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用一亿亩“中黄13”大豆回馈祖国的那个人走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16  来源:种业商务网  作者:海燕 丹丹  浏览次数:897
 
 640.webp
 
      绿了大地,白了头发,他志在大豆育种;
      
      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粮食安全。
      
      60年勤勉耕耘,当使命降临,不负国家与人民之重托,亿亩良田,是他交出的答卷。
      
      2018年12月12日,著名大豆遗传育种专家王连铮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8岁。
      
      他一生务农学农爱农,
      
      人民不会忘记,
      
      历史不会忘记,
      
      中国大豆产业因他而取得的荣耀永存!
      
      跋涉了60载
      
      总是围绕着大豆田
 
      脚踏实地耕耘,一生大豆为伴,人民的育种家王连铮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培育适合中国种植的高产、广适大豆品种,为中国大豆产业作出贡献。
 
      王连铮研究员创造了中国大豆产量的最高纪录,他选育的高产品种“中黄35”2012年在新疆创造了421.4公斤亩产的全国最高产大豆纪录。这为未来生产条件改善以后,大豆的株型、大豆栽培提供了样本,提供了光明的前景。他在东北搞大豆育种的时候曾经作为主要的育种家育成了“黑农16”和“黑农26”,都是大面积推广,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发明奖,累计面积上亿亩。
 
      王连铮研究员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以后已经60多岁了, 他在育种的过程中,依然经常自己下地。1997年,他只有一两个助手,主要的助手因为孩子受伤而回家休息。在大豆收获的季节,他一个人打着手电筒在昌平基地收获。在那一年他选育了非常高产的品系,取名叫“中作975”,也就是“中黄13”的小名。
      
 
640.webp (1)
 
      
      “中黄13”横空出世
 
      “中黄13”是由王连铮研究员主持育成的广适高产高蛋白大豆品种。该品种以豫豆8号为母本,中作90052-76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结合系谱法选育而成。
 
      育种科学价值大:“中黄13”具有广适应性,是迄今国内纬度跨度最大、适应范围最广的大豆品种,适合14个省市推广种植。高产稳产性,在黄淮海地区曾创造亩产312.4 公斤单产纪录。优质性,蛋白质含量高达45.8%。多抗性,抗倒伏,耐涝,抗花叶病毒病、紫斑病,中抗胞囊线虫病。
 
      保护大豆产业作用大:“中黄13”于2001年通过国家审定。在严峻的国际市场挑战面前,“中黄13”主推区域黄淮海南部的大豆面积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对豆农增收贡献大:“中黄13”在9月下旬成熟,比以前的品种早熟一周以上,外出务工的农民可以利用国庆黄金周假期回家收割大豆,播种小麦。农民工在不影响进城务工的前提下,抽出有限的时间即可完成播种、收获,增加了收入来源。
 
      对绿色生产方式创新大:“中黄13”推广过程中,构建了品种推广联合体,形成了独到的品种推广方式,推动了种子企业的成长,保留了麦豆两熟种植制度,促进了土地的用养结合。
      
 
640.webp (2)
 
      
      一亿亩 是收获更是希望
      
      2006年以来,以“中黄13”为代表的中黄系列大豆优良品种,已累计推广1.2亿亩。其中,“中黄13”自2007年起连续9年稳居全国大豆年种植面积之首,累计推广超过1亿亩,是近20年来唯一一个年推广面积超千万亩的大豆品种,也是近30年来唯一累计推广面积超亿亩的大豆品种。“中黄37”的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9位,已成为黄淮海地区的大豆主栽品种之一。“中黄30”种植面积居西北地区大豆品种第一位。育成品种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达120多亿元,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做出了突出贡献。
 
      把智慧做成阶梯
      
      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王连铮研究员毕生执着的关注农业、热爱农业、热爱育种的精神值得年轻人学习。他用个人获得的科研奖金捐助设立了“王连铮大豆青年科教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大豆科学研究与生产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科技人才。这些年来,以王连铮研究员为代表的科研人员,针对中国大豆主产区的情况研究了相应的品种和技术,为未来大豆产业的提升提供了技术储备。
 
      斯人已去,长歌当哭。王连铮先生毕生奋战在农业战线,用青春,用毕生精力为我国农业事业默默奉献。为了推动我国大豆产业迈上一个新台阶,为了坚守大豆原产国的国际地位,更是为了14亿百姓餐桌的安全与健康。
 
      愿王连铮先生一路走好!
 
      延伸阅读 
 
      王连铮和第一亿亩“中黄13”
      
640.webp (3)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前排右三)、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左一)等领导和专家在“中黄13”第一亿亩收获现场会上。中国农科院供图
      
      “中黄13”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1亿亩,是我国大豆育种工作的标志性重大成果,是大豆产业发展的里程碑式事件,对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构建合理耕作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满足国内食用大豆消费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著名大豆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农科院原院长王连铮研究员选育的大豆品种“中黄13”,至2018年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
      
      这是近20年来全国仅有的年推广面积超千万亩的大豆品种、近30年来唯一累计推广面积超亿亩的大豆品种,也是唯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大豆品种。
      
      9月21日,“中黄13”第一亿亩收获现场会在安徽宿州举行。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在现场会上指出,“中黄13”的育成展现了老一辈育种家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1亿亩,是我国大豆育种工作的标志性重大成果,是大豆产业发展的里程碑式事件,对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构建合理耕作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满足国内食用大豆消费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表示,这既是第一亿亩的产业收获,也是农业科技的成果收获,更是褒扬科学家的精神收获。
      
      一亿亩“中黄13”
      
      宿州市是安徽大豆主产区和最早引进和推广“中黄13”的地区之一。提起“中黄13”,宿州市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示范户李勇总有很多话要说。“这片地是6月9日播种的,生长期间暴雨、高温等灾害天气多发,超过35摄氏度的就有28天,但‘中黄13’长势依旧很好。”他说。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天富介绍:“‘中黄13’大面积推广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该品种适应性广、皮实耐用,农民喜欢种植。自2002年推广以来,无论何种年景从未出现过大面积绝产绝收的情况。”
      
      无绝产绝收,更高产稳产。“中黄13”在黄淮海地区曾创造亩产312.37公斤的单产纪录;在推广面积最大的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202.7公斤,增产16.0%,全部25个试点均增产,产量位列参试品种首位。
      
      黄淮海地区是几个劳动力输出大省所处地带。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过去20年间大量转移到城市。“中黄13”在9月下旬收获,农民工利用国庆黄金周回家,收好大豆、种上小麦,又安心回去工作,正好满足了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的需求。
      
      大豆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养地作物,还是作物轮作换茬中最好的茬口。在黄淮海地区,大豆为小麦创造了非常好的前茬,但接下来,小麦为大豆留下的茬口并不好,特别是近些年小麦普遍机收,留茬高、秸秆量巨大,大豆的播种质量非常差,经常缺苗断垄。
      
      “‘中黄13’株型很特殊,叶片大,分枝比较多,即使是在缺苗断垄的情况下,它也可以尽快覆盖土地,有基本的收成。”李勇说。
      
      麦子种好了,留守人口粮食有保证;家里有豆子,就有豆腐吃,可以满足蛋白需求。事实上,“中黄13”的蛋白含量很高,在黄淮南部地区可达到45.8%,商品品质好,也非常适合当地豆制品加工业的发展。
      
      不仅是在记者来到的安徽地区有大量种植,“中黄13”适应性广,先后通过国家以及9个省市审定,适宜种植区域北纬29°~42°,跨三个生态区、13个纬度,是迄今国内纬度跨度最大、适应范围最广的大豆主栽品种。
      
      “以王连铮先生为代表的大豆科学家,立足国家需求,选育出‘中黄13’这一优质大豆品种,创造了中国大豆育种史上多个‘第一’,为稳定国家大豆产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主要体现在育种科学价值大、保护大豆产业作用大、对豆农增收贡献大、对绿色生产方式创新大。”张合成表示。
      
      一种科学的精神
      
      “‘中黄13’是普通农民真正需要的品种。王连铮先生一生务农、学农、爱农,是人民的育种家。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科学家对人民的感情。”韩天富说道。
      
      1997年,韩天富来到中国农科院工作时,60多岁的王连铮已从农科院院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他的品种选育绝不是指挥别人干,而是自己干。连司机都说:“我车上拉的不是高级干部,是高级农民”。
      
      就在那一年,王连铮亲自决选了大豆品系“中作975”(“中黄13”的小名)。韩天富记得,那年秋季,“王院长亲自在昌平基地选种,打着手电筒在晒场脱粒”。
      
      巧合的是,“中黄13”正是在中国加入WTO的2001年通过国家审定的。“中黄13”的推广一直伴随着中国大豆产业和进口大豆激烈搏杀的过程。这个品种和中国大豆产业一样,不仅没有倒下去,而且发展壮大,今年累计达到1亿亩。
      
      若按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操作,上亿亩的品种规模,他应该是亿万富翁。依照王连铮的贡献,他理所当然可以享受,但他并没有这样做。
      
      “秉承王连铮所代表的科学精神,真正服务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需要更多的青年人对农业科技感兴趣并加入其中。”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春明说。
      
      长期以来,作物科学研究所紧密围绕我国大豆产业发展需求,针对大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大豆重要性状遗传规律研究和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不仅在热带大豆适应短日条件的分子遗传机制等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率先取得突破,而且培育出一批适合黄淮海和东北大豆主产区种植的新品种,开展新品种配套技术集成和展示示范,为我国的大豆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比如,针对黄淮海大豆生产中存在的播种质量差、秸秆处理困难等问题,集成8项单项技术,形成黄淮海夏大豆麦茬免耕覆秸精播栽培技术模式。该技术可实现大豆增产10%以上,水、肥利用率提高10%以上,亩增收节支60元以上。
      
      在刘春明看来,“作科所特别骄傲的一点是,真正把我们的工作跟国家粮食安全、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农民增产增收紧密联系在一起”。
      
      守住大豆阵地
      
      “在大家对中国大豆产业发展前途非常担心的时候,我们想给社会大众以信心。”韩天富说道。
      
      他告诉记者,“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严酷的市场环境下,黄淮南部地区的大豆种植不仅没有萎缩,反而有所扩大,相当于守住了我们的‘上甘岭’。我们有保证阵地的杀手锏,就是以‘中黄13’为代表的大豆新品种”。
      
      目前,我国食用大豆绝大多数由国产大豆提供,高蛋白大豆育种是我国大豆育种的优势和主要特色。我国已经育成一批蛋白质含量在45%以上的高蛋白大豆品种,个别品种蛋白含量甚至超过50%。
      
      近年大豆高产典型的涌现,与栽培技术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技术到位率的提高有直接关系。利用良种良法配套,“中黄35”在新疆塔城地区连续四年创亩产超400公斤的全国大豆高产典型,2012年亩产达421.37公斤,创造我国大豆单产纪录。“中黄35”也是王连铮选育的大豆品种。
      
      “直到目前,这个高产纪录还没有人突破。这为未来生产条件改善以后大豆的株型和超高产栽培提供了样本,给我们提供了光明的前景。”韩天富说。王连铮是非常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的科研工作者,可以说,他不仅服务当下,也在为未来育种。
      
      以王连铮为代表的团队,针对中国大豆主产区的情况进行了相应的品种、技术研究,为中国大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未来大豆产业的提升提供了技术储备。而说到未来,如何以这样的育种精神、远见和实践,再为我国大豆科研的未来谋划一二?
      
      “长期的研发投入不足和特殊的大豆产业环境,导致我国在大豆产业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均缺乏相应的技术保障,特别是缺乏从技术研究到技术应用的载体和桥梁,生产规模小,技术到位率低,导致我国大豆总产和单产不高,产业竞争力较弱。”韩天富说。
      
      专家建议,大力推广禾豆轮作制度,发挥大豆的生态作用;优化产业布局,构筑区域竞争优势;调整产业扶持政策,创造作物间的公平竞争环境;启动国家大豆科技振兴计划,围绕大豆产业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协作攻关,包括高产优质大豆品种选育、大豆绿色提质增效技术研究与集成、县域大豆高产创建、大豆深加工技术提升等;倡导健康消费,提高蛋白利用率。
      
      (原载《中国科学报》 (2018-09-26 第6版 )
 
      专家介绍
      
      王连铮,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名大豆遗传育种专家,俄罗斯农业科学院院士和印度农业科学院院士。1930年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1954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1957-1960年在黑龙江农科所从事马铃薯育种研究,1960-1963年在前苏联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从事遗传育种研究。曾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等职。
 
      自1957年以来,一直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取得了辉煌成绩。参与选育的马铃薯品种“克新1号”累计推广2.0亿亩,连续15年推广面积居全国第一,1987年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面向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主产区选育大豆新品种34个,累计推广面积1.7亿亩,其中,大豆品种“黑农16”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黑农26”推广3000多万亩,1984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中黄13”累计推广1亿亩,201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黄35”多次刷新全国大豆高产记录,2012年创大豆亩产421.37公斤的全国高产记录。
 
      王连铮先生共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2010年获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2012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发表论文170余篇,主编《Feeding A Billion》和《大豆遗传育种》等5部具有重要影响的专著。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报)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