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 » 省审品种 > 安徽 » 正文

2004年安徽审定农作物品种简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8-06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1201
 

小  麦

皖麦52号
    皖麦52号(原名:丰华8829),审定编号:皖品审04020445。系宿州市种子公司用郑州8329与皖麦19杂交后,经系谱法选育而成。2002?2004年安徽省淮北半冬性组区试,平均亩产503.4公斤,比对照皖麦19增产3.55%。2003?2004年安徽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4.13公斤,比对照增产3.31%。适宜安徽省淮北地区早、中茬口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lO月29日审定通过。
    半冬性,株高86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千粒重40克。抗寒能力较好,抗倒伏优于对照皖麦19,分蘖力强,中后期耐旱,熟相好。全生育期与皖麦19相当。慢条锈病,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中感至高感叶锈病,高感赤霉病。
    一般淮北地区适宜播期为lO月8~24日,每亩基本苗12?16万。注意防治赤霉病和叶锈病。
皖麦53号
    皖麦53号(原名:宿042),审定编号:皖品审04020446。系宿州市农科所用豫麦29与皖麦19杂交后,经系谱法选育而成。2002一2004年安徽省淮北春性组区试,平均亩产461.5公斤,比对照豫麦18增产9.03%。2003?2004年安徽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3.7公斤,比对照增产7.95%。适宜安徽省淮北地区中、晚茬口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1O月29日审定通过。
    弱春性,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茎杆坚韧,抗倒能力较强,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千粒重40-41克。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熟期比豫麦18晚1天。高抗杆锈病,中抗纹枯病,慢条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和叶锈病。
    一般淮北地区适宜播期为1 O月1 O~30日,每亩基本苗14-18万。注意防治赤霉病和叶锈病。
皖麦54号
    皖麦54号(原名:皖9926),审定编号:皖品审04020447。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用矮败小麦轮回后代经离子注入等生物技术处理选育而成。2002-2004年安徽省淮南春性组区试,平均亩产345.34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8.94%。2003-2004年安徽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0.00公斤,比对照增产8.96%。适宜安徽省沿淮、淮南麦区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1O月29日审定通过。
    春性,株高80-84厘米,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千粒重40克。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晚1-2天,幼苗直立,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高抗条锈病,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
    一般沿淮、淮南麦区适宜播期为1 O月下旬至11月上旬,每亩基本苗18-20万。
皖麦55号
    皖麦55号(原名:皖北345),审定编号:皖品审04020448。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用D3/(烟1604/E128)Fl系选而成。2002-2004年安徽省淮北春性组区试,平均亩产449.95公斤,比对照豫麦18增产6.30%。2003-2004年安徽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6.94公斤,比对照增产4.35%。适宜安徽省淮北地区中、晚茬口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1O月29日审定通过。
    弱春性,株高85-90厘米,穗长方形,长芒,籽粒粉质至半角质,千粒重41克,面粉白度较好。熟期比对照豫麦18晚1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抗寒性较好,抗倒伏能力中等。中抗至高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一般适宜播期为10月15日至1O月底,每亩基本苗15.20万。注意防治赤霉病。

油  菜

皖油25号
    皖油25号[皖核杂8号(03C22)],审定编号:皖品审04070449。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用9012-F14A与9002配制而成的杂交油菜合.2002-2004年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180.83公斤,比对照皖油14号增产6.15%。2003-2004年安徽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2.02公斤,比对照皖油14号增产5.81%。经测定,芥酸含量O.34%,硫甙20.55umol/g(饼),粗脂肪41.35%。适宜安徽省油菜产区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1O月29日审定通过。
    甘蓝型,半冬性,全生育期227天左右,与对照皖油14号熟期相当。株高160厘米,一般一次有效分枝9-10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80个左右,每角18粒左右,千粒重3.6克左右。抗倒、抗寒性较强,耐菌核病,丰产稳定性较好。
    一般江淮地区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每亩O.8-1.O万株;直播9月底至l O月初播种,每亩1.2-1.5万株。
陕油1 O号
    陕油1O号[双优1号(杂0112)],审定编号:皖品审04070450。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和滁州市第二种子公司,用208A与1102C配制而成的杂交油菜组合。2002-2004年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l82.03公斤,比对照皖油14号增产8.66%;2003-2004年安徽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3.02公斤,比对照皖油14号增产7.69%。经测定,芥酸含量0.1%,硫甙20.79umol/g(饼),粗脂肪40.98%。适宜安徽省油菜产区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1O月29日审定通过。
    甘蓝型,半冬性,全生育期228天左右,与对照皖油14号熟期相当。株高163厘米左右,一般一次有效分枝8-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89.5个左右,每角21.9粒左右,千粒重3.45克左右。抗倒、抗寒性较强,较耐菌核病,丰产稳定性较好。
    一般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每亩O.6-O.8万株;直播1O月初
播种,每亩1.O一1.2万株。
油研九号
    油研九号,审定编号:皖品审04070451。系贵州省油料科学研究所用21716A与5862配制而成的杂交油菜组合。2001-2003年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148.83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1.75%:2003-2004年安徽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5.26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1.63%。经测定,芥酸含量1.66%,硫甙27.37umol/g(饼),粗脂肪44.37%。适宜安徽省油菜产区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lO月29日审定通过。
    甘蓝型,半冬性,全生育期230天左右,与对照秦油2号熟期相当。株高162厘米左右,一般一次有效分枝7.7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372个左右,每角21.7粒左右,千粒重3.71克。黄籽,含油量较高。抗倒性较强,较耐菌核病。
    一般9月10日左右播种育苗,1 O月中下旬移栽,一般每亩O.8-1.O万株。
皖油26号
    皖油26号[天禾油6号(H243)],审定编号:皖品审04070452。系安徽省种子总公司与和县种子公司,用1 8A与15-4配制而成的杂交油菜组合。2002-2004年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188.62公斤,比对照皖油14号增产10.73%。2003-2004年安徽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4.44公斤,比对照皖油14号增产3.13%。经测定,芥酸含量O.25%,硫甙29.10umol/ g (饼),粗脂肪41.09%。适宜安徽省油菜产区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1O月29日审定通过。
    甘蓝型,半冬性,全生育期228天左右,与对照皖油14号熟期相当。株高154厘米左右,一般一次有效分枝8个左右,二次分枝6-7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80个左右,每角20粒左右,千粒重3.5克左右。抗倒、抗寒性较强,耐菌核病能力较强,丰产稳定性较好。
    一般江淮地区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每亩O.8万株左右;移栽苗龄不超过40天,早栽早管促早发。
华皖油4号
    华皖油4号(H4270),审定编号:皖品审04070453。系华中农业大学用245A与4270配制而成的生态型杂交油菜组合,安徽省油菜产业协会引进。2002-2004年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156.68公斤,比对照皖油14号增产5.44%;2003-2004年安徽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l88.17公斤,比对照皖油14号增产9.39%。经测定,芥酸含量O.21%,硫甙20.86umol/g(饼),粗脂肪42.45%。适宜安徽省油菜产区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1O月29日审定通过。
    甘蓝型,半冬性,全生育期228天左右,与对照皖油14号熟期相当。一般一次有效分枝7-9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353个左右,每角19.5粒左右,千粒重3.45克。抗倒性较强、抗寒性中等,耐菌核病能力较强。鉴于该品种系生态型两系杂交种,在制种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生态环境。
    一般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每亩O.7万株左右;直播9月下旬播种,每亩1.O万株左右。

大  豆

皖豆25号
    皖豆25号【杂优豆1号(HS9816)】,审定编号:皖品审04040454。
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用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与恢复系
WR016配制而成的杂交夏大豆组合。2002-2003年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1 91.16公斤,比对照中豆20增产l5.37%;2003年安徽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7.28公斤,比对照中豆20增产19.14%。经测定,蛋白质含量43.56%,脂肪18.96%。适宜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种植。
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1O月29日审定通过。
    生育期110天左右,株高58.4厘米左右,有效分枝3.9个左右,百粒重1 9.9克左右,白花,棕毛,有限结荚习性,全落叶,不裂荚,抗倒,较抗大豆花叶病毒病。
    一般6月上中旬播种,每亩1.O-1.2万株。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品种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