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人员在周坪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基地参观岑巩县制种产业的智能化平台建设。杨家嫦 摄
人民网岑巩7月29日电 春种、夏耕、秋收、冬藏。小小一粒种子,却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起到“秤砣压千斤”的作用,承载着农业生产的未来。7月28日,贵州省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现场推进会在岑巩县召开。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对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进行了现场调研和观摩,探讨了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先进技术和工具的办法运用,并对“十三五”期间贵州省杂稻制种产业发展进行规划部署。
岑巩古名思州,始名于唐。国土面积1486.5平方公里,辖9镇2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29个行政村,在全县23万人中,农业人口20.8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县。岑巩县的杂交水稻制种始于1976年。40年来,该县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狠抓杂稻制种产业发展,从制种初期引种试制几十亩,发展到现在5万亩种植面积,成功打造了国内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的“岑巩模式”。2013年8月,岑巩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这也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县。
加工产房2000平方米,中转仓库1200平方米,冷库880立方米,配套设备总加工能力12吨/小时,年生产种子近500万公斤,年产值一亿。作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种子生产企业,贵州红四方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红四方公司)种子加工中心向与会人员展示了制种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和机械化的“五化”范本,这也让很多第一次来到岑巩的嘉宾倍感惊叹。
“在制种的环节中,种子的晾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这8台烘干设备基本可以解决公司所有种子的烘干问题。”作为此次现场推进会的向导,当与会人员来到红四方公司种子加工中心参观时,总经理陈文彪重点介绍了加工区的烘干设备。他告诉记者,由于种子收获通常在每年的8、9月份,而这时刚好是岑巩的梅雨时节,在过去没有烘干设备之前,很多种子都因此遭遇霉变,制种完全靠天吃饭,而这几台机器的引进,则可以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一台机器,一天可以烘干10万斤种子。”陈文彪说。目前,公司为全县30多家制种大户提供烘干服务,极大地保证了种子的质量。
山上是帽子,山腰是柚子,山下是稻子。放眼岑巩的母亲河龙江河两岸,山上是茂密的树林,山腰已经结果的柚子以及山下充满稻香的大片杂交水稻制种示范基地,让与会人员恍若身在画中游。
“岑巩地处黔东南的低山区,水利交通条件良好,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风力小,极端气候少,特别适宜‘三系’‘两系’品种,特别是‘两系’制种十几年没有出现过育性转化,制种风险较小,是一个为数不多的高产稳产基地。”站在长得正盛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卫东有感而发。他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以市场为向导,在很多地方的种植基地上都缩减了制种面积,但鉴于岑巩优越的地理条件,他们依然逐年扩大在岑巩基地的种植面积。而正如与会嘉宾猜想的那样,得益于这秀美的风光,岑巩县在近来着力推动杂交水稻制种产业融入乡村旅游,打造郊区农耕体验、休闲观光基地,促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
在周坪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基地,几架无人机正在低空飞行,机翼与稻菽的碰撞,在稻田里泛起一道道优美的绿色浪花。陈文彪告诉记者,那是无人机在给杂交水稻“赶花”。
“在杂交水稻种子的培育过程中,需要在7月份太阳最大的时候让水稻的父本与母本相结合,在过去这项通常由人工进行,而现在正在逐渐被无人机取代。”陈文彪说,由于这项工作需要在高热高湿的环境下进行,当大面积种植之后,由人来操作不仅十分辛苦且成本巨大,所以机械化操作变成了必然趋势。此外,这个基地还配备了整套的病虫害监测系统和气象监测系统,完成了发展智慧农业的平台建设,农科人员即便不到现场也能对这里的情况进行清楚地掌控,以便及时作出防范和应对决策。
“以前我在外面打工,回来看到家乡的杂交水稻已形成了一个产业,我就回来承包了200多亩地,现在一亩能收入到3000—4000元,一年算下来有近40万元的收入,比打工要强多了。”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大竹山组制种大户黄喜文告诉记者。
“百姓小康不小康,要看百姓的住房。”在推进会的现场观摩中,看到杂交水稻基地周边兴起的美丽乡村,热闹的农家乐,以及百姓在谈及制种让他们脱贫致富脸上所透露出幸福感,这些无不让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邓光联内心充满激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农民和企业对于制种产业的认可和自信,以及高质量的制种管理水平,让他对贵州制种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不过他认为,要进一步推进制种产业发展,贵州还有很多事情可做,比如着力提高制种农户的保险意识,加大保险的投入,加大对实用技术的引进,合理运用政府和市场“两双手”进行调配,做好政府服务,让招商引进的企业进得来,留得住。
“作为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岑巩县一流的制种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全国的种子基地建设提供了典范。”一整个上午的调研,让农业部种子局副局长吴晓玲感触良多。为更好地推进贵州制种产业的发展,她建议,贵州要按照刚刚修订的《种子法》条例做好基地的保护工作,对于像岑巩这样的优势制种区域,要实行永久保护,以保障杂稻制种产业稳定和健康发展。其次要抓好建设,作为国家级的制种基地,以建成“五化”基地为目标,严格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生产。第三,贵州正在发展大数据产业,贵州要善于依托这样的优势,着力打造农业的智慧平台,同时要引入市场运作模式,来推进制种产业的发展。
“加强制种行业的保险力度。”也是贵州省农委主任袁家榆此行最大的感触。在他看来,不管是自然灾害还是市场风险,都可以对这个行业产生致命的威胁,而加强保险,则可以让参与这个行业的企业和农户有了基本的保障。因此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和分配农业实用资金的时候,一定要在这个方面着重考虑。
袁家榆认为,要更好地发展贵州的制种产业,必须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政府在为外来引入企业提供好服务和平台的同时,对本地龙头企业的加强打造也必不可少,本地企业对当地情况更为了解,外地企业可以带来更为优势的资本和技术,二者相互配合,这个行业的潜力才可以得到更深程度的挖掘。此外,要制定农技科研单位领办和创办农业企业的支持政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走出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实验室,走进农田和市场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更好地为贵州的农业发展出力。
现场推进会现场,岑巩县人民政府还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大型农业企业签订了杂交水稻制种战略合作协议。浙江大学教授胡晋与海南神农大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博士吴永忠分别作了题为《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成果》和《SPT智能不育分子制种技术》的讲座。
此次现场推进会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贵州省农业委员会主办,贵州省种子管理站、岑巩县人民政府承办。省内外农业主管部门有关领导及负责人、黔东南州及制种基地县主要领导、种子管理站负责人及大型种业企业负责人等近百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孙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