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农艺师培育的17个玉米新品成熟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0-06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208
 

来源:四川日报

    选种、耕作到收获,农艺师卓茂康花了2年时间---

  9月15日早上8点半,甘孜州丹巴县农业局种子站农艺师卓茂康将记者带到他的种子试验园---巴旺乡一块约5亩的玉米地。只见地里一些玉米株高、棒大、果实满,一些玉米却株矮、棒多、果实少,引起记者的好奇。

  “地里种植了17个杂交玉米新品种,不同的品种,结的果实也不一样。”48岁的卓茂康告诉记者,从选种、耕作到收获,他花了2年时间。

  “这17个玉米品种,是从近200个玉米品种里选出来的。”卓茂康拿着钢卷尺和田间记载表等资料,钻进比他高出近一倍的玉米地里。他要对成熟的玉米新品种进行果实取样,并开展“例行”的田间性状调查。

  取样看似简单,可对有着近28年农业种子选育推广经验的卓茂康来说,这些玉米新品种还是让他“心里没底”。“很多农业品种都有一个适应性问题,高原就更不一样,海拔、气候等因素都将决定品种的适宜性以及可行性。”卓茂康一边用钢卷尺测量玉米棒子,一边作现场调查笔记。他说:“一个农业品种没有经过3年以上的试验观察,根本不敢推广。”

  此时的金川河谷艳阳高照,很快将玉米地“烤”得像蒸笼,我们头上不断冒出汗水。卓茂康对此却习以为常,他说,农艺师们进试验园都不会戴帽子,“那样根本不方便工作,帽子会不时碰到粗壮的玉米秆,掉落在地”。

  时至中午,卓茂康从车上取下两瓶矿泉水,加上几包“萨其玛”,这就是他的午饭。“站里经费有限,很多测量工具不是私人购买的,就是借的,大家都习惯了这样的田间生活。”卓茂康说。

  下午,卓茂康抓紧做完5亩玉米的田间性状调查,然后返回办公室试验室,将取样后的玉米果实进行室内烤种,再将数据一一填表,以便第二天分析整理。

  “农业要实现增产,新品种推广是关键。让藏族农民种植新品种致富,是我最大的心愿。”卓茂康由衷地说。

  记者从丹巴县农业局了解到,近10年来,卓茂康和种子站的同事们共为当地农民选育推广了19个玉米新品种,4个麦类新品种,近20种蔬菜新品种,仅玉米亩产就提高到1000公斤,比原来翻了2番。

  本报记者 陈建兵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