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为转基因食品正名仅有试吃不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7-17  来源:中国法院网  作者:梁江涛  浏览次数:269
 

  北京市科技记者协会13日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在京开展转基因大米自愿品尝活动,专家在会上为转基因技术正名,称转基因作物安全可靠已是定论。据此次活动的组织者介绍,自今年5月以来,他们已在全国多个城市举行22次转基因大米试吃活动,参与志愿者近千人。(7月14日《京华时报》)

  所谓“千人试吃转基因大米”,就是“转基因大米”做成寿司供志愿者品尝,而网上招募的志愿者可能大都是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者、参与者或利益相关者。连组织者都说,举办“品尝”活动的初衷是为传播科学思维,本身并不具实验意义,更像“行为艺术”。尽管消费者希望听到“绝对安全”的说法,实际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东西,但是,转基因作物的安全问题不仅关乎健康,要为转基因食品正名,仅有尝吃远远不够。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引发争议此起彼伏,各执一词,难决胜负。2007年,法国科学家证实,世界最大的种子公司美国孟山都公司出产的一种转基因玉米对人体肝脏和肾脏具有毒性。2008年奥地利研究人员发现,长期食用MON810型转基因玉米可能影响老鼠的生育能力。同年,美国科学家也证实长时间喂食转基因玉米的小白鼠免疫系统会受到损害。2009年,法国生物技术委员会宣布,转基因玉米“弊大于利”。另外,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损害可能有一个逐渐积累和显现的过程,保守估计至少需要20年。对于这些网络上唾手可得、亦真亦假的资料,热衷于推广转基因食品的专家该如何向公众解释?

  还有,转基因食品的种植过程产生二次污染,可能引发生态危机,这绝非耸人听闻。2001年的“墨西哥玉米基因污染事件”、2002年的“转基因玉米混进美国大豆事件”,2006年还曾出现“转基因大马哈鱼逃逸事件”。还有“北美洲帝王蝶危机”、“加拿大超级杂草”事件等,尽管对这些事件至今仍没有定论,但有专家指出,转基因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转基因对生命结构改变后的连锁反应不确定;二是转基因导致食物链“潜在风险”不确定;三是转基因污染、增殖、扩散及其清除途径不确定。既然有这么多的不确定性,怎么能凭一两次试吃就相信转基因是绝对无害的呢?

  更重要的,转基因食品涉及中国的粮食主权与安全。即便中国本土科学家能够掌握最先进的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的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很难抵挡汹涌而至的由国外大公司掌控的各种转基因种子,毕竟人家的实力在那,在专利、技术等方面有强势的话语权。比如转基因水稻一旦被商业化,就有可能无法控制种子价格上涨,我国农民的种植成本将不断上升。中国每年消费1.7亿吨大米,如果水稻种子价格与种植技术被国外大公司所拿捏,那后果不堪设想。孟山都有一个口号就是“给我一粒种子,我能控制整个地球!”对此,我国的科学家是如果未雨绸缪来应对的?如果光顾着宣传说,吃吧没问题,一旦大面积种植引发种种效应,谁来承担责任?试吃者能承担得起吗?

  笔者对转基因食品这样的专业领域不熟悉,但比较倾向和赞同这样的观点:转基因食品是新生事物,千万不要歧视它,也不必谈“转”色变,但任何的科学结论或者质疑,必须建立在站得住脚的科学证据基础之上。对待转基因食品,要正视消费者担忧的心理。对推广者,不只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要想为转基因正名,必须经过严格的实验室和田间试验,各个环节都要围绕食用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开展风险评估,凭数据说话才是最靠谱的。而要做到这一切,真不是一两次试吃就能搞定的。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