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十八大代表访谈录:精彩演绎三重角色的李登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06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邓卫华  浏览次数:310
 

  即使如今已经坐拥数十亿资产,从山东省莱州市高产玉米试验田里抬起头来的李登海,头顶草帽、身着工装、脚蹬胶鞋,怎么看都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与共和国同龄的李登海,从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西由镇后邓村的农家小院一路走来,连续41年不间断地探索玉米高产攻关研究,一次次刷新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并走出了集育、繁、推、销为一体的种子产业化发展道路。

  他是朴实的农民、勤勉的科学家、成功的企业家,63岁的十八大代表李登海,将这三重角色演绎得炉火纯青、生动而有趣。

  李登海是农民。

  1966年,李登海初中毕业后回村务农;3年后,因为种地高产,李登海被选入村里的农科队当上了农民技术员,并由此走上玉米高产研究之路。

  1984年,已经创下我国夏玉米单产纪录的李登海被录为国家干部,任县科委副主任。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大好事,可李登海只干了两天,就觉得六神无主,浑身不自在。最终,他说服家人重新回到了后邓村,继续他的育种之路。

  把母亲的户口办回农村,利用母亲的几亩口粮田和到亲戚家租地,给人家包肥料,包管理,帮人家搞玉米高产,城里人李登海重新“做回了农民”。

  李登海不仅自己在玉米地里精耕细作,还带着妻子、儿子一起做起了玉米地上的农民。结婚30多年,从山东到海南,玉米试验田里,妻子一路相随,经历风风雨雨、遍尝酸甜苦辣。如今,儿子李旭华也成了公司的科研骨干,两人一起钻进玉米地里,活脱脱就是一对“老把式”与“小把式”。

  在农民李登海的嘴里,有时候当他提起“孩子”,你得仔细听听才能明白,这个“孩子”到底是真的孩子,还是他的宝贝玉米。“我的超级玉米要比别的玉米矮,但矮得太漂亮了,因为我们控制了多个致矮性基因,就像一对夫妻结婚后,有一方个头矮,他们的孩子就有可能矮,这就是由基因控制的。不过个子矮了能抗倒伏,碰上九级大风,我的玉米就没什么事。你要把我的玉米和别的品种放在一起,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我的玉米特别绿,特别壮实,玉米棒子特别大。”

  李登海是科学家,是世界玉米育种与栽培领域的大科学家。

  在世界玉米育种与栽培方面,目前有两个高产纪录:一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士保持的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另一个就是李登海不断创新攀升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

  40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位纪录保持者“相遇”了。那时,李登海还只是一个农民科研爱好者。“我从一份材料上看到,当时美国的玉米产量一亩地就能达到2500斤,而我们的产量才两三百斤,足足差了八到十倍。”从此,李登海便立下宏愿———探索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然而,说来容易,走来艰辛。

  从1972年到1979年的8年时间里,李登海和他的农科队选用了全国100多个优良杂交种攻关。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选用的是平展型玉米杂交种,种植密度上不去,始终没突破亩产700公斤这道关。

  这期间,李登海于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之后,为了在玉米育种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经过深思熟虑,李登海想到一个和时间赛跑的最好方法———到海南去育种,每年在海南育种两季加上在山东育种一季,李登海的育种时间就这样扩大了3倍。1977年冬天,经过八天八夜旅途奔波,李登海从莱州到达海南。从此,在玉米高产研究的道路上,李登海登上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

  1979年,李登海研制的紧凑型玉米“掖单2号”亩产达到776.6公斤,创造了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李登海也由此确立了紧凑型玉米这一中国玉米育种与高产栽培研究方向。

  1989年,李登海研制的“掖单13号”亩产达到1096 .9公斤,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纪录;2005年,李登海研制的“登海超试一号”创造出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最新纪录。

  据测算,李登海从事科研41年来培育的玉米种,使我国每亩土地由养活1个人提升到养活4.5个人;他的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推广10亿多亩,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

  李登海是企业家,是一个有点“抠门”的企业家。

  在李登海的身上,无论服装、皮带还是手表,几乎见不到那些国际知名的大名牌;一辆奥迪轿车跟随他“南征北战”多年,黑色的外表已经褪去了色泽,却依然在使用着。

  李登海对自己“抠门”,但对国家不“抠门”。从事玉米高产科研41年,李登海培育出了具有高配合力的40多个紧凑型玉米骨干自交系品种,丰富了我国的玉米种质资源,其中有30多个无偿地提供给了全国的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

  对于挚爱终生的科研,李登海更不“抠门”。1985年,李登海就自筹资金两万元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从事玉米种子产业化的民营农业科研单位———掖县试验站。经过不断发展,1998年又创建了莱州市登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随后,集团公司连续兼并收购了30多家种子公司,种业产业迅速壮大。2000年他又成立了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登海种业在深圳中小板上市,李登海的财富效应首次被放大,个人账面财富积累首次超过了10亿元。

  上市之后,发展壮大的登海种业更加重视科研,每年在科研的上的投入都有数千万元之巨。

  期间,美国先锋种业公司———李登海一直学习赶超的国外同行———盯上了李登海和他的登海种业,于1996年正式提出收购登海种业,并要求控股60%。面对引进国外先进种质资源和管理技术的机遇,李登海展现出了他作为战略型企业家高人一筹的一面。

  李登海说:“对方只提出了一个要求:控股。我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种子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中方必须控股;二是先锋公司必须输出先进的种质资源;三是必须带来先进的管理技术。”

  长达6年的马拉松谈判,许多细节改了又改,但李登海提出的这三条始终没变。2002年,双方正式签约成立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登海种业控股51%,这在先锋公司与其他公司的合资历史上是十分罕有的。

  站在位于山东莱州的高产玉米试验田里,李登海满怀深情地说:“我的前半生用选育的高产品种累计为国家创造社会效益1000多亿元;后半生我要选育更好的超级玉米新品种,再为国家增加效益1000个亿。”这是李登海的新梦想,也是亿万中国农民的新追求。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