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院地合作助推通辽玉米大面积提单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4-20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作者:记者 李丽颖  浏览次数:325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与内蒙古通辽市政府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双方将开展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专用化品质与产量协同提升、沙区耕地增粮保育以及旱作区玉米高效生产技术等合作研究与全域推广,推进科教融合,共同创建中国玉米生产与科技创新高地,推动全市1000万亩灌溉玉米全面应用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实现全市节水增粮40亿斤。
 
  内蒙古通辽市是我国玉米的优势产区,常年玉米种植面积在1700万亩以上,总产量在175亿斤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3.2%。提升玉米单产水平一直是通辽市各级农技部门的主攻方向,为继续提升玉米产量,当地引入了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李少昆团队在通辽研发推广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李少昆团队针对区域生态特点与生产问题,经过五年的持续技术攻关与示范推广,已形成了集成11项关键技术的东北春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连续刷新东北玉米主产区大面积高产纪录,并逐渐从试验田走向了广袤的通辽大地。
 
  该技术发挥滴灌技术的水肥调控优势,以密植为增产核心,以水肥精准调控为密植保障,经过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指导组测产验证,2023年开鲁县千亩方平均亩产1246.65公斤,科尔沁区万亩片平均亩产1183.47公斤,再次刷新了东北春玉米区千亩方和万亩片大面积单产纪录。通辽市副市长吕国华介绍,2023年,通辽市玉米总产量达到189亿斤,玉米单产的跃升功不可没。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所长周文彬介绍,在技术示范和推广中,通辽市开鲁县人民政府率先与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签署了“科技包县”合作协议,以县域为单位,推进玉米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全面提升玉米产量水平和产业效益,促进全县粮食年产量增加5亿-7亿斤。
 
  针对技术应用中发现的新需求,科研团队与通辽市有关部门联合申报并实施科技项目,边研发、边推广、边见效,不断迭代升级技术,形成了“科研选题从生产中来,成果转化到生产中去”的良好格局,持续推动通辽玉米单产水平提升。
 
  当前,通辽市各旗县区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模式应用已完成点、片、面的规模化布局,技术应用面积已达238万亩,辐射带动近300万亩。该技术模式因其高产、稳产、节本、减损、抗逆等优势,被确定为农业农村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实施的“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的核心增产技术,在全国主产区大力推广实施。
 
  通辽市依托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联合打造的体系化、规模化、标准化试验示范网络,实现了万亩到县、千亩到镇、百亩到村的技术示范全覆盖,中国农科院专家在生产关键节点开展“田间课堂”巡回指导,大大提升了技术到位率。
 
  “通过融合运用合理密植与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技术,显著提高了当地玉米生产水平,在没有增加水肥投入量的情况下,实现了产量、效率与效益的协同提升,形成了东北补充灌溉区的节水增粮模式。”李少昆介绍。以通辽为中心,该项技术不断向内蒙古赤峰、兴安盟,辽宁朝阳、阜新,吉林白城、松原,黑龙江齐齐哈尔、大庆等东北西部灌溉及补充灌溉玉米区全面推广。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