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中国作物栽培历史的阶段划分和传统农业形成与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2-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作者:刘旭  浏览次数:258
 

 

六、结论

  (一)传统农业形成的极为丰富的种质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最为重要的农业遗产

  几千年来,我国传统农业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许多宝贵农业遗产,其中形成极为丰富的种质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最为重要的农业遗产,农业文化和农耕制度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对我国农业及世界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土作物与外来作物经过不断交流、融合,使得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物结构更加合理。

  (二)传统农业从发展到成熟经历了两个大阶段形成四个较为明显的时期

  我国的传统农业从发展到成熟经历了公元前大约2070年至公元前475年大约1600年的粗放经营,和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911年大约2400年的精耕细作两个大阶段,而后一个大的阶段又可以分成北方旱作农业、南方稻作农业、多熟制为主的农作制等三个较为明显的时期,每个时期大约都经历了800年左右的形成发展与成熟完善。

  公元前大约2070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夏代一春秋时期,经历了大约1600年。由于青铜时代逐步取代了石器时代,青铜农具的出现,是我国农具材料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开始了金属农具代替石质农具的漫长过程。夏商西周及春秋是我国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大阶段,又称作我国传统农业萌芽时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317年,战国一西晋时期,随着周王室统治的衰落,诸侯称霸,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时期,由于政治经济中心主要在北方地区,北方的旱作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主要体现在:冶铁业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大量的耕地、中耕、除草、播种、收获等铁制农具,牛耕也同时出现,为北方旱作农业的精耕细作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我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大阶段的旱作农业形成发展时期。

  公元317年—1127年,东晋一北宋时期,因为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移,政治经济重心偏向南方,我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开发南方地区。东晋时期人口的南移,将北方先进的耕作技术带到了南方,使得整个农业经济结构发展了根本性变化,南方稻作形成发展期,特别是唐代,逐步形成了粮食生产南方为主的格局,隋唐之后由于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也开始了我国南粮北运的历史。这是我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大阶段的稻作农业形成发展时期。

  公元1127年—1911年,南宋一明清时期,由于“占城稻”引进,使我国南方稻麦轮作复种跨入新的阶段;而域外作物的传人,特别是明清时期美洲高产作物的传人及广泛推广,使得本土作物与外来作物之间进行合理轮作复种,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和粮食总产量,传统农业逐步形成以多熟制为中心的农业耕作制度。这是我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大阶段的多熟制农业形成发展时期。

  (三)社会经济变迁是推动传统农业和栽培耕作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

  纵观中国作物栽培发展的历史,从1~1.2万年前的植物采集驯化开始到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大约经历了6000~8000年左右,我们称其为植物采集驯化,也就是原始农业阶段,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变。导致了原始农业的发生;夏商周春秋时期大约经历了1600年左右,青铜器的出现,金属农具逐步替代了石质、术质农具,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型的阶段,这时期的农业栽培耕作技术获得长足的划时代的进步。战国到西晋约800年左右的时间,由于铁制农具、牛耕等技术的出现,促成北方旱作栽培技术的发展成熟;东晋至北宋约800年左右的时间,由于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导致了我国南方地区的首次大开发,南方水田稻作技术逐渐成熟;而南宋到清末约800年左右的时间,由于域外作物,特别是美洲高产作物的传人,以多熟制为中心的农作技术成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栽培耕作制度。

  从东周战国开始,由乱(分裂)到治(统一)几乎每800年循环一次。每个过程都经过了300~400年分裂战乱到一个短命朝代的统一(几十年),迎来300~400年和平统一繁荣发展。例如,春秋战国之乱,秦朝统一,两汉相对稳定繁荣;三国两晋南北朝之乱,隋代统一,唐代相对稳定发展;五代十国南北宋之乱,元代统一,明清相对稳定发展。在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农业技术会出现相对较大发展:汉代铁制农具大量出现;隋唐时期南方粮食产量超过北方,开始了长达约1500年的南粮北运;明清时期美洲作物,由于商贸活动不断引进传播,导致多熟制发展成熟。从春秋战国到清末大约2400年左右时间里,传统农业完成了二三次大发展。第一个800年左有北方旱作农业发展成熟;第二个800年左右南方水田稻作农业发展成熟;第三个800年左右形成以多熟制为中心的农业制成熟完善。可见传统农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当然也与科技进步密不可分。

  总之,我国原始农业的发生就是作物栽培的起始。在这漫长的作物栽培发展史过程中,作物种类与品种发生了巨大变化,栽培方法、耕作制度、生产工具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耕作制度从粗放经营到精耕细作;农学思想从被动敬畏迷信大自然到主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并利用自然,做到天、地、人之间的统一,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出对农业生产具有很强指导意义的农学思想。我们可以发现,作物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丰富了农学思想;农学思想的不断形成与提高对农业发展又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我国的作物栽培的历史就是一部农业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省青岛农业大学王宝卿研究员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王秀东副研究员在资料搜集整理与史料考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表示感谢。同时感谢中国农业博物馆曹幸穗研究员在论文成文过程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注释:

  【1】梁家勉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出社,1989年,第43页。

  【2】梁家勉先生认为莴苣是隋代引进的,本文根据多方资料印证认为莴苣是汉代引进的。

  【3】《宋书·孔季恭传附论》卷54。

  【4】《旧唐书·权德舆传》卷148。

  【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0。

  【6】《宋书·武帝纪》。

  【7】游修龄:《从大型农书的体系比较试论〈农政全书〉的特点与成立》,《中国农史》,1983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王毓瑚.我国自古以来的重要农作物[J].农业考古,1981,(1)、(2);1982,(2).

  [2]梁家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3]吴存浩.中国农业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4]董恺忱,范楚玉.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刘旭.作物和林木种质资源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6]张芳,王思明.中国农业科技史[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7]王思明,陈少华.万国鼎文集[M].北京:中围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8]王宝卿.明清以来山东种植结构变迁及其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9]曾雄生.中国农学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2024年农业植物新品种DUS测试和品种保护工作会在岳阳成功举办 我国航天育种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千亿元丨太空种子结硕果(大数据观察)
研究为培育耐镉棉花新品种提供优异基因资源 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第三次通知
《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新闻发布会 中国种协代表团赴美参加2023美国大田作物种子大会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