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光明日报:新人新事北大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0-18  来源:光明日报  浏览次数:279
 

    车窗外,金色的稻海与湛蓝的天空在遥远的地平线相接。在去黑龙江省建三江垦区的路上,与记者做伴的是在美国留学、工作9年的精准农业专家苗宇新副教授。2007年他被中国农业大学作为优秀人才引进,负责创建中国农业大学建三江实验站。在航拍图上,那个实验站的所在地,是茫茫稻海中的一个小岛。

    今年夏天,中国农大党委书记瞿振元到建三江考察后,曾感慨地说:“我们中国农大这些年从国外引进了那么多优秀人才,但能像苗宇新这样好几年一直扎在基层干事业的太少了!”站里目前有7名博士生,8名硕士生,每年夏天,还会有一批德国研究生和他们的导师来这里做研究。记者问苗老师:“什么是现代农业?什么是精准农业?”他说:“眼见为实吧!”

    实验站的中国农大研究生

    为了赶在天黑前去看示范田,我们与博士生王红叶直奔大田。

    一块约500亩的稻田,相当于42个足球场。苗老师指着稻田对记者说:“西边部分是卫星遥感示范区,紧挨着的是近地遥感示范区,再过来是区域优化示范区,东边部分是传统作业区。示范区的作用是为种植户和研究人员提供直观的各种现代技术效果对比。”

    借着晚霞的余辉,我们来到田边一块宣传精准农业技术的大牌子前。苗老师指着上面的两个由不同色块组成的图说:“这是研究生们根据卫星遥感和近地遥感的信号制成的。不同的色块代表作物的不同营养状况和长势,它是因‘块’制宜,调整水肥管理的依据。”

    天色完全暗了下来,我们驱车来到实验站。研究生们还在实验室里忙着处理白天从田里采集的样本。在老师的催促下,大家陆续来到餐厅。服务员摆上七八盘荤素搭配的菜肴和一大盆米饭——站里的伙食似乎不比北京学校差。

    边吃边聊。做遥感研究的博士生姚银坤、曹强告诉记者:这类技术就像给人做CT,管诊断病症。治病还得找医生开处方。今年他们在七星农场69作业站(相当于村)给100多家种植户开了遥感处方。谭传祥和马晓波两位专业硕士生,为了指导种植户落实处方,有一段时间就住在种植户家里。中德联合培养的博士生黄珊瑜说:“这两天不少农户急着向我要测产结果,他们都是按我们的遥感处方做的,自己感觉庄稼长得特别好。”小黄秋收结束后将赴德国,与那里的导师一起,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学习他们的研究方法。

    这天晚上,博士生赵光明没在场。

当了科技种植户的博士生

    赵光明在中国农大读硕士研究生时就在建三江做课题,毕业后留在建三江农垦管理局七星农场,现在是生产技术部部长助理。他像垦区其他职工一样,承包了450来亩地,并从伊春把下岗的父母以及姨夫、姨母接来一块干儿。与此同时,他又考上了中国农大的博士研究生。

    第二天早上,我们驱车来到赵光明家所在的69作业站。只见研究生们已经在茫茫稻浪中采集样本了。北大荒地广人稀,实验站从建三江管理局支持建站的100万元中,拨出钱包了一辆车,接送师生来往于田间与实验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忽然,大家看到远处作业站宋站长正从田边经过,就大声喊着让他过来见记者。一见面,宋站长就对记者说:“种植户对遥感技术很感兴趣。6月份的时候,光明告诉我‘你家的地缺肥了,是通过遥感图看出来的。’我赶紧照学生们开的处方做了调整,一下子庄稼的长势就好了!我家今年亩产1200斤是有把握的,说不定能有1300斤!”

    赵光明把记者带到他家地头,一块写着精准农业示范户的大牌子赫然竖在地边。上面标明这块地使用的关键技术包括:卫星遥感、近地遥感、调密保穗、氮肥调控、精准灌溉。

    光明告诉记者:“为了推广精准农业技术,中国农大建三江实验站在69作业站120家种植户中选出4家做科技示范户,每户都会有五六项精准技术用于种植,我家是其中一户。”

    同学们补充说,他们这4户在周围种植户中影响很大,每到水稻生长的关键期,其他种植户都会打电话问这4户的庄稼是怎么弄的。记者问光明今年亩产能有多少?他说:“测产出结果还需要一段时间,保守估计1200斤。”大家都说光明低调,绝不止这个数。然而就算是这个保守数,也意味着他家今年光种水稻的收入就有20万元。

    蓝蓝苍穹下,金色稻海边,一排红顶白墙的房子,一圈雪白的木围栏,这儿就是赵光明的家。

    赵爸爸幽默地说:“在家,我和光明是父子;工作上,他和我是上下级。”

    原以为老两口有这么出息的儿子和这么好的收成应该喜不自禁,没想到,他们也有不少苦衷。赵爸爸说:“发展现代大农业,儿子读农业博士应当有前途,但是当农民也真难!灌溉高峰,老停电!不停电时,24小时电费只要200元;停电了,自己用柴油机发电,24小时就是1500元!机械配件坏了,市场上的配件冒牌货还卖高价,拿回家又安不上……赵妈妈说,农时不等人,她都急出病来了!坐在旁边的苗老师和赵光明帮着分析:这些年国家的粮食收购价高,种水稻的人和种水稻的面积迅速增加,造成能源、农机服务有时确实跟不上。

铁打的“营盘”铁打的“兵”

    种子管理局的李多东局长想帮学生找对象,希望有赵光明第二,赵光明第三……“但是靠外来科技人才在北大荒推广现代农业恐怕远远不够,现实中能够落户的更是凤毛麟角”,记者将这一担心与苗老师交流。苗老师说:“为了培养更多垦区本地的高科技人才,2010年中国农大开设了首届农业推广硕士建三江班,从建三江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中录取了30多名学生,胜利农场农业副场长姜云涛就是其中之一。”我立刻决定下午去胜利农场采访姜副场长。

    两个多小时的行程就像行驶在一幅流动的油画之中,密密的白桦林与两旁蜿蜒的草坪有一种异域风情。乌苏里江畔的胜利农场似乎并不满足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因为一下车,出现在我们眼前的竟是一个壮观的大喷泉!

    姜云涛习惯先对来宾讲解这个大“喷泉”:“这里地下水的水温是10摄氏度以下,要使它达到灌溉水稻需要的17-18摄氏度,就得加温,我们把地下水抽到喷泉中间那个最高的水塔,从上面喷下来,再经过周围六七层莲花台流进蓄水池和灌溉网,在这个过程中,阳光和地表温度就能使水温提高到18摄氏度以上。当然它的观赏效果也有利于我们开发以现代农业为主题的特色旅游。”

    记者问姜文涛读硕士以后,搞了哪些项目?他说:“节水灌溉、自动化水层管理、水稻生育期自动监控管理,还有你们刚才看到的地下水增温。”

    姜文涛说:“我现在是一边读硕士,一边搞现代农业。农大老师就是我们的智囊团。农闲时我们到北京去上课,农忙时老师来建三江授课,同时现场指导。我们还可以把老师的研究成果拿过来和生产相结合,推动我们的现代农业!”他告诉记者,他的硕士论文题目已定:《水稻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研究》,取得硕士学位后,他想再考博士。

    即将踏上归途时,苗老师对记者说:“明年我们的农用无人驾驶飞机要给种植户做示范,安装了自动测产器的收割机、钵育苗播种机等新式现代化农机也将在更大面积使用,你可要再来报道噢!”

   光明日报记者 宋晓梦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