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赖锦盛:生物育种产业化冲刺,头部、中小企业这样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1-29  来源:农财网种业宝典  浏览次数:1525
 

      “Cas12i和Cas12j已经获得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以及日本的专利授权,并授权给多家国内外企业。”

      “还需要研发更多新的基因编辑底盘工具,以满足农业基因编辑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需求。”

      “走‘通过利用中国的技术-创制战略性重大产品-培育本土化的国际性企业’这样一条中国特色的种业现代化路径”

      ... ...

      他和团队自主开发出了两把属于中国的“基因剪刀”,一举打破国外对该项技术的垄断。

      他和团队研发的耐除草剂玉米CC-2转化体、抗虫玉米ND207转化体均获得转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他说,最开心的是看到多年研发的成果终于要大规模产业化了,遗憾的是比预期的时间还是晚了很多年。

      他就是本期《新年问大咖》的嘉宾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 赖锦盛

      Q 1、请用一个关键词形容2022年的生物育种产业,并简单解释。

      赖锦盛:2022年生物育种产业的关键词是“元年”。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等四项修订政策已发布。

      新修订《种子法》已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国家级转基因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转基因大豆品种审定标准》于 6月8日发布实施。

      《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用除草剂登记试验和登记资料要求》于3月25日发布实施,代表着生物育种产业化管理政策法规就绪。

      随着“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已进入快车道,2022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审定试验,并进行了产业化应用试点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受到种业界的广泛关注,业内普遍认为,2022年是开启我国玉米和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的元年。

      Q2、深耕生物育种多年,您最开心和遗憾的事情是什么?请简述。

      赖锦盛: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到多年研发的成果终于要大规模产业化了,这必将给企业带来效益,让农民带来增产增收,并将进一步推动科研的发展。

      遗憾的事情不多,非要提一个的话,那就是生物育种的产业化比预期的时间还是晚了很多年。

      Q3、众所周知,您开发的两把“基因剪刀”获得专利授权,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相关技术不再受国外专利限制?

      赖锦盛:目前团队研发的Cas12i和Cas12j已经获得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地区专利授权,并于2022年11月24日获得日本的专利授权。这两个专利由中国农业大学排他性地授权给山东舜丰生物有限公司,并通过山东舜丰生物分别再授权给包括美国头部农业基因编辑企业INARI在内的多家国内外企业。

      目前,这两个专利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国外的专利限制,比如,用Cas12i和Cas12j可以较高效地实现靶向基因敲除,是我国基因编辑底盘技术的一个重要突破。

      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基因编辑技术和国外还有很大差距。对Cas12i和Cas12j而言,相比国际主流的Cas9和Cas12a,其编辑效率也还有提升空间,同时其对应的衍生技术体系和应用生态尚不完善,还要在下一步的研究和应用中不断完善。另外,也还需要研发更多新的基因编辑底盘工具,以满足农业基因编辑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需求。

      Q 4、业内人士认为,转基因玉米商业化种植或在今年一季度实现,您认为这会对生物育种产业带来哪些影响?科研院所、头部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分别该如何应对?您希望种业人能背上哪些行囊,迈入生物育种时代?

      赖锦盛:个人认为,生物育种产业化将为我国带来如下3方面的影响。1)生物育种产业化将较大幅度地提高种业整个行业的产值,并提升种业的集中度;2)生物育种产业化将进一步推动农作物产量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农药等农业生产投入品的减少,农民增收,更有效地保障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3)生物育种产业化将一定程度上反哺科研,进一步提升我国种业研发能力和水平。

      科研院校应面向产业需求,针对产业发展瓶颈,注重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为企业提供源头供给,推动产品更新迭代。

      头部企业应充分利用好性状企业的转化体,科研院校的人才优势,针对产业升级的重大难点,做好资源整合,培育重大突破性品种。

      中小型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做精局部市场,抓好常规育种,做好性状储备,引入优良资源,培育区域性的主导品种。

      种业人应该在以下3个方面持续发力。1)注重上下游各环节人才引进及培养;2)做好转基因性状的储备及评估;3)利用好前沿育种技术,加快品种更新迭代,提升产品竞争力。

      Q5、过去一年,还有哪些事情让您有获得感?请分享。

      赖锦盛:过去一年在农业农村部的大力支持下,获批了首个农业农村部基因编辑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同时,经过十余年研发的耐除草剂玉米CC-2转化体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是我团队(包括宋伟彬,赵海铭等十几位教授副教授)在国家重大专项支持下研发的一系列产品中继抗虫玉米ND207转化体之后,又一个重要的转化体获得批准安全证书。

左为抗虫玉米ND207,右为常规玉米。

左为CC-2未喷施草甘膦玉米,右为CC-2喷施4倍剂量草甘膦玉米。

      实验室团队(成员主要包括赖锦盛、宋伟彬教授,赵海楠研究员,卞超青年研究员,鄂立柱、赵海铭、辛蓓蓓、陈建副教授,杨志佳、刘秋杰副研究员等)

      Q 6、您预测未来5年,中国生物育种最大的挑战和风口在哪里?

      赖锦盛:目前我国获批安全证书的转基因产品的目标性状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抗虫和耐除草剂,抗虫方面还是主要针对鳞翅目害虫,除草剂主要针对草甘膦。而产业化较早的美国等国家已有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甘蔗、苜蓿和马铃薯等一大批作物实现产业化,目标性状除抗虫耐除草剂外,还有高产、抗逆、高品质等多种类型。

      在基因编辑方面,美国、日本等国家已实现基因编辑大豆、番茄、甚至基因编辑鱼的产业化,我国尚处于基因编辑底盘核心工具优化、衍生技术体系建立和基因编辑产品研发及安评的初级阶段。

      未来五年,应该充分利用转基因和基因编辑即将产业化的机会,有机整合科研院校和开放性成长型企业的资源,在核心技术研发、重大产品创制、产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同步发展,走“通过利用中国的技术-创制战略性重大产品-培育本土化的国际性企业”这样一条中国特色的种业现代化路径,在转基因、基因编辑以及全基因组选择等育种技术研发和综合应用上,借鉴国际同行的经验,创造中国特有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模式,加快产品迭代升级,利用技术的创新来弥补我国农业资源的相对不足,有力支撑我国农业强国、种业强国的发展战略。

      我国转基因产业化走过一条漫长路,如今,这条路迎来重要节点。新一批转基因安全证书发出,转基因大豆、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印发,产业化“从0到1”的突破即将实现。

      漫漫长路,以“赶路人”之姿不畏挑战前行者有之,做产业革新推动者有之。正是他们的不懈坚持,我国生物育种技术和产业化的发展得以更稳更快推进。

      农财网种业宝典连续七年“问大咖”成为给种业人奉上的新年例牌年菜,广受热评,特向提供丰富精神营养的行业大咖致敬!在2023来临之际,以“赶路人·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为主题,《新年问大咖》与您共同开启新一年的种业智慧之旅。

      记者丨钟海芳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