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总台中国之声] 我国遏制小麦茎基腐病暴发效果显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5-26  来源:总台中国之声  作者:朱敏  浏览次数:391
 
      万木峥嵘、生机勃发的初夏时节,正是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发生危害的关键时期。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河南省新乡市成功召开了小麦茎基腐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示范观摩与交流培训会。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食物来源,其丰歉关乎国计民生。据统计,全世界约有 40% 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可提供20%的卡路里和蛋白质,被称之为“世界性的粮食”。中国是世界小麦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同时也是贸易大国和加工大国,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粮食作物总面积和总产量的20%左右,黄淮海麦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小麦主产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举足轻重。小麦茎基腐病、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蚜虫、吸浆虫等病虫害是影响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生物灾害。据专家会商分析预测,2024年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8.9亿亩次,其中病害发生5.2亿亩次,虫害发生3.7亿亩次。中后期发生面积约占全年发生面积的85%。茎基腐病在黄淮麦区偏重发生,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南部麦区偏重流行,纹枯病在江淮、黄淮海等部分麦区偏重发生,条锈病在江汉平原、黄淮南部和关中西部偏重发生,蚜虫在全国大部麦区偏重发生。
      
      
      据了解,小麦茎基腐病是我国新发、突发植物疫情,于2012年在河南省焦作市首先发现,随后不断扩散蔓延。近5年专家调研发现,病害在我国广大麦区特别是黄淮海冬麦区、内蒙河套春麦区呈持续扩散态势,年均发生面积突破1亿亩、产量损失超过35亿公斤,严重影响我国小麦产业稳健发展,已引起国务院领导和农业农村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小麦茎基腐病的研究和防控工作中,尚存在“规律不清、测报不准、品种不抗、药剂不灵、认知不足”等科技问题。
      
      
      今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和实施了重大科技任务“小麦茎基腐病灾变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经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和技术推广部门专家的协同攻关,基本查清了我国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分布区域、影响因素以及病原菌优势种类、毒素污染特征和小麦品种抗病状况,成功筛选出一批小麦抗病品种和高效杀菌剂等病害防治关键技术,提出“内调外疗、上控下促”的病害综合防控策略以及“两种一晚一喷”(即抗病良种、药剂拌种、适期晚播、返青期喷药)的综合防控技术,农业农村部制定和发布了《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技术指导意见》。有关病害防控策略和技术的应用,对遏制小麦茎基腐病暴发成灾,保障小麦生产安全成效明显。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