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新华社:黑土地上的种业故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5-24  来源:新华社  浏览次数:958
 
 
 
      近期,中国东北农田进入繁忙的春耕时间。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正加速大豆新品种的选育。
 
 
      这个育种实验室被科学家称为“育种加速器”。实验室可以模拟大豆生长的特定环境,可将大豆一季生长时间从近六个月缩短至五六十天。科学家把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和“育种加速器”应用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
 
 
      作为肉牛养殖大省,吉林今年计划新增百万头饲养量。在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吉林省新牧科技有限公司,一批批冻精制剂正运往东北各地的肉牛养殖场。
 
 
      在育种场冻精生产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正将每天新采集的1万余剂种公牛冻精经过质量检测、高倍稀释、静置、冷冻、灌装等流程制成冻精制剂,这些冻精将发往全国各地。
 
 
      广袤的长白山,森林覆盖率高达84.5%,是一座“立体资源宝库”,也是我国人参主产区。我国拥有上千年的野山参挖掘史和数百年的人工栽培史。虽然人参栽培历史悠久,但我国人参育种起步较晚,过去参农多以种植林下品种、农家品种为主,在规模化种植过程中长势并不理想。
 
 
      多年来,吉林省依托各大科研院校建立了种质资源库,收集了近万份种质资源,还通过物理诱变,建立了高质量突变体库,创制的新材料有近千份,为人参育种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