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王元东:想培育出好种子,脚步就不能停下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2-23  来源:科学中国人SCICHI 工会博览  浏览次数:971
 
       现如今,我国玉米播种面积超过6亿亩,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这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尤其是饲用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育种看似面朝黄土背朝天,但吸引了一群立志献身于此的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展开了一段旷日持久的育种征途,从落后于发达国家,到追赶甚至超越,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让我国玉米种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20多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王元东也加入玉米育种的科研大军中。如今,已经成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的他正带领团队不断续写着中国玉米种质改良的新篇章。

      潜精研思 与玉米结缘

      “从农村出来,学了农业,又回到农村。” 说起自己与玉米的结缘,王元东感慨。从小跟着父亲种地的他,大学时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大学期间,王元东逐渐认识到了玉米育种的重要性,大三的科研训练让他充分体会到国外优良种质对玉米生产的巨大影响。本科实习期间,跟随陈绍江教授,他初步了解了部分国内种质材料,做一名“ 育种人”的想法逐渐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1997年,王元东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工作,加入著名玉米专家赵久然教授刚刚组建的玉米研究中心( 现更名为玉米研究所)。当时的他为了记住上千份自交系资料,采取了背英语单词的方式来记忆。如首先把黄早四衍生系集中在一起,相同性状比如花丝颜色、花药形态、株型、叶色等当作词根,具体到某一黄改系特殊性状时就比作词缀,这样十几个黄改系只记词缀就可以了,记忆效率高而且准确。

      于是,王元东试着将1145这类种质和其他种质相比较,发现这类种质共性性状与其他种质有明显区别,比如株型半紧凑、花药颖壳紫色、叶色持绿性好、根系发达、籽粒硬粒橙黄色。然后他将这些发现汇报给领导,并结合分子技术,利用RAPD分子标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类种质遗传距离相近且与其他杂种优势群距离较远,因此可将这类种质归为一个类群,定名为P群。有了这个突破,王元东更加全身心地投入玉米育种的漫长征途中。

      不断优化  增加种子“含金量”

      2003年,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王元东进一步研究学习杂优类群的理论,也是这一年,王元东研究工作出现转机,美国先锋公司开始在中国参试品种,这些品种表现十分突出,在东北中熟区试种比农大108增产近20%,在黄淮海比郑单958增产10%以上,而且都是纯正的美国种质,这对国内尝试研究利用美国种质进行育种是一个大好的机会。

      王元东很快认定这是一类新的种质,经讨论决定以X1132x杂交种为主进行选系,采取高密度、大群体、变换地、强胁迫和严选择等方法,确保能鉴选到符合育种目标的优异单株。为了保留更多有利基因,他连续3年在不同地区包括北京、吉林、甘肃、河南等地进行循环选系。

      经过和黄改系初步测配,王元东发现这批种质配合力很高,于是继续在北方自交纯合稳定,并从中鉴定出1300个穗行在海南进行广泛组配。

      这次组配共筛选出京科968、京科665、京科921、MC4592等多个中晚熟品种,均在生产上获得了大面积推广;之后进一步与黄改群早熟自交系京2416组配选育出京农科728、MC220、京科528、京单38等早熟品种,也获得大面积推广应用。至此利用X1132x杂交种选育出京724、京725、京464、京4055、京MC01、京D9H等多个骨干自交系,形成了X系种质。

      2007年,玉米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之际,在赵久然老师的总体规划和指导下,王元东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培育优良的玉米品种, 不光要下地干活, 还要通过尖端设备提高效率

      经过8年埋头苦干,玉米研究所选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X群系列优良自交系10多个,组配选育了 “ 京科968” 等优良玉米杂交种10多个。“京科968” 以“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的特性,深受欢迎,自2011年通过审定至今已推广超亿亩。

      近些年,玉米机械化种植生产是大势所趋。要想实现机械直接收获籽粒,就要有早熟、不倒、耐密和籽粒脱水速度快的玉米种子。王元东介绍,玉米要早熟,在收获前有足够时间脱水,脱粒就方便;玉米抗倒性要好,才经得起大风;种植密度要高一些,产量才更有保障。

      基于这些需求,王元东带领团队利用微效基因富集技术改良创新地方种质黄改系,与先进X群种质杂交组配,培育出了适合籽粒直收的玉米新品种 —— 京农科728,该品种实现了在高温热害严重发生条件下,夏播机收籽粒亩产800公斤以上的目标。“没有对X群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没有一轮又一轮的育种经验积累,我们就培育不出京农科728和后续优良品种。”王元东说。

      “想培育出好种子,脚步就不能停下来。”

      王元东认为,玉米育种工作要持之以恒,选育出的良种需要不断满足生产环境和需求的变化。因此王元东继续在X群种质上发力探索,组配出 MC121、京科999、现代959、荃科789、京科265等品种,这些品种株型更加紧凑、更加耐密抗倒。其中MC121和京科999两个品种分别入选 2023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成长型品种和苗头型品种,在 2023年9月份河南鹤壁开展的示范推广观摩活动中,这两个品种在每亩 5300株密度条件下,果穗均匀、结实性好,综合抗性突出、群体产量有优势,得到了观摩人员的一致认可。

      “如何拓宽X系种质遗传基础是下一个阶段的主要工作。”王元东介绍,预计到2025年推出第三代X系。“ 将自主选育的X系,隐入国内其他优良X系,混合组建新X系群体,进行群体改良提升。”未来,王元东和团队将在玉米抗病虫、耐旱耐瘠、宜机收等性状上继续创新。

      “培育出一个新种质,要一代代人传帮带研究下去,使之不断优化。”王元东说,要想立足科研育种一线,团队就要有拼劲儿,我国农业发展才会有未来。“如果年轻人想投身于农业研究领域,在热爱这个行业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吃苦耐劳和智慧育种的能力。”谈到对有志于投身农业科学研究领域的青年人的建议时,王元东说道。

      如今,我国的农民已经享受到农业机械化的便利,而作为科研人,王元东和同事仍要俯身在烈日下的玉米地里,一株一株去套袋、授粉,观察每一株玉米的长势,记录、分析,周而复始,几十年从未间断过。

      但王元东觉得这点辛劳不值一提,“我们育种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只要农民过上好日子,我们不觉得苦,心里都是甜。”王元东说,目前玉米研究所的育种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未来,希望继续将玉米研究所的科研优势与种子企业的市场推广优势结合起来,把更优质的玉米种子送到更多老百姓手中。

▲王元东在温室内查看样品生长情况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