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玉米品种观摩,警惕“耐密植”背后的弊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29  来源:种业商务网  作者:王智广等  浏览次数:1244
 
 

      “耐密植”不等于高产。

      “耐密植”也不等于籽粒机收。

      “耐密植”和“耐稀植”一样,都是不同品种的不同特性而已。而且,品种的3个类型等级划分应该是:耐密植<耐稀植<耐密植又耐稀植。

      成功者未必做对了什么,但是,失败者却一定是做错了什么。

      下面,咱们慢慢聊。

      一、玉米籽粒机收品种,“耐密植”的同时也要“早熟”和“抗逆性强”。

      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岗位专家李少昆博士曾明确表示:“因为籽粒收获的品种成熟期要短,生育期短的话,生物量小,它要通过增加密度来提高产量”——也就是说:籽粒机收品种必须早熟,早熟才必须“密植”(增加密度是维持正常产量水平)。李少昆博士指出:“籽粒机收的品种,应该提早生育期710天为宜。”

      但李博士又告诫大家:“培育一个适合粒收的品种,没有七八年时间很难育成。”——可以说,又早熟,又耐密,又抗逆性强(特别是后期站秆能力强,不穗腐),又籽粒含水量较低(低于20%且容重高),几个优良特性汇聚于一身,才算的上一个真正的“早熟耐密籽粒机收品种”。真正优良品种的培育成功,需要一个过程。


      但据2019年的报道,河北省玉米籽粒机收品种,在推迟了721天收获,籽粒破损率1/10以上,籽粒水分近29%,平均亩产不到1300斤,其中两个品种竟然亩产986斤和1093斤。而且,河南省连续5年,127个籽粒机收品种,平均亩产都不到1400斤,籽粒水分28%以上。

      可以说,真正的“早熟的”且综合抗逆性强的,适合籽粒机收的“耐密植”品种,尚待时日。

      同时,佟屏亚先生指出:当前95%的玉米不是籽粒机收,品种因素之外的一个最大因素就是“籽粒含水量偏大,烘干的问题如何解决”。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热量资源好的地方(比如河南的南部,以及新疆),和“郑单958”生育期相当的品种,都可以籽粒收获。但是,这些品种要“后期站的住”。因为,籽粒收获最适合的时间是生理成熟,就是成熟后2周到4周,它要“站在地里头”(可见,抗逆性强且早熟,非常重要)。

      二、“马兴林博士科研结果,亩密度3500株的产量,亩密度5000株的产量基本相当。

      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马兴林博士,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等3个玉米区多年地科学研究,玉米亩密度5000株并不高产,因为其产量“顶多”≈(约等于)亩密度3500株的产量。但却在大风大雨条件下,减产减收的风险很大。


      另外,你再想,亩密度5000株相对亩密度3500株,是不是高密度玉米需要1.3倍以上的水分和1.3倍以上的养分和1.3倍以上的光照条件“才能维持”呢?(肥料有报酬递减率,密度过大导致通风透光性差=空秆率高)

      据《天津农业科学》刊载的资料,“郑单958” 的几个密度试验:

      亩密度4500株比3500株增产84斤,

      亩密度5500株比4500株增产43斤,

      亩密度6500株比3500株减产48斤,

      亩密度6500株比4500株减产132斤。’

      也就是说,“郑单958”以及类似的品种,亩密度35004500株之间为宜,再增加密度的回报很低,却要承受倒伏、病害严重等种植风险。不值得。

 

      三、单株增产潜力30%以上的品种,相对更加抗倒伏。

      青岛农业大学许莹莹硕士认为,单株增产潜力大的品种(增产率31.99%)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强。也就是说,降低1/3的密度,产量基本相当,但是相对更加抗倒伏。


      比如,河北衡水和沧州地区流行在田间直接卖果穗,1828排籽粒的玉米品种,种植密度35003700株,玉米湿穗大的在1斤以上,平均400克~450克一个,亩收入1150元~1300元左右。大家想一想,这是不是更符合种植户的利益呢?

      四、亩密度增加1000株,倒伏率提升约1/4,高密度容易诱发倒伏。

      河北北方学院田再民博士研究证明, 亩密度增加1000株,倒伏率提高23%。而且,据河南省农科院郭书磊博士研究结果,玉米高密度种植,倒伏率增加88.51%且减产。


      另外,尚虎山助理研究员科研结果认为,干旱地区玉米密度增加,增产不明显,但茎秆偏细,抗倒性降低,稳产性减弱。

      五、正常条件下,所有的玉米品种“产量都差不多”,所谓的“玉米超高产典型”,基本上都是“人为的大量施肥的结果”。

      因为,任何一个审定的玉米品种(非特用品种),审定公告中基本上都是“增产几个百分点”。这都是相对同一个对照品种而言,比如黄淮海夏玉米国审的对照品种就是20年“宝刀不老”的老品种——郑单958

      都增产几个百分点,相当于“产量都差不多”。

      如果某一个人的某一个品种“创造了高产记录”或“超高产典型”,更多的时候,只是“人为的大量的施肥的结果”——因为,每生产800公斤玉米籽粒,必须吸收18.2公斤纯氮,6.2公斤纯磷、18公斤纯钾;而且随着产量的进一步提高,肥料回报率递减,也就是说,在此基础上如果提高30%的产量,但施肥量却必须是提高40%60%甚至更高的施肥量了。


      例如美国的高产竞赛的产量,绝大部分折合每亩使用1926公斤纯氮,而且美国的土壤有机质比我国高1倍或2倍,月降雨量均匀又充沛,9月中旬的气候自然让玉米籽粒脱水到15%左右。这些,你比得了吗?

      再例如我国某农业专家,曾在电视上脱口而出:他创造高产记录的试验田,实际上是赔本的,因为,他一亩多投入1000多元钱。

 


      六、基本不存在“一飞冲天”的高产量,当前,节水省肥的品种才是真正高效益。

      如果灾年的产量差距大,那是不同品种的抗逆能力差异的。

      如果同一个品种产量差距大,那是不同的种植户的科技素质差异造成的。

      可以说,在平常年份,同样的普通管理,所有的玉米品种“产量都差不多”。基本等同所有品种参加审定的“几个百分点的增产率”而已。

      只有在灾年的条件下,不同的品种抗逆能力差异,造成了产量的差距。但这却不是“一飞冲天的更高产”,而是“抗逆能力差的品种减产严重,抗逆能力强的品种基本不减产”的对比差距。

      正如戴景瑞院士所讲的:“抗性,就是产量”!——因为,抗病,抗倒,抗旱,耐涝,耐瘠薄,耐盐碱,耐高温热害的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品种之间的几百斤甚至过千斤的差距。比如,在河北省隆尧县遇到暴风雨,A品种抗倒能力强而轻微倒伏,而B品种发生了茎秆折断,这种情况下是B品种基本绝收而减产一千多斤,A品种基本不减产,如此也相当于A品种增产千斤以上。

      请记住,这不是“抗逆性强的品种”的增产潜力多么巨大,只是“抗逆性不好的品种”衬托而已。

      另外,同一个品种之间的产量差距,主要是种植户科技素质的差异造成的。比如同夏玉米某一个品种的种植,“丙家”的耕地有机质低,使用伪劣复合肥,密度过大,病虫害防治不及时,除草剂药害,需水关键期浇水时间差异等等,其中一两项或者三五项的“犯错”,他相比“乙家”前茬小麦底肥施足磷酸二铵和氯化钾,下茬玉米播种只用50斤包膜尿素(或只追尿素50斤普通尿素),播后10天左右喷施安全型除草剂,在610叶期间喷施“二控八防”10组合2次,抽穗前10天左右遇旱浇水一次,收获适当晚几天等等。如此,“乙家”一亩地增产300斤到700斤之间是十分简单的,这道理如同“田忌赛马”一样。

      而且,自2018年至今,一些根系发达的抗旱耐涝型品种,以及“夏播玉米不用肥”品种相继上市,同等产量下,省水省肥又省人工“等于增效好几成”(因为,省下的钱就是农民的纯利润啊)。

 

      七、李少昆博士:玉米密度增大,受到很多因素制约。

      增加密度不仅是一个品种耐密性的问题,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第一个因素是“光照条件好不好”。为什么新疆的种植密度比黄淮海地区高很多?主要是因为新疆的光辐射量强。

      第二个因素,跟降雨也有很大的关系。我国60%多的地区靠的是“雨养农业”,地区之间降雨量大小的差距很大。降雨量小的地区,如果种的密度高了,水分不够,受旱了,产量也就上不去了。美国玉米种植带降雨条件非常好,每个月降雨平均100毫米左右,很均匀,但是,我国季节性干旱严重的地区,密度越高,就会减产越多。

      第三个因素和地力水平有关系。对于地力偏瘦的地块,肯定要降低密度。

      第四个因素,就是土壤条件问题。现在一年种两季,大部分是旋耕,耕作层就在10几厘米,一受旱就是干土,这也严重影响玉米产量。而且两茬作物的秸秆都在里面,很疏松,玉米的根扎不下去,容易出现倒伏,这也是制约密度增加的一个方面。

      除了以上因素外,再就是就是种植户的管理水平问题,比如,有的种植户管理水平不高,如果管理水平跟不上,出现了倒伏、空秆,还不如不增加密度。同时,增加密度要有配套的品种、配套的技术跟上。

      当前,为什么出现 “高密度”和“不要高密度”的分歧,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一个品种的合理密度”的问题(晚熟大穗的要稀一些,早熟小穗的要密一些)。土地瘠薄,地力越瘦的地块密度肯定要降低。降雨多、灾害多,也要适当低一点密度。一些“高秆、大穗”品种种植3000多株至4000株也可行,没有必要刻意追求高密度。

      (备注:本段内容是根据采访录音整理而成)

      八、随着玉米密度增加,只有“秃尖率”增加之外,果穗六个方面都降低。

 

      据天津农学院侯月等在《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在同样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除了“秃尖”长度增长之外,穗长、穗粗、穗粒数、行粒数、单穗质量和单穗粒质量等“穗部性状”均随着密度增加而“六降低”。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和辽宁丹东农科院的共同研究证明,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玉米植株出现了“两高一低”:株高升高、穗位升高,茎粗降低了。

      总结

      至于密度,稀植也好,密植也罢,不用刻意。因为,正常年份,大棒型品种适当稀植,小棒子型品种适当密植,“大穗稀植的产量≈小穗密植的产量”。

      在灾害之年,考验的是一个品种的“三抗四耐”综合抗逆能力。这与不同品种之间的“耐稀植”或“耐稀植”关联度不大。


      在同样一个品种的条件下,种植户的科技素质与产量成正比。

      言而总之,玉米品种观摩一定要注意“活秆成熟”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品种抗逆能力强的一个最终表现,也是实现“灾年不减产”的种植安全的基础。又是实现“白捡”1/5产量的一个必然条件。

      (作者: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   王智广  尹洪雨  赵俊芳)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