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每年进口超32亿“洋种子”!断“种”危机悄然而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2-23  来源: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511
 
 

      近期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8项重点任务,“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引人注目,就是“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基石,如果过度依赖进口,一旦发生“断种”,引发的危机将甚于科技“卡脖子”!

      然而现实中据中国种子贸易协会的报告,2018年中国农作物种子进口量为7.27万吨,进口额达4.75亿美元(32亿元人民币),种子进出口赤字达2.56亿美元(约17.36),中国是不折不扣的种子净进口国。

      据新华社旗下新闻周刊《瞭望》919日指出,近年来,包括行业前10强在内的70多家国际种业巨头已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这使得一大批洋种子渗透到国内田间地头——比如,美国先锋公司20余个玉米品种已全覆盖我国粮食主产区东北、黄淮海地区,这一现象背后也凸显了当前国内市场的种子隐忧。

      在记者走访了黑龙江、河南、湖南等粮食大省。不少农业干部、农民和行业专家反映,很多种子大量依赖国外,既影响我国在国际种子市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更存较大风险。

      黑龙江种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黄春峰介绍,黑龙江省不少地方都在使用进口玉米种子。比如黑龙江北部地区种植的玉米,多是一家公司从德国引进的品种,具有早熟、脱水快、抗倒伏等特点,得到大面积推广。

      美国先锋公司选育的杂交玉米种子“先玉335”推广至今已十余年,是东北、华北玉米产区种植的主要玉米品种,在部分地区已成第一大品种。甚至有的东北育种工作者自嘲:“我们不用搞育种了,一个‘先玉335’就够了。”

      在新华社下属《国际先驱导报》发布文章《老鼠不见了——山西、吉林动物异常现象调查》,在逐一排除了相关的因素后,该文作者将导致异常疑点指向了近年来当地的最大变量——“先玉335”的广泛种植。由此,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得以进入大众视野,并引发巨大争议,延绵至今。

      著名学者汪晖、严海蓉等提议《建立农民育种保护区、保护中国种质资源》。文中提到,国内玉米种子市场已经基本被“先玉335”和“郑单958”两大品牌主导,形成“双寡头主导市场”的局面。

      此外,汪晖等人的文章还提到,就玉米而言,农户使用最多的5个品种中,3个是中外合资的种业公司生产的,2个是国内研发的。合资公司的分工基本是外方负责研发和生产,中方负责销售,说白了,就是跨国资本借壳占领中国的种业市场。

      除了玉米之外,西部麦区的一些地方也依赖进口麦种,另外诸如辣椒、胡萝卜、马铃薯、西兰花等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其种子对国外的依赖程度则更加严重。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工作人员刘鹏魁告诉记者,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白萝卜,种子大部分来自韩国。“韩国的白萝卜更修长,品相好,汁多渣少、耐储藏。虽然价格是国内种子的20多倍,但仍比本地萝卜更具竞争优势。”

      今年,黑龙江省海伦市向秋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了1万多亩辣椒,其中1700亩尖椒和近1000亩圆椒使用的是以色列种子。“国外种子确实好。以尖椒为例,国内尖椒种子只能采两茬,国外种子可以采三茬,而且外形好看、市场认可度高,销售好价格高。”该合作社理事长高向秋说。

      值得一提的是,洋种子不仅在我国市场占据了较高的份额,其价格也远高于国内种子。黑龙江省科研人士曾指出,一些蔬菜品种的洋种子价格高出国产种子几十倍,以至于“进口的按粒卖、国产的论斤卖”;比如一种进口辣椒,一亩地仅种子成本就1500多元,算下来一粒进口种子就要2毛钱。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认为,现代农业技术已经十分发达,但当前我国的粮食育种技术,整体还落后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胡定寰说:"中国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本土种子资源非常丰富,但在长期不断引进国外粮食品种使用的过程中,很多本土种子品种逐渐消失了,这是非常可惜的。"

      (来源:瞭望等)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