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外资种业的“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1-26  浏览次数:1013
 

专题执行:《农财宝典》记者 李晓芬 吴满 项栋梁 惠婷婷





  目前,外资已经渗透到了中国市场的各个行业。如果按国际通行的外资市场控制率警戒线标准(通常为20%,一般行业为30%,少数竞争性行业50%)来衡量,亮红灯的行业已经很多很多了,比如化妆品、日用品、超市等。

  种业差不多算是外资最后进入的一个行业,但如果不是受外商投资政策限制,或许早已亮起了红灯。从某位农户使用上第一粒外资企业提供的种子开始,外资便快速涌入进来。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共有35家跨国种子企业在农业部注册,其中经营玉米的有5家企业,经营棉花的有2家,其余28家主营蔬菜和花卉,不少跨国公司在中国注册成立分公司,或与国内种企共同投资成立合资公司。

  广阔的市场空间是外资进军中国的主要动力,至今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目前,中国种业市场已达1000亿元,是仅次美国的第二大种子市场。外资对不同作物种子市场的控制并不平衡,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邓光联表示,国外种子公司已经占据了我国9%的玉米、65%的向日葵、95%的甜菜和大部分高端蔬菜、花卉种子市场份额。

  外资进入中国种业有哪些模式?

  最早以蔬菜和花卉种子作为突破口,跨国公司有的在国内设立办事处或试验站,有的注册成立分公司或入股国内公司。公司类型包括在化工、医药等行业多元化经营的先正达、拜耳等,也有纯粹的农业公司孟山都等,还有专营种业的公司,如利马格兰、瑞克斯旺、安莎等。
  以逐利为目的资本进入,带来怎样的好处?

  犹如鲶鱼般激活了国内种子企业的活力,加快了行业整合速度,缩短产业发展历程;促进国内企业提升自身能力,在品牌运作、企业经营管理、销售管理等方面提供很好的学习机会;带来了人才,有利于行业快速发展;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很有帮助。
  然而,外资进入的负面效应却不可忽视。

  首先产业面临安全问题,大量未被充分开发利用的育种资源流失出去;其次外企挤占国内市场,赚取巨额利润,以杜邦先锋为例,它获取40%玉米种子市场利润;最后一旦放开限制,极有可能会形成寡头或垄断,民族品牌或许消失,种子定价权丧失。

  在中国种业市场,外资不能像在其他一些行业快速野蛮生长,不能控股与作物品种审定是外资进入粮食、棉花、油料作物的两道“门槛”。近期,跨国粮商益海嘉里为躲避外资审查而“曲线”投资成立的5家“国产”种子公司,被责令整改,现已基本解散,益海嘉里也将结束种子业务。可见,中国种业对外资全面解禁尚无时间表。(农财宝典)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