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河南省种子企业发展中问题的思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3-09  来源:一麦众承  作者:刘坤  浏览次数:964
 
       强农固本,良种先行。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始终把粮食安全和种业振兴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用种大省,全国重要的种子集散地和种子企业集聚地,具备种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条件和基础,尤其是伴随着《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种业利好政策的出台,河南种业振兴获得了了巨大成效,种子企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对标农业发达国家和国内农业发达地区,全省种子企业的发展依然存在一些明显差距和短板。
      
      一、种子企业发展现状
      
      (一)种业发展基础优势明显。河南省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4大流域,平原盆地占总面积的55.7%,耕地保有量1.127亿亩、居全国第3位。农业生产方面,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居全国第2位;全省粮食产量1357.87亿斤、居全国第2位,小麦产量762.54亿斤、居全国第1位;全省油料种植面积2407万亩、居全国第2位,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农业大省,种业发展基础优势明显。
      
      (二)种业科技创新潜力巨大。以种业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中原农谷”,重点打造了“四大中心、两个示范区”〔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粮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农业对外合作交流中心、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智慧(数字)农业示范区〕,涵盖了神农种业实验室、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河南种业集团等企业集群,大科创平台的建立为全省种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三)种子企业扶优发展成绩显著。2022年4月13日河南省政府正式发布“中原农谷”建设方案,举全省之力打造种业科技创新高地,推动优势种业企业向中原农谷聚集,扶优培育河南省“领军型”种业龙头企业,先后组建了省种业集团,推动了11家种企进入国家阵型企业行列,农作物和畜禽阵型企业总数居全国第4位;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种业企业13个、省级92个,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种业企业26个,企业育种创新和种业市场发展迅速、充满活力。
      
      二、种子企业发展存在问题
      
      种子企业多而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与种业发达国家和国内种业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种子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化企业少的问题。据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处发布,截至2022年12月,河南省从事农作物种业经营企业有700多家,总数位居全国第2,其中育繁推一体化企业9家,仅位居全国第4(并列),中小企业经营业务同质化严重,整体呈现小、散、弱的特点,市场占有率偏低。
      
      企业科研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近年来,我省种子企业在科研投入和研发能力上有所提升,但与科技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仍相差甚远。国际大型跨国种业企业每年将10%-15%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河南省种业企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4.69%。据统计,当前我省种子企业审定品种数量虽占比超过50%,但同质化品种多,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仍由科研教学单位育成。中小型种子企业科研设备、仪器少,特别是高精尖仪器设备短缺,试验条件有限,科研投入不足。
      
      (三)扶持种企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不完善。一是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种子企业在育繁推各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财政资金扶持覆盖面有限,现有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不能满足种业企业贷款需求。二是品种审定门槛偏低,一些通过审定的新品种与当前主推对照品种在特性上并无较大的创新点和优势,后期推广和营销优势不足。三是部分种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监管部门打击力度不够,导致育种不如买种、买种不如套牌,影响种子企业育种积极性。
      
      (四)种业高层次人才流通不畅,人才队伍建设滞后。2022年河南省种业企业科研人员占比27.08%,全国排名第11位,远低于排名第1的陕西省,更低于知名跨国种业公司,如美国种业巨头先锋公司,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职工达到2/3以上。虽然各地鼓励体制内科研人员以兼职兼薪、持有股权、离岗创业等形式到企业兼职或任职,但因科技资源差距大、薪酬待遇不理想、体制内求稳思想等因素影响,高水平育种人才到企业流动渠道仍不畅通,企业人才引不进、留住难现象普遍存在。
      
      三、推动全省种子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加快生物育种技术创新。国内外的实践表明,生物育种是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关键。育种企业,一方面要精心谋划好生物育种创新顶层设计。聚焦农业生物战略物种,拓展技术路径。另一方面,要科学规划好生物育种创新主攻方向。立足国情、省情瞄准短板,突破转基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生物育种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生物育种创新水平。
      
      (二)优化财政金融政策,加大资金支持。一是优化财政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大型企业商业育种项目,提升企业育种创新能力,建立长效资助机制,维持种业科技创新发展项目资金的稳定来源。二是鼓励金融机构与阵型企业对接,推出更多适合种业特点的金融保险产品,创新融资担保方式。三是引导保险机构加大对种业的支持力度,将小麦、玉米等制种保险全覆盖,提高种业企业应对极端自然灾害风险能力。
      
      (三)拓宽培养模式,夯实种业人才支撑。一是探索多样化培训模式,聚焦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对企业负责人、育种研发、生产、营销、管理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二是鼓励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或者技术入股,完善保障机制,解除流动人员后顾之忧。三是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加大对高层次种业人才支持力度,打破毕业年限限制、扩宽职称评审渠道或提供优先评审途径。
      
      (四)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种业“放管服”改革,探索“宽进严管重罚”的种业监督模式。一是提高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门槛,严格品种审定、引种、登记、撤销和实验渠道管理。二是健全种子侵权纠纷举报渠道,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高违法成本,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建立重点企业联系机制,了解企业发展需求,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一企一策、精准帮扶,为河南种业创新创业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