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曾获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简要事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1-28  来源:《农民日报》《现代种业周刊》  浏览次数:985
 

      从育种、制种到推广应用,是有无数的基础研究工作者、育种家、企业家和政府部门共同推动我国种业快速发展,也为我国种业赶超国外先进育种技术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简要事迹

      袁隆平

      水稻育种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带领团队以1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为突破口,先后攻克了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等“五道难关”。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推广面积208万亩,产量比常规稻增产20%。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95年,他主持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获得成功,比“三系法”杂交水稻增产5%-10%。目前已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三期高产攻关目标,现正在正在攻关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超级杂交稻。

      他先后荣获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联合国科学奖、粮食安全保证奖以及世界粮食奖、拯救饥饿(研究)荣誉奖、沃尔夫农业奖。

      李振声

      小麦育种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

      他育成小麦和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新品种“小偃6号”,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50多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用远缘杂交获得的“小偃蓝粒”育成了以种子蓝色为遗传标记的蓝粒单体小麦和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系统,并建立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通过多学科交叉与合作,开展了提高小麦个体和群体的光合效率以及光合作用产物的优化分配研究。筹划组织“渤海粮仓”项目,分离出耐盐小偃麦新品种和新品系。

      他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首届中华农业英才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李登海

      玉米育种家和著名种子企业家,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研究员,国家玉米工程技术中心(山东)主任。

      他是中国紧凑型玉米的开创者,先后育出具有高配合力的紧凑型玉米骨干自交系30多个,玉米杂交种89个,获得11项发明专利。“八五”和“九五”期间,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年最大推广面积占全国统计玉米种植面积的43.5%,占山东省玉米种植面积的82%。全国累计推广达11亿亩。多次创造全国夏玉米高产纪录。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民营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上市。该公司已成为有10多亿元资产的大型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

      他先后被评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人事部一等功、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农业科教奖、亚洲农业研究发展基金奖。

      郭三堆

      棉花转基因分子育种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他1994年培育出中国转基因棉花植株,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转基因抗虫棉的国家。1997年,又成功研制出双价抗虫棉品种。1999年,双价抗虫棉在河北、山西等9省区推广,亩均增收节支200元以上。2005年,研制成功的“银棉2号”,在全国区试中比对照增产26.4%,成为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三系”杂交抗虫棉品种。截至2012年,我国自己研制的抗虫棉品种种植面积,达到全国抗虫棉种植总面积的95%以上,累计为棉农增收节支900多亿元。

      他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荣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为国产抗虫棉颁发的专利金奖。

      张海银

      著名种子企业家。

      他1984年受命组建合肥丰乐种业公司,艰苦创业,从生产经营瓜菜种子起家。经过拼搏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以水稻、玉米为主的育繁推一体化大型种子企业,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被誉为“中国种业第一股”。2002年退休后,创立民营的安徽荃银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荃银高科),再次从零开始创业。经过八年艰苦奋斗,荃银高科成为以水稻为主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2010年荃银高科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我国创业板的“种子第一股”。30年来他领导的两家公司推动了民族种业的发展,同时为民族种业培养了大量种业人才。2013年他个人捐资500万元,成立宗旨“励志种业、促进创新、服务三农、回报社会”安徽张海银种业基金会,用于奖励在种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

      他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傅廷栋

      油菜育种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1972年,他首次发现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 cms),被国际上认为是“第一个有使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国际杂交油菜应用的第一个十年(1985-1994),加、澳、中、印及丹麦等国只审定(注册)了22个油菜三系杂交种,其中13个是利用波里马雄性不育材料育成的杂种。他因此被国际油菜界认作“世界杂交油菜学科带头人”。30年来,国内外应用波里马雄性不育育成的杂交种有100多个,累积推广面积6亿多亩。他育成油菜品种12个,累计推广面积近亿亩。

      他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国际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国际油菜研究咨询理事会(GCIRC)“杰出科学家奖”,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农业科学奖,印度MRPC“油菜研究终身成就奖”,中华农业英才奖,湖北省科技杰出贡献奖。

      方智远

      蔬菜育种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

      他从事蔬菜遗传育种近50年,和研究团队于上世纪70-80年代采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1号”和7个系列品种。80-90年代育成国内首批甘蓝抗病品种“中甘8号”、“ 中甘9号”,第二代春早熟甘蓝新品种“中甘11号”和第三代春早熟甘蓝新品种“8398”。这些品种具有丰产、抗病、抗逆等特性,比原来的主栽品种平均增产10%以上,累计推广超过1亿亩,社会经济效益显著。90年代以来,利用首次发现的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源,研究建立了甘蓝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中甘21”等6个优质、抗病、抗逆新品种,推广面积超过1千万亩。

      他先后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

      谢华安

      水稻育种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原院长。

      他带领团队创制出20世纪中国杂交水稻优异种质,并有它配制出应用最广、持续应用时间最长、效益最显著的恢复系—“明恢63”。1984-1996年,以“明恢63”为恢复系配组、推广面积超过10万亩的杂交水稻组合有18个。全国以“明恢63”为亲本选育出衍生恢复系543个,配成的通过审定的品种922个。1981年选育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63”,克服了第一代杂交水稻不抗稻瘟病的致命缺陷,从1986起连续16年种植面积居全国杂交水稻第一;遍布16个水稻主产省,累计推广面积近10亿亩,增产稻谷600多亿公斤。他先后主持育成10多个优良恢复系。进入21世纪后又育成36个审定品种,其中3个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

      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王丹萍科学技术奖等奖项。

      程相文

      玉米育种家,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研究员。

      他扎根基层,艰苦创业,默默奉献,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农科所50年间,带领团队共培育出39个玉米新品种,其中国家和省审定的玉米杂交品种12个,为黄淮海地区玉米的不断增产做出重要贡献。他培育的“浚单18”、“ 浚单20”玉米杂交种被农业部列为国家重点示范推广新品种和全国玉米优势产区主推品种。“浚单20”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率先实现亩产超850公斤的突破,与上季小麦一年两熟合计平均亩产1548.8公斤,在国内率先实现万亩连片一年两熟亩产超“吨半粮”。“浚单”系列玉米杂交种长期是黄淮海区域的主打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

      他1992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先后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2011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程顺和

      小麦育种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研究员。

      他参与育成的扬麦3号、4号和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等小麦系列品种19个。扬麦5号、扬麦158分别于1991、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扬麦158”初步解决了世界小麦育种中广适高产与抗赤霉病、白粉病的难题。他育成的小麦品种累计种植面积6亿多亩,是建国以来长江下游小麦品种第四、五、六次大面积更换的主导品种。

      他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63”十五周年先进个人、江苏省农业科技功臣、建国60周年江苏省十大杰出科技人物;先后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中华农业科教基金奖。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