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生物育种时代中小型种企如何破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4-24  来源:中国种业  作者:曲树丰  浏览次数:1052
 
      呼唤多年的生物育种产业化终于有了实质性行动,在2022年1月21日发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主要农作物审定办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等4项修改后的规章制度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生物育种产业化的大门已经正式开启。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更是把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和启动农业生物育种等内容,放在了显著的位置。在最新的隆平高科种业工商执照经营范围变更中,转基因农作物种子生产赫然在列,中国种业生物育种时代已经到来。
 
      生物育种产业化将极大推动农业产业化体系和种业企业市场格局的全面变革,大型种业集团公司在市场占有率上的优势会迅速提升,中小型种企的生存空间将会被进一步蚕食。培育大型种业集团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数量庞大的中小型种企也是我国实现种业振兴的基石,面对这种市场变革,中小型种业企业如何调整发展路径,如何理性应对生物育种时代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认真统筹思考。
 
      01

      生物育种时代产业主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1.1 产业主体集中汇集,行业产值明显增长
 
      目前全国现有注册种子企业6000多家,具备全国繁育推一体化资质的企业不足百家,排名前十位的种业企业,销售总额仅占中国种子市场总额的不到17%,更多的企业只做局部市场,存在着经营市场分散、科研投入不足、产业集中度不高、市场经营环境混乱等诸多问题。与世界先进农业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例如美国,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后,经过数年的不断并购重组,目前美国排名前三位的企业市场份额已达70%以上,种业产业高度集中。中国生物育种产业化后,预计在未来3~5年时间内,国内种业行业会掀起新一轮的兼并重组热潮,很多中小型种业公司在新一轮的市场整合中不断被兼并或退出市场,具有国资背景的巨头企业会不断涌现,产业集中度会有明显提升。
 
      目前国内种业市场总值为1200亿元左右,其中玉米种子产业市场总值不足300亿元,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主体,我们在世界种子市场所占的比例不足10%,每年的种子国际贸易逆差近3亿美元,差距十分明显。生物育种产业化实施后,种子终端销售价格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中国种子市场的总值也会相应提高,部分企业会在国际种业市场上有所作为,预计在未来3~5年时间内,国内玉米种子市场总值会迈上一个新高度。
 
      ☛1.2 经营主体倾斜发展,销售渠道发生变化
 
      目前中国农业还存在着耕地分散化经营、种植管理水平不足、整体产量偏低、综合效益不高等诸多问题,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大豆和玉米单产水平还相差很多。生物育种产业化实施后,更多具备优良转基因性状的种子将大面积投入到实际生产中,产量水平也会相应提高8%~10%,加之农药投入的降低,机械和人工投入的减少,综合效益也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耕地集中化种植会即将自北向南全面铺开,新型农业主体逐渐会占据主流,国家政策会进一步倾斜到种植公司和合作社,农业产业化水平会显著提高。
 
      目前各种业公司主要的销售渠道还是各级代理商,随着生物育种产业化的落实,在今后3~5年时间内,各级代理商的销售主渠道作用将会逐渐弱化,代理机制会随着农业经营主体的变化而慢慢消失,“种业公司+种植公司+土地托管机构+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直供模式会占据销售市场的前端,更多资本涌入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现实。
 
      ☛1.3 品种井喷明显放缓,行业环境趋于好转
 
      随着品种审定制度的调整,未来几年中国审定品种的数量会急剧减少,一年近千个国审玉米品种的情况不会再现。各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科企之间的合作会更加紧密,种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会显著提高,数量不多但具备优良转基因性状的农作物品种会在未来陆续推向市场,并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单品种的市场占有率会迅速提升,大企业的经营优势会明显凸显。
 
      生物育种产业化落地后,套包种子的生存空间将会大幅度压缩,套包种子生产企业面临消失。近日,农业农村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督总局、国家知识产权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营造种业振兴良好环境的指导意见,更是为守法经营企业增添了发展的信心。随着国家各级执法部门对生产基地和销售渠道的严格管控,私繁乱制的情况将会有明显好转,市场环境逐步净化,行业发展将迈入良性发展轨道。
 
      02

      生物育种产业化后中小型企业面临的困境
 
      ☛2.1 科研相对滞后,发展举步维艰
 
      目前我国的中小型种业企业,只有少部分有自己的科研团队,大部分还是靠买品种或套包维持生存。与行业头部企业相比,无论是科研投入、团队建设,还是种质资源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一般中小型企业只有极少数人员在从事育种工作,一年投入不足百万,企业本身的育种材料单一,难以在生物育种时代取得太大的突破,无法形成对销售的有效拉动,育成的品种多属于衍生品或半成品,经受不住市场的考验,单一品种一年几十万斤的销量,难以维系企业的生存,更谈不上种业振兴的大计。
 
      另有一部分企业没有科研业务板块,靠买品种和套包勉强在行业内生存,这种情况很普遍,大部分企业都是原有的500万企业升级而来,企业规模小,无法支撑科研的巨大投入,只能在某些育种家或企业买些品种。在品种井喷时代,花十余万买个包装,然后私繁乱制,这种企业在生物育种产业化时代来临后,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已经没有存活的空间。
 
      ☛2.2 销售市场萎缩,经营风险高企
 
      生物育种产业化落地后,转基因作物在多方面的性状优势势必会推动耕地流转规模化运营,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对本来就销售区域有限的中小型种业公司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原本的优势区域不再,销售市场萎缩严重。目前在东北的部分区域,耕地流转规模越来越大,随着资本的介入,这种情况会在全国各地迅速复制展开,更多的种植公司托管机构和合作社早已经启动与种业公司直接对接的模式,依靠各级代理商渠道的中小型企业措手不及,销量下滑严重,在市场上没有优势的品种,甚至连代理商都难以找到,在代理商都无法存活的情况下,企业的生存状况可想而知。
 
      即使部分企业已经开展了直供销售模式,在生物育种产业化实施后,这类销售渠道优势也会荡然无存。中小型企业本身科研实力有限,无法开展自主转基因性状的相关试验和导入,更难以获得相关性状的生物安全证书,只能与已经取得相关资质的大公司或科研机构合作,按照国际转基因性状知识产权费的标准,会明显提高企业种子生产成本,本来利润就不高的情况下,所有的生存条件将进一步恶化。目前企业的各项运营成本逐年加大,稍有不慎产销不能合拍,造成大的库存积压情况,就会把企业推向深渊。
 
      ☛2.3 创新能力不足,难觅振兴路径
 
      未来企业的竞争,除了本身的科研优势外,资本的力量和创新的思维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目前排名全国前列的种业公司,基本都有外部资本的介入,目前在生物育种领域已经取得突破的一些科研机构,每年的科研投入都在亿元之上,没有资本力量的支撑,企业发展就难以维系。中小型种业与大企业的差距是全面性的,除了科研的积累不足和资本优势不够外,缺乏创新经营思维也是关键因素。
 
      目前在国内生物育种领域取得突破的大北农生物、瑞丰生物、隆平生物等企业领导人高瞻远瞩,早在10年前就已经布局生物育种研发,巨大的科研投入和创新思维,让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如今已获得阶段性成果,陆续有多个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品种相继获得国内和美国的生物安全证书,目前中国在生物育种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已经排名世界第一。
 
      与国内生物育种头部企业相比,目前的多数中小型种业企业,仍然抱着投机的思维去发展企业,轻科研重销售,顾眼前失长远,最后只能是顾此失彼,错过生物育种时代种业发展的良机。
 
      03

      生物育种时代中小型种业破局的几个自选动作
 
      ☛3.1 引入外部资本,寻求对外联姻
 
      资本的力量如今在中国种业未来发展中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目前国内排名前十位的种子公司,不是国资控股,就是背后有不同形式的资本介入,农业领域已经成为资本市场追捧的热点,借助资本的力量,才能在未来的种业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与大企业相比,很多中小型种业公司都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了基础建设上,重资产运营使企业背负了沉重的枷锁,无力在科研上加大投入,部分企业还因此背负着巨额债务,面对大好发展时机却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日益增长的运营费用,企业运营举步维艰。在这部分企业中,其实有一些企业科研有一定成果,在局部市场也有一定优势,大可不必端着金饭碗要饭吃,应该及时转变经营理念,积极寻求外部合作,引入资金或投靠在大企业之下,虽损失了一部分利益,但在种业巨变时代,保证企业在行业中存活下去才是王道。
 
      与国外企业合作,也是很好的路径。目前看国内玉米种子行业与拜耳、科迪华、KWS、利马格兰、RAGT、科萨德、优利斯等企业的合作都取得了显著效果。很多原本不知名的中小型种业,在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中,逐渐成长为龙头企业或知名企业,均获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
 
      ☛3.2 抓好常规育种,做好基因储备
 
      无论生物育种发展到什么程度,常规育种永远是种业科研的根基。中小型种企面对已经到来的生物育种时代,认清自己勇于面对,先把基础科研工作做实,才有继续发展的可能。目前很多企业都存在着种质资源匮乏、没有好的基础材料、科研人员严重不足等多种问题,但实际上根源就是企业舍不得投入造成的,很多企业认为科研投入大,出品种又太慢,不如改现有市场上比较畅销的品种来钱快,目前看这条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应该积极寻求与外部科研的合作,国家级的科研单位可能搭不上快车,但很多地方的科研院所也具备一定的实力,有可能就碰撞出了火花,积极行动起来才是正确的选择。
 
      在即将到来的生物育种时代,做好性状基因品种的储备,也是目前中小型种企急需要做的功课。现在国内已经有很多企业展开了行动,与大北农生物、瑞丰生物、中国农业大学等已获得生物安全证书的单位展开了具体合作。虽然中小型企业还不具备单独搞生物育种的实力,但做好相关品种的储备还是十分必要的,一旦市场正式放开,不会措手不及,失去发展的良机。
 
      ☛3.3 做精局部市场,参与种植经营
 
      目前的中小型种企大多都是运作本省或临近省区的市场,销售半径不大,多年积累的客户渠道还在,只是销量难以保障。按照企业现有的规模来说,能引入资本或与大企业联姻运作全国市场最好,如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精耕好局部市场,也是当下的生存之计。
 
      除了原有的销售渠道做精做细外,开辟新的销售渠道已经刻不容缓。目前的各级代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未来种业的发展趋势,连中化现代农业这样的大集团都在各市、县建立了服务平台,谋求掌控终端市场,作为中小型企业更应该未雨绸缪,抢抓市场先机,探索新的销售渠道。未来几年代理渠道将会逐渐萎缩,而随着耕地流转规模的扩大,种业公司与种植公司、土地托管机构、合作社直接合作供种的模式,将会成为常态,现在黑龙江、吉林省的部分中小型种企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市场运作,目前来看效果很好。
 
      除了开展直营模式外,中小型种业公司适度参与土地流转或与种植公司参股合作的模式也是一条生存之路。在这方面,重庆帮豪种业就进行了很好的探索。虽然与国内大型种业公司从经营实力上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帮豪种业除了稳固好西南市场原有的优势渠道基础,积极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参与耕地流转,建立绿色水稻种植基地和稻米加工企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多种经营的理念,为企业在生物育种时代的再次腾飞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生物育种时代已经来临,种业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对于中小型种企而言,未来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希望各企业审时度势,迅速调整发展思路,都能在这场变革大潮中扬帆起航,为中国种业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种业”微信公众号投稿
 
      作者文责自负
 
      作者简介
 
 
 
      曲树丰,笔名曲洛夫斯基,中国农科院传媒与传播研究中心专家讲师团成员,中国种业智库国科农研院特约作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文学院第21届中青年骨干作家培训班学员。曾供职于国内多家大型种业公司,种业从业时间18年,现任黑龙江省某种业公司销售总监。已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作家报》《现代营销》《环球人物》《青年文学家》《民族大家庭》《南方周末》《日本新华侨报》等发表作品600多篇,作品多次被人民网,光明网,中国作家网,学习强国网转载转发,数十篇作品在全国获奖。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