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 » 省审品种 > 广东 » 正文

2006年广东审定蔬菜、糖类品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4-19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921
 

白沙玉春萝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06001

选育单位:汕头市白沙蔬菜原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不育系968A/自交系C-1。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植株半披生,株高65厘米;羽状裂叶,22~25片叶,叶长30~34厘米;肉质根长圆柱形,皮肉均白色,表皮平滑、根眼少,根长30~36厘米、横径7~9厘米,单根重0.8~1.5公斤;早中熟,冬性强,耐抽苔,适应性广。在潮汕地区2月上旬播种,5月上旬仍不抽苔。我省中南部地区10月至翌年1月均可播种,播后65天,单根重可达0.8公斤以上,菜用持续期30天仍不空心。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分别在汕头、揭阳、潮州及广州市白云区共10个点进行品比试验和生产试种,平均亩产分别为4510.6公斤、4590.9公斤、4303.8公斤和4330.5公斤,比对照种南畔洲晚萝卜增产22.6%、26.6%、22.5%和16.2%;综合平均亩产4434公斤,比对照种增产22.0%。2004年3月汕头市科技局组织专家现场测产,每亩为6361.3公斤,比南畔洲晚萝卜增产58.8%。

栽培技术要点:(1)我省中南部地区10月至翌年1月播种,其它地区8月至10月中旬播种;(2)畦宽(包沟)120 厘米,沟深25 厘米,双行种植,条播或穴播,穴播的穴距25厘米,行距30厘米,每穴播2~3粒种子;(3)当幼苗具2~3片真叶时应及时间去弱杂苗,具4~5片真叶时定苗;(4)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小菜蛾;(5)播种后65天可采收,采收持续期30天以上。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白沙玉春萝卜为杂交一代品种。丰产性好,早中熟,田间表现对霜霉病和病毒病的抗病性较强,冬性强,耐抽苔、不易空心、商品性状优良。适宜我省中南部地区冬季及早春播种,其它地区晚秋播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冠华3号节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06002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01-2-4-2-5-2/132-10-7-3-5-2-1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早中熟,播种至初收春植约77天,秋植约49天。生势旺盛,分枝力强,叶色深绿,早中熟,丰产性好;第一雌花节位8~10节,第一座瓜节位9~11节。单瓜重480~700克,瓜圆筒形,皮色深绿,瓜长约16~17厘米,横径7~8厘米,肉厚1.3~1.5厘米,少星点、无棱沟,风味微甜,品质优,适宜出口。接种鉴定高抗枯萎病,高感疫病,田间表现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疫病感病轻。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较强。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省区试,两造平均总产2433.7公斤,比对照种江心节瓜增产26.04%,其中2003年春季总产2551.7公斤,比对照增产26.7%,增产极显著;前期产量平均亩产896.3公斤,比对照增产33.5%,增产极显著;2003年秋季区试,总产2315.7公斤,比对照增产25.4%,增产极显著;前期产量平均亩产1193.3公斤,比对照增产60.7%,增产极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期,春植12月下旬至翌年3月,夏植4~5月,秋植7~9月;(2)每亩种植密度1500~2200株;(3)基肥重施有机肥,定植初期勤施薄施,保持一定的生势,开花结果后开沟追施重肥1~2次;(4)防治病虫害,特别是蓟马及疫病的防治。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冠华3号节瓜为杂交一代品种。早中熟,产量高,品质好,味微甜。接种鉴定高抗枯萎病,高感疫病,田间表现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轻,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较强。适宜我省各地春、夏、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辣优8号辣椒

审定编号:粤审菜2006003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CMS不育系21A/恢复系580R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早熟,春植从播种至初收100天,植株生势强,第1朵花着生第9节,叶色深绿色,株高55厘米,开展度40×40厘米,嫩茎叶带有茸毛,果黄绿色长羊角椒,果长20~23厘米,肩宽3.3厘米,果面光滑、有光泽,肉厚,单果重35~50克,味辣,果结实,耐贮运,连续结果性好。抗病性鉴定抗疫病,感青枯病。田间表现耐热性和耐旱性强,耐寒性和耐涝性中等。

产量表现: 2002、2003年两年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量1279.5公斤,比对照种粤丰1号增产1%。其中2002年秋季初试平均亩产量1496.1公斤,比对照减产5.55%,减产不显著。前期亩产量591.3公斤,比对照减产2.14%,减产不显著; 2003年春季复试,平均亩产量1062.8公斤,比对照增产7.54%,增产不显著。前期亩产量441.8公斤,比对照种增产4.35%,增产不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期10月至翌年4月,采用育苗移栽,培育适龄壮苗,每亩用种量50克;(2)适宜密植,株行距28×40厘米,每亩种植3500至4500株;(3)重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提早追肥,进入采收期每采收一次均要追肥;(4)及时防治病虫害,注意预防青枯病、防治螨虫类。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辣优8号为杂交一代品种。早熟,产量与粤丰1号相当,果实商品合格率高,抗疫病,感青枯病,田间表现耐热性和耐旱性强,耐寒性和耐涝性中等。适宜我省各地早春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穗丰3号菜豆

审定编号:粤审菜2006004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春丰4号菜豆/12号菜豆

特征特性:常规品种。早熟,春植播种至初收65~70天,秋植播种至初收45~50天,可延续采收15~25天,熟期比12号菜豆早5~7天。植株蔓生,生势强,主蔓结荚为主,4~6节着生花序,花白色,每花序结荚3~6条,荚绿色,长扁圆条形,荚长约17厘米,荚形指数1.19,单荚重12克。荚型整齐、美观、结荚多,品质好。种子肾形,白色。田间表现对锈病、白粉病、炭疽病感染较轻,耐热性强,耐涝性和耐寒性较强。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广州市种子站和惠州市种子站组织的区试,两年平均亩产987.9公斤,比对照种12号玉豆增产32.21%,其中2004年秋季初试亩产989.9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7.52%,增产显著,前期产量每亩555.2公斤,比对照增产71.31%,增产极显著。2005年春季复试亩产985.8公斤,比对照增产46.9%,增产极显著,前期产量每亩560.0公斤,比对照增产93.81%,增产极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适播期春植1月至2月,秋植8月中旬至10月,亩用种量2公斤;(2)施足基肥,特别是磷钾肥,播种后25天左右及时追施复合肥。开花结荚前防止偏施氮肥,开花结荚期,及时施重肥;豆荚生长盛期以后,再追施一次肥,盛荚期后,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翻花;(3)注意防治枯萎病、锈病、叶斑病、豆荚螟、螨类、斑潜蝇等病虫为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穗丰3号菜豆为常规品种。早熟,荚型整齐、美观、结荚多,丰产性较好,纤维少,品质好。田间表现对锈病、白粉病、炭疽病感染较轻,耐热性强,耐涝性和耐寒性较强,适应性广,耐贮运。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阿克斯一号番茄  
  审定编号:粤审菜2006005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X20/1801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番茄品种。无限生长类型,中熟,播种至初收108天。植株生长势强。果实扁圆形,果面光滑有光泽,外形美观,熟果鲜红色,转色均匀,匀肩,果实硬度好,耐贮运,抗裂果,平均单果重120克。口感风味较好,甜酸适中,肉质脆嫩,品质较优。田间表现抗病毒病,耐寒性强,耐热性中等。
  产量表现:2003年秋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2862.76公斤,比对照种金丰一号增产25.34%,增产显著;前期产量909.86公斤,增产8.71%,增产不显著。2004年春季复试,平均亩产2959.79公斤,与对照种相当;前期产量1009.51公斤,减产12.63%,减产不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定植地选择前作为水稻地,预防番茄青枯病;(2)注意疏花疏果,保持每序果4~5个。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阿克斯一号番茄为杂交一代品种。无限生长类型,中熟,丰产性、耐贮性较好,品质较优,田间表现抗病毒病,耐寒性强,耐热性中等。适宜我省各地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粤椒90辣椒 
  审定编号:粤审菜2006006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1610/1641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早熟,从播种至初收春植105天,秋植95天。植株生长势强,果实长羊角形,果色黄绿,果面光滑,硬度适中。味辣,口感较好,商品率99.2%。中抗疫病,感青枯病。田间表现中抗炭疽病,感病毒病。耐热性、耐寒性、耐旱性较强,耐湿性中等。
  产量表现:2003年秋季参加省辣椒品种区试,平均亩产1177.90公斤,与对照种粤丰一号相当;前期产量493.45公斤,增产18.53%,增产不显著。2004年春复试,平均亩产1221.50公斤,增产12.00%,增产不显著;前期产量744.30公斤,增产44.70%,增产极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春植11月下旬至翌年1月播种,秋植7月下旬至10月中旬播种,亩植3500株左右;(2)注意防治疫病、青枯病、细菌性斑点病、病毒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椒90辣椒为杂交一代品种。早熟,丰产性较好,商品率99.2%,中抗疫病、感青枯病,田间表现中抗炭疽病、感病毒病。耐热性、耐寒性和耐旱性较强,耐湿性中等。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黑优1号冬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06007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B48-2-1-4/B45-1-3-1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黑皮冬瓜品种。中晚熟,春植生育期约133天,夏植约97天。植株生长旺盛,瓜形匀称、整齐,长圆柱形,瓜长58~75厘米,横径22~25厘米,皮墨绿色有光泽,无或浅棱沟,肉厚5.5~6.5厘米,瓜肉白色,肉质致密,品质优,商品率高,平均单瓜重13公斤以上。中抗枯萎病,田间表现抗疫病、病毒病。
  产量表现:佛山、清远等地多点试验,平均亩产6100~6280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3.04%~14.12%。
  栽培技术要点:(1)每亩种植约500株。行距1.8米,春植株距80厘米,秋植株距50~70厘米,摘除全部侧蔓,每株留一个瓜,定瓜位控制在25~32节。座定瓜后,留10片功能叶打顶;(2)从开花至果实成熟需35~40天,采收前10天控水以利贮运;(3)注意防治枯萎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黑优1号冬瓜为杂交一代品种。中晚熟,丰产性较好,瓜形匀称、整齐,品质优,商品率高,中抗枯萎病,田间表现抗疫病、病毒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夏绿3号丝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06008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河夏丝瓜/棠东丝瓜//9807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中早熟,从播种至初收春植62天,秋植39天,与绿胜1号相当。植株生势较强,分枝力中等,叶片深绿色。瓜长棍棒形,瓜长57厘米左右,瓜条直,头尾匀称,皮色深绿,无花点,棱沟浅,商品性状好,单瓜重约433克。商品率93.5%。肉质脆,味甜。高抗疫病、抗枯萎病,田间表现高抗霜霉病、白粉病和炭疽病。耐热性和耐涝性强。
  产量表现:2004年秋季参加省丝瓜品种区试,平均亩产1522.22公斤,比对照种绿胜1号增产6.20%,增产显著;前期产量542.92公斤,增产5.75%,增产不显著。2005年春季复试,平均亩产1648.56公斤,减产7.95%,减产不显著;前期产量353.68公斤,减产14.67%,减产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播期4~8月份,最适7月份,每亩植1200~1700株为宜。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夏绿3号丝瓜为杂交一代品种。中早熟,丰产性较好,商品率高,高抗疫病、抗枯萎病,田间表现高抗霜霉病、白粉病和炭疽病。耐热性和耐涝性强。适宜我省各地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双丰1号肉丝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06009
  选育单位:汕头市白沙蔬菜原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枕头瓜/长沙肉丝瓜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中熟,从播种至初收春植为69天,秋植44天。植株生长势强,分枝性中等,叶片绿色。瓜短圆筒形,绿白色,肉质绵、微甜,商品率95.03%。高抗疫病和枯萎病,田间表现高抗霜霉病、白粉病和炭疽病,轻感疫病。耐寒性、耐热性和耐涝性强。
  产量表现:2004年秋季参加省丝瓜品种区试,平均亩产1857.22公斤,比对照种绿胜1号增产29.57%,增产极显著;前期产量303.54公斤,减产40.87%,减产极显著。2005年春季复试,平均亩产2189.88公斤,增产22.27%,增产极显著;前期产量448.09公斤,增产8.11%,增产不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潮汕地区春播1~3月,采用育苗移植,秋播7~8月,直播,亩植500株;(2)初花后开始追肥,结果期施重肥。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双丰1号肉丝瓜为杂交一代品种。中熟,丰产性好,商品率95.03%。高抗疫病和枯萎病。田间表现高抗霜霉病、白粉病和炭疽病。耐寒性、耐热性和耐涝性强。适宜我省粤东地区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青丰2号黄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06010
  选育单位:汕头市白沙蔬菜原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泰国大青/大吊瓜
  特征特性:吊瓜类杂交一代品种。中早熟,从播种至始收春植57天,秋植46天。植株生势强,分枝性中等,叶深绿色。瓜短圆筒形,长约25厘米,横茎约5厘米,单瓜重约450克,刺瘤小且疏,白刺,瓜皮绿白色。肉质绵、微甜,商品率93.97%。中抗枯萎病,高感疫病和炭疽病,田间表现高抗霜霉病和白粉病。耐寒性、耐涝性与耐热性强。
  产量表现:2004年秋季参加省黄瓜品种区试,平均亩产2769.51公斤,比对照种粤秀1号增产25.31%,增产极显著;前期产量866.60公斤,增产16.34%,增产不显著。2005年春季复试,平均亩产3656.98公斤,增产16.53%,增产极显著;前期产量983.98公斤,减产4.68%,减产不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潮汕地区春播1~3月,采用育苗移植,秋播7~8月,采用直播方式,亩植1200株;(2)初花后开始追肥,结果期施重肥;(3)注意防治疫病、炭疽病、枯萎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青丰2号黄瓜为吊瓜类杂交一代品种。早中熟,丰产性好,商品率93.97%。中抗枯萎病、高感疫病和炭疽病,田间表现高抗霜霉病、白粉病。耐寒性、耐涝性与耐热性强。适宜我省粤东地区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惠宝紫红茄
  登记编号:粤登菜2006001
  选育单位:惠州市惠城区人民政府菜篮子工程办公室
  品种来源:惠研2001-16茄子品种资源分离单株,经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常规品种。长茄类型。2004年春季至2005年秋季在惠州市惠城区进行多点比较试验,平均亩产5014公斤,比对照种惠研2001-16增产23.5%。植株高生,直立,分枝性强,叶片较疏而小。早熟,春播至初收94天,秋播至初收77天,延续采收期90天左右,全生育期166~185天。平均单株结果数为20个,果长32.1厘米,横径5.6厘米,单果重179.4克;果实长棒形、头尾均匀,果皮深紫红色、色泽光亮,皮薄、韧性好,耐贮运。果肉白色,肉质细嫩,纤维少,口感佳。田间表现较抗青枯病和疫病。
  栽培技术要点:(1)深翻起畦,育苗移栽,合理密植,春季1月中下旬播种,秋季6月上旬播种,亩植2000株左右;(2)施足基肥,开花结果前少施氮肥;(3)经常灌水保湿;(4)注意防治青枯病、软腐病等病虫害;(5)及时摘除侧芽,适时采收。
  省品审会登记意见:惠宝紫红茄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登记条件,予以登记。

泰丰三号豇豆
  登记编号:粤登菜2006002
  选育单位:深圳市农科蔬菜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夏宝二号/丰产二号
  特征特性:常规品种。2002~2004年在深圳市农科中心试验场进行4次品比试验,平均亩产1078~1653公斤,比对照种夏宝二号增产2.6%~5.2%,比丰产二号有增有减。早熟,播种至初收春植60天左右,夏、秋植约48天,延续采收期30~45天。生势中等,节间短,侧蔓2~4支;叶片中小,深绿色。花紫白色,主蔓开始着生花序节位5~6节。结荚多,双荚率高,荚长平均62厘米,荚粗0.95厘米,单荚重26克,荚色嫩绿色(油绿),肉质厚而细密,粗纤维少,炒食爽脆少渣,商品性好,耐贮运。田间表现较抗枯萎病,中抗锈病和疫病。
  栽培技术要点:(1)不与豆科作物连作;(2)一般亩植8000~10000株;(3)施足基肥,开花结荚后要适当增加追肥量;(4)保持土壤湿润,注意排水防涝;(5)注意防治疫病、锈病、豆荚螟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登记意见:泰丰三号豇豆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登记条件,予以登记。

粤秀3号黄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06011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泰国A-2/长春密刺C-8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势强,瓜长棒状,皮色深绿,刺瘤小且密、白刺,瓜长33~37厘米,横径4.1~4.4厘米,肉厚1.2~1.5厘米,单瓜重373~444克。肉质脆,风味微甜,品质较好,商品率92.8%。早中熟,从播种至初收春季57天,秋季45天。中抗枯萎病,高感疫病和炭疽病;田间表现霜霉病、白粉病发病指数均为1级。耐寒性、耐涝性与耐热性较强。
产量表现:2004年秋季参加省区试,总产量平均亩产2205.21公斤,与对照种粤秀1号相近;前期产量712.36公斤,减产4.36%,减产不显著。2005年春季复试,总产量平均亩产3602.71公斤,增产14.80%,增产极显著;前期产量1031.38公斤,与对照相当。
栽培技术要点:(1)采用深沟高畦。畦宽1.8~2.0米(包沟),畦高30厘米,双行植,株距30厘米;(2)施足基肥;(3)及时整枝,5节以下侧枝尽量摘除,以上侧枝结瓜留一叶摘顶;(4)一般雌花开放7~10天采收,头瓜要早收;(5)注意防治枯萎病,特别注意防治疫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秀3号黄瓜为杂交一代品种。早中熟,播种至初收,春季为57天,秋季为45天。肉质脆,风味微甜,品质较好,商品率92.8%。中抗枯萎病,高感疫病和炭疽病。田间表现霜霉病、白粉病发病指数均为1级。耐寒性、耐涝性与耐热性较强。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早优苦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06012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新-2/M-3-5
特征特性:植株生势和分枝性较强,叶片绿色,主蔓12~14节着生第一雌花,第一瓜座瓜节位15节;瓜园锥形,皮绿色,瓜长27~29厘米、横径5.3厘米,果肉厚0.92~0.97厘米,单瓜重297~335克。肉质嫩滑,质脆,苦味适中,商品率90%~92%。每100克鲜果含可溶性固形物2.62克,粗蛋白0.68克,粗纤维0.8克,维生素C 106毫克;感观品质鉴定为良。早熟,播种至初收春季为74天,秋季为51天。中抗白粉病,高感枯萎病。田间表现霜霉病和炭疽病发病指数均为1级,疫病感病轻。耐热性和耐涝性强,耐寒性较强。
产量表现:2005年春季参加广东省区试,总产量平均亩产为1874.27公斤,比对照碧绿二号增产13.69%,增产极显著;前期产量增产56.92%,增产极显著。秋季复试总产量平均亩产1475.27公斤,减产2.93%,减产不显著;前期产量增产17.63%,增产极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华南地区春季露地栽培于3~8月播种。(2)注意防治白粉病,特别注意防治枯萎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早优苦瓜为杂交一代品种。早熟,播种至初收春季为74天,秋季为51天。丰产性较好,商品率90%~92%。肉质脆,苦味适中,品质较好。中抗白粉病,高感枯萎病。田间表现霜霉病和炭疽病发病指数均为1级,疫病感病轻。耐热性和耐涝性强,耐寒性较强。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丰绿苦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06013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3006号/2001号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势和分枝力较强。叶片绿色,第一雌花着生节位17~18节;瓜长圆锥形,皮色浅绿,瓜长23.7~26.1厘米,横径5.6~6.0厘米,肉厚0.9~1.0厘米,单瓜重292.6~347.7克,商品率91.9%~92.4%。肉质脆,苦味淡,感观品质鉴定为优;每100克鲜果含维生素C 157毫克,可溶性固形物2.18克,粗蛋白0.62克,粗纤维0.5克。中晚熟,秋季播种至初收54天。中抗白粉病,高感枯萎病。田间表现霜霉病和炭疽病发病指数均为1级,疫病感病轻。耐热性、耐涝性强,耐寒性较强。
产量表现:2005年春季参加广东省区试,总产量平均亩产1626.92公斤,比对照碧绿二号减产1.35%,减产不显著;前期产量371.24公斤,减产27.05%,减产极显著。同年秋季复试,总产量平均亩产1860.55公斤,增产22.4%,增产极显著;前期产量630.79公斤,增产15.87%,增产极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适当疏植,亩植300株左右,行距宜100~150厘米,摘除主蔓80厘米以下侧蔓;(2)中后期要及时追肥保持旺盛生长,以延长采收期,增加丰产潜力(3)注意防治白粉病,特别注意防治枯萎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丰绿苦瓜是杂交一代品种。中晚熟,播种至初收秋季54天。感观品质鉴定为优,肉质脆,味微苦,商品率91.9%~92.4%。中抗白粉病,高感枯萎病。田间表现霜霉病和炭疽病发病指数均为1级,疫病感病轻。耐热性和耐涝性强,耐寒性较强。适宜我省夏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长丰3号苦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06014
选育单位:汕头市白沙蔬菜原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C99-01A/C01-03B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势和分枝性强,叶片绿色。主蔓自14~16节开始着生第一雌花,瓜长圆锥形,皮绿色,瓜长26~27厘米,横径5.6~5.9厘米,果肉厚约1厘米,单瓜重322~338克;肉质脆,苦味适中,商品率91.6%~93.5%。每100克鲜果含维生素C155毫克,可溶性固形物2.20克,粗蛋白0.59克,粗纤维0.6克;感观品质鉴定为良。早中熟,播种至初收春季为75天,秋季52天。中抗白粉病,感枯萎病。田间霜霉病发病指数为2级,炭疽病1级,疫病感病轻。耐寒、耐涝性强,耐热性较强。
产量表现:2005年春、秋季参加广东省区试,总产量平均亩产分别为2047.37公斤和1637.10公斤,比对照碧绿2号增产24.14%和7.71%,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前期产量分别为780.44公斤和667.76公斤,增产53.36%和22.66%,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1)选择排灌方便,3年内未种过瓜类作物的壤土种植,采用高畦栽培,定植前下足基肥,行株距为120×60厘米(2)结瓜盛期加强肥水管理,注意防治枯萎病和白粉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长丰3号苦瓜是杂交一代品种。早中熟,播种至初收春季为75天,秋季52天。丰产性好。肉质脆,苦味适中,商品率91.6%~93.5%。感观品质鉴定为良,与对照相当。中抗白粉病,感枯萎病。田间霜霉病发病指数为2级,炭疽病1级,疫病感病轻。耐涝性和耐寒性强,耐热性较强。适宜我省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福康1号辣椒
审定编号:粤审菜2006015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HP101/HP102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势中等,株高51厘米,植株开展度61厘米×57厘米,始花节位10~11节。早中熟,播种至初收春季为105天,秋季77天。果实长羊角形,浅绿色,果皮光滑,硬度适中,单果重32.2~38.8克,长18.9厘米,横径2.7~2.9厘米,肉厚0.28~0.31厘米,商品率95.5%~98.2%。味较辣,感观品质鉴定为良。每100克鲜果含还原糖1.85克,粗蛋白0.78克;每1000克鲜果含维生素C 1300毫克,比对照种高130毫克。感青枯病。田间表现中抗疫病和炭疽病,感病毒病;耐旱性、耐涝性强,耐热性和耐寒性较强。
产量表现:2004年春季参加广东省区试,总产量平均亩产1207.2公斤,比对照种粤椒3号增产10.7%,增产不显著;前期产量614.1公斤,增产19.4%,增产不显著。2005年秋季复试,总产量平均亩产1746.42公斤,增产3.87%,增产不显著;前期产量710.54公斤,增产17.39%,增产极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注意轮作;(2)合理密植。采用1.1~1.2米包沟,双行植,株距30~35厘米,每亩种植4000棵左右。(3)注意防治青枯病、疫病、病毒病、螨类、蚜虫和烟青虫。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福康1号辣椒是杂交一代品种。早中熟,播种至初收春季为105天,秋季77天。果实长羊角形,浅绿色,果面光滑,硬度适中,单果重32.2~38.8克,商品率95.5%~98.2%。味较辣,品质与对照种相当。丰产性能较好。感青枯病。田间表现为中抗疫病和炭疽病,感病毒病。耐涝性和耐旱性强,耐寒性和耐热性较强。适宜我省青皮尖椒产区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白沙新星1号辣椒
审定编号:粤审菜2006016
选育单位:汕头市白沙蔬菜原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10号/13号辣椒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势强。果实牛角形、浅黄绿色,果长17.8~19.3厘米,横径3.2~3.4厘米,果肉厚约0.3厘米,单果重44~52克,味微辣,肉质脆嫩,口感好,商品率97.4%~98.2%。早熟,始花节位8~9节,播种至初收春植95天、秋植75天。中抗疫病,感青枯病。田间表现为中抗炭疽病,感病毒病。耐寒、耐热、耐湿和耐旱性较强。
产量表现:2003年秋季参加省辣椒区试,总产量平均亩产1312.70公斤,比对照种粤丰一号增产12.55%,增产不显著;前期产量636.0公斤,增产33.48%,增产极显著。2004年春复试,总产量平均亩产1335.50公斤,增产22.50%,增产达显著;前期产量776.80公斤,增产51.10%,增产极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1)春植播种期11月至翌年1月,苗期50~60天,选“冷尾暖头”晴天下午定植,亩苗数3500~4000株。秋植7~9月播种,8~10月定植。定植后两周内要适当遮荫保苗,加强肥水管理,促进发棵快速封垄;(2)注意防治疫病、青枯病、病毒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新星1号辣椒是杂交一代品种。丰产性能好。早熟,播种至初收春植95天,秋植75天。果实牛角形,浅黄绿色,果面光滑,硬度适中。味微辣,肉质脆嫩,口感好,商品率97.4%~98.2%。中抗疫病,感青枯病。田间表现为中抗炭疽病,感病毒病。耐寒、耐热、耐湿和耐旱性较强。适宜我省东部地区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白沙17号豇豆
审定编号:粤审菜2006017
选育单位:汕头市白沙蔬菜原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夏宝/白沙4号发现编号为1172E单株经三代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生长势强,早中熟,播种至初收春季67天,秋季为42天。第一花序着生节位为4.4~4.8节。植株蔓生,叶色绿,单花序结荚2~6个。荚色绿白,荚长65~67厘米、横径0.8~0.9厘米,单荚重26~27克。种子红褐色,肾形。荚形整齐,荚肉紧实,纤维少,商品率93.1%~97.9%。每100克鲜荚含还原糖2.66克,粗蛋白1.93克,粗纤维1.1克,维生素 C47毫克;感观品质鉴定为良。中抗枯萎病。田间表现耐寒性、耐涝性强,耐热性较强。
产量表现:2003年春季和2005年秋季参加广东省区试,总产量平均亩产分别为1214公斤和923.82公斤,比对照种丰产二号、珠江1号增产10.20%和1.87%,增产均未达显著标准;前期产量分别为420.0公斤和522.19公斤,比对照种增产8.9%和6.42%,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每穴播2~3粒,穴距20~25厘米,每亩播种量1.5~2公斤,及时搭架引蔓;(2)开花结荚期重施肥,抽蔓至初花应控制用水,防止徒长,始花至采收结荚期应保持田间湿润;(3)及时防治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白沙17号豇豆是常规品种。生长势强,早中熟,播种至初收春季67天,秋季为42天。荚形整齐,荚肉紧实,纤维少,商品率93.1%~97.9%。品质优良,与对照相当。中抗枯萎病,田间表现耐寒性、耐涝性强,耐热性较强。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穗丰4号玉豆
审定编号:粤审菜2006018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北京引进83-B菜豆/12号菜豆选出株系99-15,经五年十代定向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植株蔓生,生势强,8~9节着生花序,花白色,每花序结荚3~6条,荚淡绿色,长扁条形,荚长约20.6厘米,荚宽1.30厘米,荚厚0.70厘米,单荚重13.3克。种子肾形,白色。中熟,播种至初收春季68天,秋季56天。荚型整齐、结荚多,商品性好,纤维少,品质好。适应性广,耐寒、耐涝,较耐锈病。
产量表现:2004年秋季参加广州、惠州市种子站组织的多点试验,总产量平均亩产883.6公斤,比对照种12号菜豆增产4.9%,增产不显著;前期产量311.7公斤,减产3.83%,减产不显著。2005年春季复试:总产量平均亩产803.35公斤,增产19.71%,增产不显著;前期产量374.16公斤,增产29.49%,增产不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春植适播期1月至2月,秋植8月中旬至10月。畦宽1.7~2米,双行植,株距12~18厘米,每穴2粒,亩用种量1.5公斤。施足基肥,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翻花,延长收获期,提高产量。注意防治枯萎病、叶斑病及豆荚螟、螨类等。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穗丰4号玉豆是常规品种。中熟,播种至初收春季68天,秋季56天。结荚多,荚形整齐,商品性好。纤维少,品质好,产量较高。适应性广,耐寒、耐涝,较耐锈病。适宜在广州、清远和惠州地区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粤糖96-835

审定编号:粤审糖2006001

选育单位: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Co419/新台糖10号

特征特性:早中熟,高糖,中大茎,生势强,植株高大,萌芽快而整齐,萌芽率高,分蘖力特强,有效茎多,宿根性强。茎园柱形,节间长度中等,曝光前淡黄色,曝光后黄中略带紫色,久曝光后呈淡紫红色,蜡粉中等,蜡粉带明显,中下部节间偶有水裂;芽倒卵园形,芽基离开叶痕,芽尖达生长带,芽沟不明显;生长带黄色;根点2~3行不规则排列;叶片青绿色,中等大小;叶鞘青绿色,57号毛不明显;老叶壳易脱壳;内叶耳短披针形,外叶耳过渡形。甘蔗蔗糖分平均14.82%,与新台糖10号相当。高抗黑穗病和花叶病,抗旱性好。

产量表现:2002~2004年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蔗量6879公斤,亩含糖量1018公斤,比新台糖10号增产蔗22.5%,增产糖23.4%。

栽培技术要点:(1)水旱田亩植3200段双芽苗,旱地应略有增加;(2)早追肥,多追拔节肥,止肥要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糖98-835为早中熟品种。萌芽率高,分蘖性特强,宿根性强。丰产性好。高抗黑穗病和花叶病,抗旱性好。适宜我省中等肥力以上的旱坡地及水田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粤糖91-1102

审定编号:粤审糖2006002

选育单位: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农73-204/粤糖84-3

特征特性:中熟,高糖,中大茎,生长旺盛,植株高大。萌芽快而整齐,萌芽率高,早生快发,分蘖力一般,宿根性好。蔗茎微之字形;节间较长,遮光部分灰紫色,曝光后紫黑色。蜡粉中等,蜡粉带不明显;芽倒卵形略突起,顶端达生长带,芽沟不明显;生长带紫带绿色,根点2行不规则排列;叶片青绿色,挺直,尖端下垂,顶部叶紧密;叶鞘红绿色;57号毛群中等,老叶易脱壳;无叶耳。甘蔗蔗糖分平均14.53%,与新台糖10号相当。抗黑穗病,中抗花叶病,抗旱性好。

产量表现:1998~2004年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蔗量6838公斤,亩含糖量993公斤,比新台糖10号增产蔗18.8%,增产糖16.4%。

栽培技术要点:(1)水旱田或水田亩植3200~3500段双芽苗,旱地应略有增加;(2)早培土,早追肥,多追拔节肥,止肥要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糖91-1102为中熟、高糖、中大茎品种。萌芽率高,早生快发,宿根性好。丰产性好。抗黑穗病,中抗花叶病,抗旱性好。适宜我省中等肥力以上的旱坡地及水田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粤糖96-86
审定编号:粤审糖2006003
选育单位: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糖85-177/湛蔗74-141
特征特性:早中熟品种。中大茎,蔗茎无气根、无水裂。蔗茎露光后呈暗紫红色。节间圆筒形,芽沟明显。芽体较大,尖卵圆形,基部近叶痕,叶色青绿,叶片长度中等、稍宽,叶鞘露光后呈紫红色,57号毛群较少,易脱叶。内叶耳三角形,外叶耳过渡形。宿根性能好,萌芽快而整齐,萌芽率较高,分蘖早,分蘖力中等,全生长期生长稳健,后期尾力足。较粗生耐旱,抗风力较强。平均蔗糖分15.3%,比新台糖10号高0.27个百分点。抗病性鉴定,中抗黑穗病,高抗花叶病。抗旱性较好。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省区域试验,蔗茎平均亩产6734公斤,亩含糖量1028公斤,分别比对照新台糖10号增产蔗17.5%和增产糖19.5%,增产均达显著水平。2005年新植生产试验,平均蔗茎亩产量7127公斤,亩含糖量1087公斤,分别比对照增产蔗22%、增产糖26.7%。
栽培技术要点:(1)提早种植,以冬植或早春植为宜,亩下种量3000段左右双芽苗为宜,种植时覆盖地膜,以达到保温保湿目的;(2)早防虫、早施肥管理,并宜保留1~2年宿根,提高植蔗效益。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糖96-86早中熟,中大茎,平均蔗糖分15.3%。萌芽快而齐,萌芽率较高,分蘖力中等,丰产性好,宿根性较强。中抗黑穗病,高抗花叶病,抗风力较强,抗旱性较好。适宜我省中等肥力以上的旱坡地及水田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粤糖95-168
审定编号:粤审糖2006004
选育单位: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ROC10/CP72-1210
特征特性:早中熟品种。中至中大茎,节间较长,略呈细腰形,芽沟不明显。芽卵圆形,曝光后呈紫色,基部离叶痕,顶端达生长带。叶色青绿,叶鞘青绿色,57号毛群不发达,较易脱叶。内叶耳呈三角形,外叶耳缺。宿根性强,萌芽快,萌芽率高,分蘖力强,生长快,植株高,耐旱,抗风力较强。平均蔗糖分14.7%,比新台糖10号低0.35个百分点。抗病性鉴定,抗黑穗病,对嵌纹病免疫。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省区试,平均蔗茎亩产量6906公斤、亩含糖量1017公斤,分别比对照种新台糖10号增产蔗20.5%(达极显著水平)和增产糖18.3%(达显著水平)。2005年新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蔗量7360公斤,亩含糖量1097公斤,分别比对照增产蔗26%、增产糖27.9%。
栽培技术要点:(1)注意培土防倒,或采用机械开沟种植;(2)适当疏植,亩种植2500段左右双芽苗为宜;(3)早施肥、早培土,并宜保留2~3年宿根,以降低植蔗生产成本。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糖95-168早中熟,中至中大茎,平均蔗糖分14.7%,萌芽快,萌芽率高,分蘖力强,早生快发,丰产性强,宿根性强。抗黑穗病,对嵌纹病免疫。适宜我省中等肥力以上的旱坡地及水田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品种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