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与时代并肩,青年力量如何乘势生物育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3-28  来源:农财网种业宝典  作者:陈迎  浏览次数:961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企业家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企之要务”,选择为国谋富强、为民谋幸福的发展之路。

      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一大批新时代的科学家和企业家攻坚克难、锐意创新,成为驱动前行的重要力量。日前,种业青年科学家、企业家专题报告会在海南三亚举行,共同探讨生物技术的创新趋势及行业发展机遇。

      “从0到1”的农业原创性科技突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生物技术之争,已然成为未来制高点之争。

      随着科技的进步,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逐步普及。2023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达2.06亿公顷。种植国家也在日益增多,其中一些主要作物的转基因渗透率接近饱和。

      科稷达隆(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法规总监董玉凤介绍,2023年美国玉米大豆棉花的转基因品种普及率分别为 93%,95% 和 97%,油菜、甜菜几乎是100% (NASS, 2023)。基因编辑已经在水稻、玉米、大豆、小麦和番茄等农作物中广泛应用并商业化,陆续在美国、日本等国家上市推广。

      当前,我国已审定51个转基因品种,并完成了转基因产业化试点工作。26家获得转基因玉米大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性状企业赋能种子的起点,能够通过不断的产品迭代能力、市场开拓能力、服务能力而提升种子的综合性能,满足多样化的农业生产需求,推动赋能技术的深化。”董玉凤表示,随着生物育种产业化序幕拉开,性状企业将面临研发投入高、周期长,技术壁垒越来越高等挑战。

      商业化思维统筹下的新技术和常规育种的融合,促进着作物设计育种发展。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方玉表示,作物设计育种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协同,即新技术协同引领作物设计育种的发展,常规育种协同支撑作物设计育种发展,商业化推广协同促进作物设计育种发展。

      如何把握发展机遇,将投资回报率最大化。

      董玉凤建议,首要步骤是精准定位研发方向,聚焦市场需求强烈、商业化潜力大的性状进行开发,高效利用资金资源,创造独特的市场优势。

      在研发方向的选择上,性状企业应专注于具有高商业价值和战略意义的转基因产品研发。技术优势的构建上,性状企业可通过聚焦于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和转化体的叠加,形成独特的技术优势,提升产品竞争力。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上,要深入分析农业市场和种植者需求,针对性地开发适应性强、性价比高的转基因种子,以实现产品的快速渗透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此外,要利用和尊重知识产权,精准对接服务需求,推动产品与技术的持续迭代。

      展望未来,性状研发将致力于多性状复合、向更广抗虫谱、更多除草剂、抗病和耐逆境方向发展。董玉凤建议,结合基因编辑等前沿科技,定制化提升品种的抗逆、高产和营养高效等特性,为种子带来更全面的赋能,驱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科研到产业的转化路径和模式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当前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需求。如何从组织方式、育种效率、创新水平、品种竞争力等方面蓄力提升,实现从传统育种向现代育种的跨越,是当前种业现代化面临的新挑战。

      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重大任务局种子创新处处长郭刚刚指出,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存在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成果不多、基础研究驱动种源创新能力不强、种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不高、支撑高水平创新的基础平台不足等痛点难点。

      “新型举国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郭刚刚表示,要推动资源统筹,从人、财、物、成果权益、农科精神等方面全方位、多形式、广覆盖,建立重大科技任务支撑保障体系,建立产业需求导向机制,建立第一性原理思维,建立资源统筹和优化配置机制。

      2023年,中玉303百亩示范方的平均亩产为1077.54公斤,自审定推广以来,再次在黄淮海地区的中低产田种出“吨粮田”。该品种由中国农科院与隆平高科合作开发推广,是科企合作下成果转化的典范之一。

      科研项目如何实现从“研学产”到“产学研”。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张琴表示,企业要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以种业为核心,打通种植端、加工端、服务端和销售端。实施种粮一体化,打造农业生态圈,并不断创新企业人才培养模式。

      据了解,荃银高科与华中农业大学建立“荃银高科国际合作班”,培养国际人才助力海外市场业务;与南京农业大学建立作物遗传与育种“专业硕士”定向培养合作模式;与上海中科院植物分子卓越技术中心成立“荃银创新人才”奖学金;与安徽农业大学创新“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模式。

      “除校企合作外,可以开展校企联合培养。荃银高科参加中国中化集团领导开展的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项目,推荐核心优秀员工到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张琴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任何合作的前提都是基于互惠互利,也只有能促进合作方发展的合作才具有可持续性。方玉建议,企业要做好自身科研队伍和平台的建设。并进一步完善科企合作的制度,如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入股兼职,并从制度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后顾之忧。

      哈尔滨市益农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梅媚建议,要开放种质资源共享与充分利用,积极带动中国中小种业企业创新发展。“应当鼓励和支持中国的种企开拓国际市场,不仅要在国内进行技术创新,更要在国际上展现竞争力。可以考虑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参与国际种子展会等方式提升企业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展现创造精神的价值坚守者

      “没有突破性种质资源创新作亲本就难以有突破性品种的育成。”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书记、所长,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勤南说。

      以重要的糖料和能源物质甘蔗为例,品种改良及新品种推广对甘蔗产业贡献率达60%以上。王勤南介绍,近年来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围绕种质资源基因挖掘和杂交育种等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为我国食糖安全提供战略性保障。

      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核心是创新,关键在品种。“随着企业逐步成为品种审定及推广的主要单位,品种培育呈现高产、优质、绿色趋势。”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天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辉表示,粳稻发展呈现商业化育种程度越来越高,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结合快速发展,北方粳稻产量水平有望突破1000公斤/亩以上水平。

      “从市场角度看,一个表现出色的品种,除了育种环节让品种本身优势特点明显外,还必须搭载良好的繁育制种方案,再通过优秀的推广模式,才能转化为种业市场的新质生产力。”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丁涛表示。

      企业是种业振兴的主体,开展企业扶优行动,发挥企业在种业振兴中的主体作用,是实现种业振兴的关键一招。

      据了解,2022年全国实际开展经营活动且纳入农作物种业统计的持有效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有8100多家,实现种子销售收入1062亿元。中国种业企业数量较多种,且以中小企业为主体。

      “大、中、小企业满足着市场不同的需求,中小企业要找到并发掘自身优势。”北京大京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宁表示,随着实质性派生品种的引入和转基因的试行推广,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

      丁宁表示,企业发展要坚定自身优势和特色,将常规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以质量为考量,培育创新性品种和差异化品种。“科企合作要加强,但应借力发展,减少重复而无意义的科研投入。”

      “抢抓种业振兴机遇,拼出更加美好明天。”江苏明天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严辉民分享,种业企业发展,要落实和践行好三个“抢”和三个“拼”,即一抢先企业规划布局,二抢占科研育种高地,三抢夺种业发展市场。一拼企业综合实力,二拼团队的执行力,三拼员工精神和意志。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伟大的时代,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刘春明介绍,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与中国种子协会联合举办北京大学种业青年领军人才研修班(首批),旨在为国家培育高素质的种业企业家,增强企业家预判能力、决策能力和统筹能力,提升管理水平、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

      作者丨陈迎

      摄影丨吴秒衡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