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三农 » 正文

河南延津:“小麦经济”写出大文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28  来源:经济日报  浏览次数:161
 

  初夏时节的中原大地满目翠绿、郁郁葱葱。豫北延津县内放眼望去,无垠的麦田整齐划一,随风摇曳的麦穗颗粒饱满,一派丰收景象。

  延津过去是黄河渡口,黄河的决口泛滥、断流改道,给延津留下了处处盐碱黄沙和贫穷。斗转星移,今天的延津已是我国著名的高筋小麦高产区和重要的小麦深加工基地,小麦加工企业繁多,产业链条越来越长,并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

  全国第一船出口食用磨粉小麦、全国第一家注册小麦原粮商标、全国第一家制定小麦生产地方标准、全国第一家实现大宗农作物产业化经营、全国第一家创立小麦中介服务组织、全国第一家实现小麦期货经营、首家建成全国4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2010年“金粒”小麦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交会金奖成为国家级名牌农产品、2015年荣获全国优质强筋小麦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凭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延津正书写一篇小麦产业的大文章。

  以工商思维促提质增效

  农田变设备、农民变工人、农技人员变技术员,引入“小麦经济”理念打造品牌,实现工商思维与农业的嫁接

  “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新乡、新乡小麦看延津”。说起延津小麦,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河南省小麦技术产业体系岗位专家茹振钢教授侃侃而谈。

  2015年,延津县小麦收获面积95万亩,全县平均单产达到536.2公斤,最高亩产达到747.1公斤。

  不仅高产,用延津小麦制作的面粉蒸出的馒头具有“筋、香、甜”的特性。延津克明面业行政经理张应伟告诉记者:“延津小麦做成的挂面十分好吃,每公斤最高卖到24元,在国内各大城市非常畅销。”

  品质稳定均一是延津小麦另一枚闪亮标签。企业大规模生产对原粮的均一性和稳定性要求非常严苛,这是保证面粉产品质量稳定的根本。

  近年来的品质检验结果表明,延津小麦各项指标能够达到强筋小麦国标二等以上,也因此被国家质监总局授予“全国优质强筋小麦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称号。

  看似简单的几个数据指标,却来之不易。

  延津县委书记祁文华说:“把工商业思维‘嫁接’到农业生产中,是我们实现内涵式发展,种出优质又高产的延津小麦的根本保障。”

  所谓“工业思维”,是指通过标准化生产实现更高效率,向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农田成了“厂房”中的精良设备。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粮田成为重要抓手,全县共建成高标准粮田51.7万亩,亩均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50公斤,建设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3个、千亩示范方8个、高产创建乡镇7个、超高产攻关田10个。

  农民成了“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探索建立“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生产模式,依托金粒公司、新良公司等龙头企业将农民组织起来,从种子选育、单品种集中连片统一播种、大田管理、技术推广到分品种统一收获和统一订单收购,全方位实现标准化、精细化生产。

  农技人员成了“车间”里的技术员。全县现有农技专业人员93人,建成12个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和农业信息服务站,形成了县有农技推广中心、乡镇有区域服务站、村有农业技术员“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方便快捷地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

  此外,延津还首次引入“小麦经济”理念,组织农业、技术监督等部门专家,制定了《小麦标准化生产地方标准》,并在河南全省推广,填补了国内空白。开通了“中国第一麦”官方网站,成功举办新乡小麦产业博览会,建立了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45万亩,国酒茅台有机小麦原料基地2万亩,优质小麦种子基地25万亩。

  聚集企业形成“雁阵”效应

  通过延长产业链条,企业形成以小麦为“头雁”、食品加工和白酒两条产业链为“两翼”的“雁阵”发展格局

  延津县扶持壮大了金粒麦业、金粒种业、新良面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依托龙头企业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先后引进克明面业、精益珍、麦丰食品、酒鬼酒等一批知名食品企业,目前已有58家食品企业入驻延津县产业集聚区。

  上市公司克明面业入驻延津后,加工能力达到年产10万吨挂面,目前二期生产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投产后将形成年产30万吨面粉、30万吨挂面、产值30亿元的生产格局,成为全国最大的挂面生产基地。

  新良公司已成为河南省销量最大、产品品种最齐全的专用面粉生产企业,“新良”牌面粉畅销20多个省区市并出口海外,综合竞争力位居谷物磨制行业前四位。

  金粒公司下辖22个分公司、1个粮油批发市场,“金粒”牌小麦被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

  中粮集团、正邦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也因小麦被吸引到延津。

  目前,全县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家;食品白酒企业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5个。全县小麦年加工能力突破70万吨,年产挂面40万吨、速冻食品25万吨,白酒年生产灌装10万吨。

  这些知名企业并非简单地“扎堆”,而是形成以小麦为“头雁”、以“面粉—面条—面点—速冻食品”和“白酒—包装—印刷—运输”两条产业链为“两翼”的“雁阵”发展布局。

  “有了酒厂就要生产酒瓶子,还要有包装箱、运输、劳动力,这些形成一条产业链,将带动就业、促进增收。”祁文华说。再比如有机小麦,需要生物农药、生物肥料产业的支撑,又形成另一条产业链。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认为,延津县在产业布局上,注重上下游环节衔接,不断拉长产业链条,从而形成小麦“雁阵”效应,促进了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为传统农区工业化提供了样本借鉴。

  如今,延津食品产业集群已跻身全国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接二连三”实现协调发展

  以特色农产品资源为基础,打造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商业区,既为城市提供生活配套设施,又为产业发展提供生产性服务

  延津还提出打造“国人厨房”、丰富“世人餐桌”的战略目标,坚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着力推进了第一产业“接二连三”,走出了一条传统农区依靠现代农业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子,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延津县委副书记、县长李维山说,近年来,延津县先后投入60多亿元实施了县产业集聚区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配套服务工程,为招商引资和企业入驻创造了良好条件。

  目前,产业集聚区南区入驻企业58家,形成了以小麦专用粉、食用油、高档挂面、速冻食品、白酒饮品为主导产业的豫北最大食品加工基地。北区入驻企业88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5家,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电子科技、节能环保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延津将产业集聚区与城市建设捆绑起来联动开发。延津县按照城区逐步向西延伸、南区向东发展的思路,促进城区集聚区两区连成一片,实现基础设施功能共享,污水处理、供水、供热、供气等设施全面覆盖。

  与此同时,延津还规划建立了2.67平方公里的特色商业区,着力发展一批农副产品、农业机械、农资交易市场,既为城市提供生活配套设施,又为产业发展提供生产性服务。

  围绕消费服务和产业发展区域中心的战略定位,按照“区域协同、产业联动、凝练特色、功能复合、生态低碳”的发展理念,特色商业区主打“农”字牌,依托农业优势,服务农业发展,实现第一产业“接二连三”。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把特色商业区建设成集现代商贸、商务服务、文化、休闲为主导的综合商业区。目前已入驻服务业企业28家、电商300余家,吸纳就业2200余人,201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

  本报记者 王伟

  一粒小麦的启示 

  延津的做法对当前传统农业地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是主动与市场消费需求对接,精准定位品质优势;二是树立农产品“品牌”,充分发挥品牌优势。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总产量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基础支撑。但与此同时,粮食进口量、库存量齐增,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凸显,尤其是粮食增产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不断弱化。全面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提升农业的经济质量,需要用新理念引领农业发展、用新思路推进农业发展。

  今年的中央农业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延津县立足当地小麦资源优势,注重生产效率、粮食产量和产品质量同步提升,主动与下游加工业进行对接和延伸,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小麦经济”思路,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有效探索和生动范例。

  延津的做法对当前传统农业地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启示。第一,主动与市场消费需求对接,精准定位品质优势。当前我国的粮食等农产品总量相对充裕,增产不增收的问题相对突出,根本的原因就是农产品“大路货”多,质量优势不明显,不能适应消费者需求。近年来,延津县委、县政府在保证粮食增产高产的同时,工业化、市场化理念更为明晰,将主要精力放在挖掘当地小麦品质优势,厚植小麦品质优势,主动与加工企业对接,引进国内优势企业,以种植环节的优质原粮产出支撑加工、以加工的品质需求指导小麦种植,种加互动、种加融合,拉长小麦产业链、重塑小麦价值链。

  第二,树立农产品“品牌”,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延津通过各类展会、舆论宣传,着力打造延津小麦“中国第一麦”的品牌,使之成为一张闪光的“名片”。有强势品牌,才能打市场;有品牌意识,才能强内功。为提高小麦质量,该县持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扩大高标准粮田面积规模,制定和推广小麦种植标准,提升和稳定了小麦的品质,进而提升了小麦的经济效益和品牌竞争力。

  过去几年间,延津通过做强“小麦经济”,在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未来几年在农产品价格整体下行、农产品加工业生产能力总体上相对过剩的宏观背景下,面临的环境将更加复杂、任务也更加艰巨,需要认真做好“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大文章。

  一是要丰富小麦种植品种。目前延津种植的多是强筋小麦,但该类小麦主要适应面包等西式食品的加工需求,适用面过窄。应加强适用馒头、面条等传统主食品加工需求的中筋小麦种植。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尤其是民族文化的振兴,传统主食的消费更强劲。同时,也可有针对性地种植富硒小麦等特色品种,使之具有特殊营养和防病健体功能。

  二是要进一步拉长小麦加工链条,提高加工效益。农业加工,对现代科技的需求最强、承载能力最大、经济带动作用最有效。目前当地小麦加工业的主体,仍是面粉等初加工企业。在全国面粉加工能力过剩、“麦强面弱”局面下,面粉加工企业的整体效益和转化增值带动能力较弱。需要当地进一步转变思维,拉长产业链条,打通“小麦—面粉—食品”的精深加工链条,真正将小麦的品质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刘晓真(作者系面制食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