仅仅是适宜机械收获的玉米新品种,我们还围绕青贮玉米、鲜食甜糯玉米、高油玉米、爆裂玉米等不同产业需求,开展了新品种攻关。仅仅是青贮玉米,我们就又细分为适合肉牛的品种、适合奶牛的品种以及适合小牛的品种等类别,通过这样精准化、专业化的育种,为后续产业链的畅通打下基础。”李玉玲心中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打造一个绿色、精准、高效的玉米全产业链,提升玉米产业的发展水平。
 
全产业链构建:推动玉米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品种只是玉米产业发展最基础的一部分,只有打造一条从品种选育到栽培种植,从机械收获到干燥储存,从深加工高附加值利用到绿色无污染循环利用的全产业链条,才能真正焕发玉米产业的生机和活力,才能真正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稳社稷、粮安天下的夙愿。
 
  以河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搭建的平台,李玉玲和一班人开始了玉米全产业链的实践探索。设计全产业链路线图、分类选定优良玉米新品种、跑遍全省布局玉米新品种种植示范点、制定玉米种植栽培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和人员培养、考察玉米全产业链相关优势企业、与河南省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等进行对接……短短时间里,各项工作运转起来,风生水起。
 
 
  2019年9月20日,南阳市新野县歪子镇。优质青贮玉米示范田内机器轰鸣。大型青贮玉米收获机械快速将整株玉米连片收获粉碎,喷洒在随行的运输车辆中。观摩的农机专家实时查看机械收获及秸秆粉碎效果,对机器作业情况进行评估;玉米种植专家忙着讲解青贮玉米新品种特点和种植注意事项;种植大户则关心青贮玉米的亩产量和经济效益;企业代表着急地询问青贮玉米特性、窖贮加工等技术问题……随后,这些粉碎收获的玉米被送往近在地头的科尔沁牛业公司,并将被迅疾窖贮。而这些窖贮玉米因为营养成分高、香甜可口,成为公司数万头肉牛的“最爱”。
 
  与青贮玉米相邻的甜糯玉米示范田内,甜度超过葡萄的水果玉米收获后,第一时间也被送往500米外的可喜食品公司,经过保鲜加工处理后成为市场热销的鲜食玉米。同时,鲜食玉米加工残余的废水、废渣经过收集处理后得到了充分利用,成为了肉牛爱吃的高级营养品,使得牛肉更加鲜美。而牛场产生的粪便等废物经过发酵处理后成为了沼液、沼渣,被喷洒在田野中,为新一季的玉米生产提供了充足肥力。
 
  2019年10月8日,焦作孟州市谷旦镇。玉米籽粒机收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大型籽粒收获机械快速地将整片的玉米地收获完毕,直接将玉米籽粒装载在随行的车辆上,送往附近的孟州邦园植保公司。新收获的玉米立即被送进大型烘干塔,9个小时之后,这些玉米就会干燥完毕,达到入库储存的标准。除提供玉米烘干服务之外,邦园公司还能提供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农民种植技术培训,甚至是农业金融服务,是农民种地的“大管家”。公司负责人李红燕介绍,因为品种优良、品质统一,该公司的第一期订单12万亩、28000吨玉米收购价格比市场价格普遍要高一些。“因为品种一致、整齐划一,农民实现了丰产丰收,得到了实惠,我们也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李红燕对参与玉米全产业链建设满怀信心。
 
  在河南农业大学的组织协调下,距离邦园植保公司5公里之外的厚源生物今年与玉米产业链的另一家企业——河南富吉泰种业有限公司签订了“豫单132”商品玉米收购协议。“玉米深加工企业在没有见到玉米籽粒样品的情况下,直接和种子企业签订商品玉米收购协议,这在国内恐怕还是第一单。充分说明,对河南农业大学品种的信任,也说明加工企业对优质玉米原料的渴望。”谈起这份订单,河南富吉泰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继军得意不已。
 
  对于玉米深加工企业来说,参与全产业链创新与应用是期待已久的事情。“黄淮海夏玉米区在玉米收获期间常常遇到连续阴雨天气,致使玉米收获后难以及时干燥,霉变普发,25%—30%商品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等真菌毒素含量超标,严重制约商品玉米籽粒品质及其加工利用价值。直接利用霉变商品玉米生产饲料,不仅使畜禽产生中毒症状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而且还使玉米的营养价值降低15%以上。”玉米收获后造成的损失令李玉玲心痛不已,这也是她大力引导推广玉米烘干设备,构建玉米全产业链的初衷之一。
 
  “目前作为饲料和工业加工原料的商品玉米都是不同来源、不同品种的混合体,由于品质指标不一,难以满足不同用途对玉米品质的特殊要求,也严重制约着饲料、工业加工产品的品质以及企业效益。玉米作为畜禽饲料资源,基本上都是直接粉碎饲喂畜禽,很少考虑如何提高玉米淀粉的利用效率以及减少所含的霉菌毒素问题。从工业用途来讲,统一品质的玉米原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生产标准更高的工业产品,可以使用更加规范统一的工艺技术,达到提效益、降成本的‘双赢’效果。”孟州市厚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汤瑞安认为,产业链的形成可实现高蛋白、高淀粉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毒素的商品玉米与玉米加工企业的无缝对接,这为企业实现高产、高转化率、高效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李玉玲和团队成员已经构建了籽粒收获玉米、青贮玉米、鲜食甜糯玉米等三条全产业链,串起了玉米新品种选育、种植栽培、农技服务、农机服务、深加工综合利用等玉米产业的方方面面。在这个链条上,育种科学家、种粮大户、农业综合服务企业和玉米深加工企业结为一体,共同推动玉米产业实现了升级换代。
 
  “我们已经基本构建了绿色、精准、高效的玉米全产业链。”李玉玲所讲的绿色,就是构建可持续发展、可循环的绿色产业链,实现产业链全程零污染、无害化,为玉米产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精准,就是玉米新品种选育、栽培种植、水肥植保、机械收获等全部瞄准产业需求,根据产业需求设计方案,提升玉米产业上游与下游的契合度;高效,就是积极整合政府、社会、科研、企业、农民、销售渠道等多方面的优质资源,有机融合在全产业链中,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玉米的附加值,使玉米产业发展更加高效。“下一步希望做好示范带动,扩大这个链条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农民朋友、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共享发展成果。”李玉玲期待着在未来的工作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守初心与担使命:让中国人的饭碗装更多国产粮
  民以食为天,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的宏伟梦想并不是李玉玲突发奇想的顿悟。这个梦想,是河南农大几代“玉米人”厚植沃土、扎根田野、不懈奋斗的真实写照。在不同的年代,他们用不同的形式为着玉米的丰产丰收鞠躬尽瘁。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农业技术尤为落后,“吃饱饭”成为当时最大的梦想。中国玉米遗传育种奠基人之一、河南农业大学的老校长吴绍骙教授辗转多国,历时半年从美国回到祖国怀抱。50年代,他首先在国内倡导玉米品种间杂交种和综合种的选育利用,率先选育推广玉米综合品种,并采用异地培育法以加速世代进程,被誉为玉米育种的“一代宗师”,更留下了“宁尽瘁于案首,毋垂殁于牖下”的座右铭,成为李玉玲等后辈的精神内核。
 
  改革开放后,以陈伟程教授为代表的河南农大“玉米人”接过时代的接力棒,致力于玉米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研究。他们开展的大协作研究,汇集了多方面专家的力量共同投入玉米育种和产业发展,育成国审、省审玉米杂交种20余个,其中“豫玉22”年种植逾2000万亩,累计1.5亿亩,2001年—2003年是全国第二大、黄淮海第一大推广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产生了显著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提高河南乃至全国的玉米产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保持河南玉米育种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提升我省玉米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阶段也是李玉玲等河南农大新一代“玉米人”成长中最为关键的时期,他们在实践中筑梦想、长才干,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步入新世纪,各种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科研和工作条件迅速改善,为李玉玲等新一代“玉米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实现“中国人的饭碗要装中国粮”的目标,就必须在玉米新品种上下功夫,选育出满足生产需求的优良新品种,不仅要抢占育种高地,更要在生产上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打造自主品牌。李玉玲和同仁更加勤奋工作,捍卫着“中国碗、中国粮、中国品种”的宏伟梦想。
 
  走进新时代,玉米产业发展呈现许多新情况、新业态。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从“吃饱”向“吃好”转变。作为肉蛋奶制品的主要来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玉米产业化成为必然趋势,这对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玉米全产业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籽粒机收玉米则是全产业链的重中之重。河南农业大学不仅是河南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依托单位,而且自从2014年河南在全国率先开设籽粒机收组玉米新品种试验,就一直是项目主持人依托单位,对培育出适宜籽粒机收的优良玉米新品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感触更深。
 
 
河南省青贮和鲜食甜糯玉米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示范观摩会
 
  “目前玉米新品种选育、商品玉米生产与综合加工利用等产业链主要环节衔接不紧密,缺乏针对玉米新品种的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高效利用体制机制,这也已成为制约整个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为河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李玉玲和团队考虑的已经远远超过了玉米育种和种植本身。
 
  面向未来,李玉玲和她所带领的河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把梦想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
 
 
图文作者:杨牧野
 
     郭治鹏
 
统筹监制:周红飞
 
图片来源:校园网
 
责任编辑:张浩然
 
本期编辑:张浩然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