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 » 国审品种 > 瓜菜 » 正文

2002年国审糖类品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1-06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1094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糖2002001

作物种类:甜菜

品种名称:HM1631

品种来源:母系MS216(单胚二倍体)由MS121与异型保持系O-16杂交获得。母系与父系(POLL-20Y,多胚二倍体)以3:1比例配制(二倍体)杂交种。

申报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

选育单位:SYN克ENTA种子公司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二倍体遗传单粒种。叶根比较小,叶片深绿色。发芽势强,出苗快,苗期生长势强,叶片功能期长,叶丛斜立,呈犁铧形,根冠比例协调,株型紧凑,适宜密植。根为圆锥形,根头小,根形整齐,根沟较浅,根皮光滑,皮质细致,糖度15.21%。耐丛根病、褐斑病和根腐病,属耐病、丰产型甜菜品种。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参加国家甜菜品种三个大区区试,在全国17个试点中,连续两年超对照点9个,一年超对照点17个,比对照增产幅度6.8%~180%,绝大多数点增产30%以上。在两年区试中,产糖量比对照增加20%以上的试点19个。2001年在吉林、内蒙古、甘肃、新疆6个试点参加生产试验,块根产量在所有试点均超对照,增产幅度1.3%~186.8%,含糖4点超对照,产糖量在5个试点超对照。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早播,亩保苗应在5000株以上;应注意氮磷钾搭配施用,避免氮肥过量施用,杜绝大水大肥。该品种为单胚种,适合机械化精量点播和纸筒育苗移栽。作物生长期应及时防治虫害、草害和病害。

繁制种技术要点:不育系经4代以上同型保持系保持后,在配制杂交种前须与异型保持系杂交以增强活力;父系必须经多代自交改良纯化,必要时姊妹系间相交生产“复合”种以增强活力。种子生产田的轮作周期为6~8年,最小隔离距离1000米。种子生产分直播和移栽两种。采种田必须在种株抽苔20厘米左右适时打主苔。加强对病、虫、草害的及时防治。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甜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内蒙古、新疆等丛根病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糖2002002

作物种类:甜菜

品种名称:BETA807

品种来源:父系母系材料均来自于美国BETASEED公司种质资源库。母系BTSM85691(单胚二倍体)由MS8569(单胚二倍体)与异型保持系O-911(单胚二倍体)杂交获得。母系与父系(BTSP76338,多胚二倍体)以3:1比例配制(二倍体)杂交种。

申报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

选育单位:美国BETASEED种业公司

特征特性:属二倍体遗传单胚种。叶根比较小,叶色淡绿色,叶丛斜立,叶片尖、窄、长,叶柄较粗、长,苗期发育快,叶片功能期长;块根纺锤形,根头较小,根形整齐,根沟较浅,块根白净。糖度15.20%。耐丛根病,耐褐斑病和根腐病。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参加国家甜菜品种三个大区区试,在全国17个试点中,连续两年超对照点14个,增产幅度4.6~133.19%,其中增产20%以上的点次20个,增产15%以上点次23个;含糖量超对照点次6个;产糖量较对照增产20%以上的点次为17个,增产15%以上的点次20个。2001年参加在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8个试点的生产试验,在所有试点均表现增产,产糖量有7点超对照,其中4点超对照15%。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早播,亩保苗5000株以上;施肥应注意氮磷钾搭配,个别地区应注意微肥尤其是硼肥的施用,应控制氮肥的过量施用,一般在封垄前不应追施氮肥;生长期应及时防治虫害、草害和病害。

繁制种技术要点:不育系经4代以上同型保持系保持后,在配制杂交种前须与异型保持系杂交以增强活力;父系必须经多代自交改良纯化,必要时姊妹系间相交生产“复合”种以增强活力。种子生产田的轮作周期为6~8年,最小隔离距离1000米。种子生产分直播和移栽两种。采种田必须在种株抽苔20厘米左右适时打主苔。加强对病、虫、草害的及时防治。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甜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黑龙江东部、吉林洮南、内蒙古包头、新疆石河子甜菜产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糖2002003

作物种类:甜菜

品种名称:ZD202

品种来源:母系材料来自于德国KWS种质资源库。母系KWS6462(单胚二倍体)由MS65478(单胚二倍体)与异型保持系OP1963(单胚二倍体)杂交获得。父系(PT01-3,多胚二倍体)来自中国农科院甜菜所T01系列姊妹系。母本和父本以3:1比例配制(二倍体)杂交种。

申报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

选育单位:德国KWS种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

特征特性:属二倍体遗传单胚种。叶根比较小,叶色绿色,叶丛斜立,较矮,叶片较小,叶柄短且细,苗期发育快,叶片功能期长;块根纺锤形,根头较小,根形整齐,根沟较浅,块根白净。糖度15.22%。抗褐斑病,耐丛根病和根腐病。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参加国家甜菜品种三个大区区试,在全国17个试点中,连续两年超对照点12个,增产幅度2.4%~186.6%,且大多数点增产20%以上;含糖量较对照增产20%以上点次为11个,较对照增产15%以上的点次为15个。2001年参加在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7个试点的生产试验,在5个点表现为增产1.6%~174.4%,产糖量有5点超对照,其中3点超对照14%以上。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早播,亩保苗5000~5500株为宜;施肥应注意氮磷钾搭配,个别地区应注意微肥尤其是硼肥的施用,应控制氮肥的过量施用,一般在封垄前不应追施氮肥;该品种为单胚种,适合机械化精量点播和纸筒育苗移栽;生长期应及时防治虫害、草害和病害。

繁制种技术要点:不育系经多代以上同型保持系保持后,在配制杂交种前须与异型保持系杂交以增强活力;父系必须经多代自交改良纯化,必要时姊妹系间相交生产“复合”种以增强活力。种子生产田的轮作周期为6年~8年,最小隔离距离1000米。种子生产分直播和移栽两种。采种田必须在种株抽苔20厘米左右适时打主苔。加强对病、虫、草害的及时防治。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甜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黑龙江东部、吉林洮南、内蒙古包头、新疆石河子甜菜产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糖2002004

作物种类:甜菜

品种名称:ZD204

品种来源:母系材料来自于德国KWS种子公司种质资源库。母系KWS6462M(单胚二倍体)由MS65478(单胚二倍体)与异型保持系OP1963M(多胚二倍体)杂交获得。父系(PT35-3,多胚二倍体)来自于中国农科院甜菜研究所T35系列姊妹系。母本和父本以3:1比例配制(二倍体)杂交种。

申报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

选育单位:德国KWS种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

特征特性:属二倍体多胚种。叶根比较小,叶色淡绿色,叶丛斜立,较矮,叶片小,且叶柄较细、较短。苗期发育快,叶片功能期长;块根纺锤形,根头较小,根形整齐,根沟较浅,块根白净。糖度16.34%。耐丛根病、根腐病和褐斑病。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参加国家甜菜品种三个大区区试,在全国17个试点中,根产量连续两年超对照点11个,增产幅度5.7~177.9%,其中增产20%以上的点次15个;含糖量超对照点次10个;产糖量较对照增产的点次27个,其中较对照增产20%以上的点次为15个。2001年参加在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7个试点的生产试验,有6个试点根产量表现增产,产糖量有4点超对照。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早播,亩保苗5000株以上;施肥应注意氮磷钾搭配,个别地区应增加微肥尤其是硼肥的施用,应控制氮肥的过量施用,一般在封垄前不应追施氮肥;生长期应及时控制、防治虫害、草害和病害。

繁制种技术要点:不育系经4代以上同型保持系保持后,在配制杂交种前须与异型保持系杂交以增强活力;父系必须经多代自交改良纯化,必要时姊妹系间相交生产“复合”种以增强活力。种子生产田的轮作周期为6~8年,最小隔离距离1000米。种子生产分直播和移栽两种。采种田必须在种株抽苔20厘米左右适时打主苔。加强对病、虫、草害的及时防治。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甜菜标准丰产型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甜菜产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糖2002005

作物种类:甘蔗

品种名称:粤糖86-368

品种来源:母本:台糖160;父本:粤糖71-210

选育单位: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特征特性:该品种蔗茎圆筒形,幼嫩部分紫红色,蜡粉较厚,无水裂;芽呈卵园形,顶端不过生长带,无芽沟。叶鞘青绿而略带紫红色,鞘背毛群少,内叶耳短钩形,无外叶耳。中熟,中大茎实心,蔗茎均匀,萌芽、分蘖好,前期生长较慢,拔节后生长快。粗生耐旱,丙二醛含量为3.46μmol.克-1.FW-1以下,相对质膜透性16.54%,株高伤害率11.97%。抗风,且台风后恢复生长快,宿根发株较好。田间未发现检疫性对象,在自然条件下,未发现甘蔗黑穗病,甘蔗花叶病的发病率为1.4%。

产量表现:1997、1998年参加国家甘蔗品种(丰产高糖抗旱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蔗量为6072.2公斤,比对照种CK1(ROC10)增产40.75%,比对照CK2(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4.59%;亩含糖量761.8公斤,比两对照种增糖25.91%(CK1)和7.05%(CK2),平均蔗糖分12.64%,比两对照种低1.49%和0.87%。1998年参加广西、广东、云南三省区9点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蔗量7614公斤,亩含糖1064公斤,比对照种增产25.68%,增糖21.84%,平均蔗糖分14.17%,比对照种低0.10%。

栽培技术要点:耐旱性强,适宜中等肥力的旱坡地种植。春节前下种为宜,加强幼苗期施肥等田间管理,促进根系生长。保宿根的蔗田宜安排在晴天土壤干爽时进行收获,收获后早清园、早开垄、早防虫、早施肥管理。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甘蔗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我国雷州半岛旱地蔗区和易受台风危害蔗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糖2002006

作物种类:甘蔗

品种名称:云蔗89-7

品种来源:母本:选蔗15号;父本:崖城84-125

选育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中大至大茎,蔗茎粗壮均匀,株型直立紧凑,茎色淡黄绿色,晒光后紫红色,蜡粉厚,节间圆筒形,芽卵圆形,芽顶刚及生长带,芽基齐叶痕,芽沟不明显,生长带蜡黄色,叶片较大,叶鞘背毛少,脱叶性中等。出苗率高,分蘖中等,蔗苗整齐健壮,长势强,拔节少,成茎多,中后期生长旺盛,较耐旱、耐寒。丙二醛含量为5.1μmol.克-1.FW-1以下,相对质膜透性8.79%。中抗黑穗病,高抗嵌纹病,抗倒伏,不早花,宿根性强,属中晚熟品种。

产量表现:1999~2001年参加国家甘蔗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蔗量为5700.7公斤,分别比CK1(RIC10)和CK2增产17%和减产4%;平均蔗糖分为13.76%,比CK1低0.02,比CK2高0.20个百分点,1月含糖分15.34%;每亩产糖817.33公斤,比CK1增产19%,比CK2减产3%。2001年参加国家生产试验,平均蔗茎亩产量5951.3公斤,甘蔗含糖分14.17%,亩含糖量809.33公斤,分别比CK1增产20.5%,增糖14.53%;比CK2增产6.4%,增糖10.9%。

栽培技术要点:选择中等以上的蔗田或有一定灌溉条件的旱地种植。适当增加下种量,亩下芽7000~8000株,冬植或早春植要进行地膜覆盖栽培。苗期和大伸长期要适时追肥,后期可酌情施壮尾肥。注意蔗田排渍防涝。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甘蔗品种审定标准,属晚熟丰产品种,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福建、云南、四川四省蔗区海拔1200米以下水热条件较好的蔗田或土层深厚、肥力中等以上旱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糖2002007

作物种类:甘蔗

品种名称:福农91-4621

品种来源:母本:CP72-1210;父本:湛74-141

选育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

特征特性:中大茎至大茎,实心,植株直立,节间圆筒形,无水裂,茎皮遮光部分黄褐色,露光部分紫红色,无气生根和生长裂缝,蜡粉稍多。芽圆形,芽基离叶痕、芽尖与生长带平,芽翼较小,无芽沟。生长带稍突出,呈青绿色,曝光后转为紫色,叶片青绿,叶宽中等,叶鞘黄绿色,无57号毛群,基部略带紫红色。叶耳发达,内外叶耳都为披针形,内叶耳更长,萌芽早且整齐,萌芽率较高,幼苗粗壮,分蘖中等,茎基部粗,抗倒性强,宿根发株早,发株数适宜,宿根性较好。甘蔗蔗糖分14.3%。接种鉴定,高抗黑穗病小种2,感黑穗病小种1,高抗花叶病。

产量表现:1999~2001年参加国家甘蔗品种区域试验,平均蔗茎亩产量5968.7公斤,分别比对照种CK1(ROC10)和对照种CK2增产23%和1%;亩含糖量848.7公斤,分别比对照种CK1(ROC10)和对照种CK2增产24%和1%;甘蔗蔗糖分平均13.51%,比对照种CK1(ROC10)和对照种CK2分别低0.27%和0.05%。200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蔗茎产量6873公斤,分别比对照种CK1(ROC10)和对照种CK2增产39.03%和23.77%。平均蔗糖分13.56%,比对照种CK1(ROC10)低1.53个百分点,与对照种CK2持平。

栽培技术要点:选用肥力中等以上有水灌溉的田块种植,亩下种量以2800~3000段双芽苗为宜。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攻分蘖肥,促分蘖成茎。适当延迟止肥期。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甘蔗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华南蔗区的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省区水田或水浇旱地栽培。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糖2002008

作物种类:甘蔗

品种名称:福农91-3623

品种来源:母本:CP72-1210;父本:桂73-167

选育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

特征特性:该品种中大茎,实心,植株直立、紧凑,蔗茎均匀。节间圆筒形,无气生根、无水裂、无生长裂缝,茎皮红色,蜡粉较多。芽椭圆形,芽基与叶痕齐,顶端未及生长带,无芽沟,芽翼小,生长带象牙色,曝光后紫红色。根点二、三排,不规则,叶色浓绿,叶中等宽,弧形伸出,叶鞘青绿色,无57号毛群。外耳退化为绒毛,内耳披针形。萌芽快且整齐,幼苗粗壮,分蘖力中等,早中期生长快,植株高大直立,宿根性较好,宿根发株早,发根数适宜。蔗汁蔗糖分17.7%。丙二醛含量为5.76μmol.克-1.FW-1以下,相对质膜透性9.59%。在自然条件下未发现黑穗病、锈病。混合小种接种鉴定中抗黑穗病,对花叶病免疫。中抗蓟马和蚜虫,抗旱能力强。

产量表现:1999~2001年参加国家甘蔗品种区域试验,平均蔗茎亩产量5740.7公斤,比对照种CK1(ROC10)增产18%,亩含糖量785公斤,比对照种CK1(ROC10)增产15%,甘蔗蔗糖分平均14%,比对照种CK1(ROC10)高0.05个百分点。1997~2000年参加福建省生产试验,平均亩蔗茎产量7790公斤,比对照种闽糖70-611增产19.99%。新宿平均甘蔗蔗糖分、亩含糖量分别为14.04%,1094公斤,比对照蔗糖分提高0.05个百分点,增加产糖20.5%。

栽培技术要点:选用肥力中等以上有灌溉条件的田块种植,亩下种量以3000~3500段双芽苗为宜。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攻分蘖肥,促分蘖成茎。适当延迟止肥期。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甘蔗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华南蔗区的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五省区水田或水浇旱地栽培。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糖2002009

作物种类:甘蔗

品种名称:新台糖16号

品种来源:母本:F171;父本:74-575

申报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广东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处、广东省农业科技交流服务中心、广西农业厅糖料处、福建农林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

特征特性:该品种中至中大茎,节间圆筒形,蔗茎充实无空蒲心现象。蔗茎曝光前为黄绿色,曝光后初期呈淡紫色,然后变黄色。蜡粉带厚,节间蜡粉厚度中等。生长带略突。蔗茎无生长裂缝和木栓斑块。芽为卵形,芽基陷入鞘痕,顶端平生长带,芽翼窄,芽孔近芽顶。叶色青绿,叶片直立,尾端弯垂。幼叶鞘淡紫色,老叶鞘淡绿色,叶鞘有薄层蜡粉。肥厚带窄舌形,淡紫红色。内叶耳短披针状,外叶耳平过渡至三角形,有57号毛群。萌芽快而齐,初期生长快,分蘖期较长且旺盛,中后期的生长势旺。蔗株直立,不易倒伏。落叶性好,毛群较少,便于收获。宿根发株好,宿根性较强。早熟性好,成熟期蔗糖分高,维持时间长,不抽穗开花,原料甘蔗收获后不易变质。蔗汁蔗糖分15.7%。抗甘蔗黑穗病。

产量表现:在广东省甘蔗区域试验中,平均蔗茎亩产量和亩含糖量达5694公斤和844.2公斤,分别比粤糖63-237增产15.87%,增糖28.08%。比新台糖10号增产4.78%,增糖6.17%。11月份平均蔗糖分为13.61%,榨季平均蔗糖分为14.85%,分别比新台糖10号高0.38个百分点和0.20个百分点。1998年参加国家生产试验,平均亩蔗产量6759公斤,分别比新台糖10号和当地当家品种平均增产20.5%和13.22%。平均蔗糖分15.13%,分别比新台糖10号和当地当家品种高0.49和0.63个百分点。平均亩含糖量1022公斤,分别比两对照增产24.53%和18.12%。1998、1999年参加广东、广西、福建省区11点次表征示范,平均亩产蔗量达6715公斤,比对照增产12.6%,平均蔗糖分15.03%,比当地当家种平均高0.9个百分点。平均亩含糖量达1012公斤,比当地对照平均增糖17.63%。

栽培技术要点:可作春、冬、秋植,适宜各类土壤,以中等肥力以上的土壤最好。可适当减少下种量,适当延迟大培土时间,增加分蘖成茎率。宿根蔗提早管理,早开垄松兜,早施肥,促进发株。注意前、中期的田间管理,施足基肥,重视前、中期的追肥。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甘蔗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华南蔗区的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省区各种土壤类型,更适合水田、洲地和水浇旱地栽培。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糖2002010

作物种类:甘蔗

品种名称:新台糖22号

品种来源:母本:ROC5;父本:69-463

申报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广西甘蔗研究所、广州甘蔗研究所

   省级审定情况: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省(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可

特征特性:该品种中茎至中大茎,蔗茎均匀,节间倒圆锥形,茎皮遮光部分浅黄绿色,露光部分紫红色,无生长裂缝和木栓裂痕。蜡粉带较厚。芽呈卵圆形,芽沟甚为明显。叶片深绿色,叶身中等较窄,57号毛群较发达,内叶耳长披针形,外叶耳为钝三角形,根点2~3列,排列不规则。萌芽良好,分蘖力强,初期生长稍慢,中后期生长快速,原料蔗茎长,茎数中等,易脱叶,甘蔗基部粗大,不易倒伏及抽穗开花,内容充实。宿根性强,耐旱力强。抗露菌病、黑穗病、叶枯病、叶烧病及黄褐锈病,中抗花叶病,对甘蔗绵蚜的反应为中等。对梢腐病、蓟马的抗性较差。

产量表现:1999、2000年广西甘蔗新宿区试,平均亩产蔗量和亩含糖量达6897公斤和967.6公斤,比桂11分别增产5.85,增糖8.4%,平均甘蔗蔗糖分14.03%,比桂11高0.33个百分点。1999~2001年参加福建、广东、广西14点次生产表证试验,平均亩蔗产量和亩含糖量分别为6543公斤和951公斤,比当地当家品种平均增产20.92%,增糖27.82%。平均蔗糖分13.76%,与当地当家种蔗糖分相当。

栽培技术要点:亩下种量以2800~3000段双芽苗为宜,亩有效茎数控制在5500~6000条。可提前种植,采用种苗消毒、催芽、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等。宿根性强,应提早开畦松兜和管理,可适当延长宿根栽培年限。注意防治蓟马和梢腐病。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甘蔗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华南蔗区的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省区各类土壤种植,更适于水田、洲地和水浇旱地栽培。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品种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