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悄然批准”,专家表示担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12-03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423
 

来源:每日财经新闻

    在中国生物安全网公布的“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上,倍受争议的转基因水稻玉米于昨日(12月1日)“悄然”出现在43个品种之末,这意味着转基因作物在迈向商业化种植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专家担心,几年后中国可能成为全球第一个以转基因作物为主粮的国家,这或将危机中国的粮食主权。  

    “悄然批准”的转基因水稻    

    昨日上午,记者发现,在中国生物安全网公布的“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上,倍受争议的转基因水稻、玉米“悄然”出现在43个品种的末三位。据悉,中国生物安全网下属于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发布相关政策及审批信息。  

    但就在一天之前,记者曾致电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对方对“批准转基因水稻”的消息表示“还不清楚”。昨日,当记者再次就此事询问该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批准的品种已公布,但未透露更多信息。  

    从公布的清单看,获得批准的转基因水稻、玉米是由华中农业大学申报的两种转基因抗虫水稻和由中国农科院申报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分别限在湖北省和山东省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有限期均为2009年8月17日-2014年8月17日。  

    中国生物安全网显示,这份“批准清单”的发布日期显示为10月22日,但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媒体主任刘晨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这份名单早就公布了,之前并没有水稻和玉米,是后加上去的。而且,证书有效期与其他品种不一样,这很奇怪。”  记者发现,其他项目的证书有效期为2009年9月19日-2014年9月19日,反而晚于后公布的水稻和玉米。  

    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峰也提出了一系列质疑,包括“何时获得批准”、“为何不公开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专家名单”、“环境与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是否参与讨论”、“是否会咨询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第23条规定,应在决策过程中征求公众意见,向公众通报结果,我国是缔约方之一。”他强调。  

    全球尚无一国以转基因作物为主粮      

    大米是中国人的主食,据悉,每年中国要消费1.7亿吨大米。方立峰表示,全球尚无一个国家允许以转基因作物为主粮,包括转基因技术相对发达的美国。  

    绿色和平认为,转基因水稻的食品安全性尚不明确,且可能通过花粉传播而污染传统的水稻品种。同时,我国最接近商业化生产或在研的8种转基因水稻全都被国外专利所控制。因此,转基因水稻还因涉及多项国外专利,而对国家粮食主权埋下定时炸弹。  

    方立峰说:“此次农业部为转基因水稻打通商业化大门,等于将中国的农业、国民健康与粮食主权三个方面都置于巨大的风险之下。”  

    但获得生物安全证书并不意味着马上开始商业化种植,还需经过部际联席会议、农业部最终批准和种子品种审定。方立峰呼吁,我国政府应停止任何关于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进程,结束这场“危险的基因实验”。  

    但也有专家持不同意见。当记者致电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时,他虽不愿对此过多评论,但明确的表态“支持转基因水稻”。此前他曾公开表示,转基因水稻品种可降低八成杀虫剂用量,并提高产量。  

    粮食增产应靠“生态”而非“基因”      

    对于转基因水稻获取安全证书的消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表示“在意料之中”。他认为,这是在“用更多人的利益换少数人的利益”。  

    “最终只能造成生态系统紊乱。”  蒋高明以“一代不如一代”的转基因抗虫棉为例,说明无论是借助转基因,还是借助剧毒农药控制害虫,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  

    据悉,1997年,我国引进第一代  “转基因抗虫棉”。起初几年,转基因棉花因农药使用量下降、种植成本下降、亩产总量上升等优势受到了棉农广泛欢迎。但在江苏省推广转基因棉进入第5个年头后,转基因棉的退化于今年集中爆发,曾因“优势”而产生的“增量”随时间而逐渐消逝。  

    由于关乎国民健康与粮食主权问题,“转基因”一直是舆论争议的焦点,但这并未影响我国对转基因生物研发的大力投入。早在去年7月9日,一项名为“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的项目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原则通过,该项目的投入将高达200亿元人民币。  

    “为了增加粮食储备,国家加大了研发力度,对某些谷物科研的单项投入就高达1亿元,这使得许多从事农业研究的科学家首次感觉到手头上有花不完的科研经费。但这些投入,除了使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和企业得到好处外,并不能使粮食生产最为关键的要素---农民这一主体受益。”  蒋高明说。  

    他建议,从长远看,只有用生态平衡的办法减少害虫、增加产量才是可持续的。此外,通过政府市场行为,在销售价格上给予补贴,才能真正带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