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三农 » 正文

中国粮食主产区农民享受科技种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31  来源:新华社  浏览次数:33
 

  实时监测土壤墒情、自动配比水肥比例、手机遥控浇灌……作为中国粮食主产区,内蒙古自治区的农民正在走进科技种粮时代。

  五月下旬的科尔沁左翼中旗,广袤的农田里一片繁忙。年过六旬的石长山在敖包苏木朝伦敖包嘎查种了一辈子地,但去年以来发生的变化,完全颠覆了他之前的种田方式。

  “以前浇地得起早贪黑,现在轻松多了。去年地里多了好几根‘铁杆子’,地里缺水、缺肥了,我的手机就能收到短信,用遥控器坐在炕头也能浇地。”石长山笑着说。

  石长山所说的是科尔沁左翼中旗去年开始推广的“水肥一体精准浇灌管理系统”。敖包苏木行政秘书杨俊学介绍,所谓的“铁杆子”是用来监测土地水肥情况的感应装置,所有的监测数据都会传送到浇灌管理系统的村级管理平台。

  在村级管理平台的机房里,记者看到屋子的一侧放有3个与水泵连接的白色大桶,桶上分别写着“氮”“磷”“钾”的字样,另一侧则是一台电脑。

  杨俊学说,去年朝伦敖包嘎查进行了这个系统的使用示范,在1000亩土地上建设了自动浇水施肥的管道和土壤情况监测装置。土地的监测数据汇总到村级管理平台,然后将各地块的信息发给农民,最后由农民遥控浇地。

  据初步测算,这套系统在使用后,浇地平均用水减少了一半,用电减少了五分之一,因此受到当地农民的普遍欢迎。

  除了提高生产效率,内蒙古一些地区还使用科技手段将沙地加以利用,成功种植沙漠水稻

  在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记者看到,在大小不一的地块上,一些农民正在驾驶插秧机插秧。“我们这里地处科尔沁沙地,眼前的地里之前除了沙子还是沙子,现在已经被改造成良田了。”当地农民张贵有说。

  据介绍,改造沙地的关键是在平整后的沙地覆盖一层“保水砂”,这是一种用当地沙土制成的新型材料,能够在沙地上形成一层既具有透气性又能防止水向下渗漏的保护层。

  已经在奈曼旗承包了5000亩沙地种植沙漠水稻的李绍华说:“沙地地区昼夜温差大,种植出来的水稻口感特别好,价格比普通水稻高三四倍。”

  看着插满秧苗的沙漠稻田,李绍华说,他计划明年将沙漠水稻的种植面积扩大一倍,将更多的荒地沙地改造为绿色良田。

  (张云龙 刘懿德)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