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 » 省审品种 » 正文

2009年江苏审定通过主要农作物品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4-14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833
 

江苏省农林厅公告
第6号

    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09年2月22日在南京召开了第四十五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定通过了36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公告如下:
    一、主要农作物品种
    (一)水稻:扬两优013、盐两优888、盐582S、盐粳11号、连粳6号、扬农稻1号、淮稻13号、盐粳10号、盐稻10号、南粳45、3优88、扬粳4227、澄糯218、镇稻12号、南粳47、95优161、95122A、武陵粳1号;
    (二)棉花:苏抗棉1号、苏彩杂1号;
    (三)玉米:苏玉25、蠡玉16号、江玉501、苏科糯2号、扬甜2号;
    (四)大豆:南农菜豆6号、南农508、通豆7号、泗豆520、徐豆17号;
    (五)西瓜:中江红丽、迎春;
    (六)辣椒:扬子一号、苏椒958、扬大一号、镇辣一号;

     附件下载:江苏省第四十五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品种.doc 

二00九年四月二日

 江苏省第四十五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介绍

一、水稻品种

1、扬两优013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0901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扬两优412”,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广占63S×R13配组,于2005年育成,属两系杂交中籼稻组合。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中籼稻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65.3公斤,较对照Ⅱ优084增产3.3%,2006年较对照增产不显著,2007年较对照增产极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2.4公斤,较Ⅱ优084增产2.5%。

    株型较紧凑,穗型较大,分蘖力较强,叶色中绿,叶姿较挺,群体整齐度较好,后期熟色较好,抗倒性中等;接种鉴定中抗穗颈瘟,抗白叶枯病,中感纹枯病;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14.7万,每穗实粒数149.3粒,结实率86.6%,千粒重28.2克。株高110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34天左右,较Ⅱ优084早熟4-5天;米质理化指标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8年检测,长宽比3.2,整精米率68.3%,垩白粒率18.0%,垩白度1.8%,胶稠度84.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0%,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上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10公斤左右,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20公斤左右,每亩大田用种量1.5公斤左右。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控制在30-35天,一般每亩栽插1.8-2万穴,基本苗7-8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15公斤左右,配合施用磷钾肥和有机肥,肥料运筹采取“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水浆管理上,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适时排水搁田,生育后期注意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收割前7天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

 

2盐两优888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0902

二、来源与类型 由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盐582S×盐恢888配组,于2004年育成,属两系杂交中籼稻组合。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中籼稻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72.9公斤,较对照Ⅱ优084增产7.1%,2006年增产6.3%,2007年增产7.8%,两年增产均极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0.5公斤,较Ⅱ优084增产5.9%。

株型集散适中,长势较旺,穗型较大,分蘖力较强,叶色淡绿,群体整齐度好,后期熟色好,抗倒性较强;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纹枯病,感穗颈瘟;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14.7万,每穗实粒数154.5粒,结实率81.7%,千粒重27.4克。株高124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37天左右,较Ⅱ优084早熟1-2天;米质理化指标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8年检测,长宽比3.2,整精米率64.6%,垩白粒率24.0%,垩白度3.6%,胶稠度85.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0%,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15公斤左右,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25公斤左右,每亩大田用种量1.5公斤左右。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控制在35天左右,每亩栽插1.6-1.8万穴,基本苗7-8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5公斤左右,基面肥、分蘖肥以及穗肥的比例以4:3:3左右为宜。水浆管理上,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扬花,后期干湿交替,湿润养老,高峰苗每亩不超过25万,适时排水搁田,收割前5天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白叶枯病和穗颈稻瘟的防治。

 

3582S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0903

二、来源与类型 由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广占63S为母本,以中籼“桂99”为父本杂交选育,于2003年育成,属籼型光温敏不育系。

三、特征特性

株型较紧凑,分蘖性强,叶色稍深,株高75-80cm,5个伸长节间,主茎总叶片数14-15张;穗型中等,穗长21-22cm,平均每穗颖花数135-140粒,千粒重25-26克,播种至齐穗期72-75天,全生育期105天左右。

据中国水稻研究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鉴定,育性转换起点温度在23℃和24℃之间。现场鉴定不育株率为100%,花粉败性类型为无花粉型,不育性稳定。

开花习性好,花时较集中,正常气候条件下,上午8:30-9:00始花,10:30-11:30盛花,阴天会推迟;开颖时间30-45分钟;柱头自然外露率70%左右,其中双边外露率30%左右,单边外露率40%左右,异交结实率可达50%左右。

 

4盐粳11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0904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盐粳30192”,由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盐粳93272/镇稻88,于2005年育成,属中熟中粳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15.6公斤,较对照镇稻88增产4.5%,2006年增产4.7%,2007年增产4.3%,两年增产均极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1.8公斤,较镇稻88增产4.5%。

株型集散适中,长势较旺,穗型中等,分蘖力较强,叶色淡绿,群体整齐度较好,后期熟色较好,抗倒性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19.5万,每穗实粒数129.6粒,结实率91.5%,千粒重26.4克。株高95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2天左右,较镇稻88早熟1-2天;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感穗颈瘟,高感纹枯病;条纹叶枯病2006-2008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16.3%(感病对照三年平均穴发病率69.6%);米质理化指标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8年检测,整精米率71.7%,垩白粒率24.0%,垩白度1.8%,胶稠度84.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7%,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上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25-30公斤,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35-40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3.0-3.5公斤。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旬移栽,湿润育秧秧龄30天左右,旱育秧35天左右,每亩栽插1.8-2.0万穴,基本苗6-8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18-20公斤,基蘖肥与穗粒肥之比以6∶4为宜,栽后5-7天施用分蘖肥,叶龄余数3.5叶时施促花肥,叶龄余数为1时施保花肥。水浆管理上,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后期干湿交替,栽后总茎蘖数达到25-26万时,分次适度搁田,高峰苗控制在30万左右,孕穗扬花阶段,保持浅水层,成熟前7天左右断水,切忌断水过早。

4、病虫草害防治。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穗颈稻瘟的防治。

5连粳6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0905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H01023”,由连云港市黄淮农作物育种研究所以镇稻88//京4/109,于2004年育成,属中熟中粳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11.5公斤,较对照镇稻88增产3.8%,两年增产均极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9.4公斤,较镇稻88增产7.3%。

株型集散适中,长势较旺,穗型较大,分蘖力较强,叶色较绿,群体整齐度较好,后期熟色较好,抗倒性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18.3万,每穗实粒数143.2粒,结实率87.1%,千粒重25.8克。株高100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4天左右,与镇稻88相当;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纹枯病,感穗颈瘟;条纹叶枯病2006-2008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13.5%(感病对照三年平均穴发病率69.6%);米质理化指标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8年检测,整精米率68.4%,垩白粒率29.0%,垩白度2.6%,胶稠度84.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0%,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上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播量20-25公斤,旱育秧每亩播量30-40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3公斤左右。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旬移栽,湿润育秧秧龄30天左右,旱育秧35天左右,每亩栽插1.8-2.0万穴,基本苗6-7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20公斤左右,并注意磷钾肥的配合施用,肥料运筹上施足基肥、酌施面肥、早施促蘖肥,确保有效分蘖临界期总茎蘖数20万左右。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后期及时排水轻搁田,干湿交替,孕穗扬花阶段,保持浅水层,成熟前7-10天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穗颈稻瘟的防治。

 

6扬农稻1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0906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扬20238”,由扬州大学农学院与扬州苏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以武育粳3号/68001//武育粳3号/扬粳201,于2003年育成, 属迟熟中粳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5-2006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85.8公斤,较对照武育粳3号增产11.7%,两年增产均极显著;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5.8公斤,较武育粳3号增产6.1%,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6.0公斤,较对照扬辐粳8号增产7.5%。

株型紧凑,长势较旺,穗型中等,分蘖力强,叶色较深,群体整齐度好,后期熟色好,抗倒性一般;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2.1万,每穗实粒数117.2粒,结实率86.9%,千粒重24.3克。株高95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6天左右,较武育粳3号迟熟3天;接种鉴定感白叶枯病、穗颈瘟,高感纹枯病;条纹叶枯病2006-2008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25.9%(感病对照三年平均穴发病率69.6%);米质理化指标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6年检测,整精米率74.2%,垩白粒率29.0%,垩白度3.7%,胶稠度82.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0%,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在5月上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20-25公斤,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40-45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2.5-3.0公斤。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30天左右,每亩栽插2.0万穴左右,基本苗8-10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8-20公斤,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以6:4为宜。基肥在整地前施入,栽插后5天施分蘖肥,穗肥以促花肥为主,促保兼顾。水浆管理上,薄水栽秧,浅水分蘖,寸水活棵,深水抽穗扬花,后期干湿交替。每亩总茎蘖数达到25-27万时,分次适度搁田,高峰苗控制在33万左右,收割前7-10天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白叶枯病和穗颈稻瘟的防治。

 

7淮稻13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0907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淮9862”,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由淮6222(泗阳83486/中国91//连粳1号)系统选育,于2004年育成,属迟熟中粳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12.2公斤, 2006年较对照武育粳3号增产12.1%,2007较对照扬辐粳8号增产9.7%,两年增产均极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3.7公斤,较对照扬辐粳8号增产5.4%。

株型集散适中,长势较旺,穗型中等,分蘖力中等,叶色深绿,群体整齐度较好,后期熟色较好,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19.2万,每穗实粒数120.0粒,结实率87.9%,千粒重28.5克。株高105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4天左右,较武育粳3号迟熟1天;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感穗颈瘟,高感纹枯病;条纹叶枯病2006-2008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20.7%(感病对照三年平均穴发病率69.6%);米质理化指标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6年检测,整精米率73.3%,垩白粒率12.0%,垩白度1.3%,胶稠度82.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5%,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上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25-30公斤,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40-45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3公斤左右。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湿润育秧秧龄30天左右,旱育秧秧龄45天左右,每亩栽插2.0万穴左右,基本苗7-8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20公斤左右,肥料运筹掌握“前重、中稳、后补”的原则,基蘖肥与穗肥以6:4左右为宜,基肥在整地前施入,穗肥促保兼顾。水浆管理上,薄水栽秧,浅水分蘖,寸水抽穗扬花,后期干湿交替。总茎蘖数达20万左右时,分次适度搁田,高峰苗控制在每亩28万左右。成熟前5-7天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穗颈稻瘟的防治。

 

8盐粳10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0908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盐粳30237”,由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2-271/盐粳94173//武运粳8号,于2005年育成,属迟熟中粳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16.9公斤,2006年较对照武育粳3号增产15.8%,2007年较对照扬辐粳8号增产7.8%,两年增产均极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9.2公斤,较对照扬辐粳8号增产6.3%。

株型集散适中,长势较旺,穗型中等,分蘖力较强,叶色深绿,群体整齐度较好,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0.6万,每穗实粒数120.2粒,结实率92.5%,千粒重26.7克。株高106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3天左右,与武育粳3号相当;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中抗穗颈瘟,高感纹枯病;条纹叶枯病2006-2008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22.4%(感病对照三年平均穴发病率69.6%);米质理化指标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8年检测,整精米率66.3%,垩白粒率21.0%,垩白度1.9%,胶稠度84.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0%,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上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25-30公斤,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40-45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2.5-3.0公斤。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旬移栽,秧龄30-35天,每亩栽插1.8-2.0万穴,基本苗保7-8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20公斤左右,基蘖肥与穗肥之比以6:4为宜。水浆管理上,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扬花,后期干湿交替。每亩总茎蘖数达到22-24万时,分次适度搁田,高峰苗控制在30万左右,收获前7天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瘟病、稻飞虱等。

 

9盐稻10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0909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盐稻866”,由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盐稻8933糯/盐稻9107,于2002育成, 属迟熟中粳糯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搭配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08.8公斤,2006年较对照武育粳3号增产12.7%,2007年较对照扬辐粳8号增产7.9%,两年增产均极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1.6公斤,较对照扬辐粳8号增产1.6%。

株型集散适中,长势较旺,穗型中等,分蘖力较强,叶色深绿,群体整齐度较好,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0.7万,每穗实粒数125.2粒,结实率88.5%,千粒重24.5克。株高96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6天左右,较武育粳3号迟熟3天;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中抗穗颈瘟,高感纹枯病;条纹叶枯病2006-2008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11.8%(感病对照三年平均穴发病率69.6%);米质理化指标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6年检测,整精米率76.7%,胶稠度10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达到国标优质糯稻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上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25-30公斤,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35-40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2.5-3.0公斤。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湿润育秧秧龄35天左右,旱育秧龄20天左右,每亩栽插2.0万穴,基本苗7-8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20公斤左右,配合施用磷钾肥,肥料运筹掌握“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氮肥前后期比例为6:4为宜。水浆管理上,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保水抽穗扬花,后期干湿交替。每亩总茎蘖数达到28万时,分次适度搁田,收获前7天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

 

10南粳45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0910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宁32213”,由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中粳315/盐334-6//武运粳8号,于2004年育成,属迟熟中粳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03.1公斤,2006年较对照武育粳3号增产10.6%,2007年较对照扬辐粳8号增产7.9%,两年增产均极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8.8公斤,较扬辐粳8号增产6.3%。

株型较紧凑,长势较旺,穗型中等,分蘖力较强,叶色淡绿,群体整齐度较好,后期熟相好,抗倒性中等;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19.3万,每穗实粒数119.4粒,结实率91.2%,千粒重28.4克。株高105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4天左右,较武育粳3号迟熟1天;接种鉴定中抗白叶枯病,感穗颈瘟,高感纹枯病;条纹叶枯病2006-2008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23.3(感病对照三年平均穴发病率69.6%);米质理化指标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6年检测,整精米率70.7%,垩白粒率25.0%,垩白度1.5%,胶稠度8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2%,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上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25公斤左右,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40-45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3.0公斤左右。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30-35天,每亩栽插1.7-2.0万穴,基本苗6-8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20公斤左右,搭配施用磷钾肥,基蘖肥与穗肥之比以6:4为宜,移栽后5-7天施分蘖肥。水浆管理上,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抽穗扬花时保持水层,后期干湿交替,收获前10天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穗颈稻瘟的防治。

 

11388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0911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连粳优05-2”,由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以3A×LC50-88配组,于2005年育成, 属三系杂交中粳稻组合。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北、苏中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92.2公斤,2006年较对照九优138增产11.2%,2007年较对照九优418增产3.5%,两年增产均极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7.3公斤,较九优418增产4.5%。

株型较紧凑,长势较旺,穗型较大,分蘖力较强,叶色较绿,群体整齐度较好,后期熟相好,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14.4万,每穗实粒数171.0粒,结实率83.6%,千粒重25.8克。株高120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49天左右,较九优418早熟3-4天;接种鉴定感白叶枯病,中抗穗颈瘟,感纹枯病;条纹叶枯病2006-2008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25.6%(感病对照三年平均穴发病率69.6%);米质理化指标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8年检测,整精米率69.8%,垩白粒率29.0%,垩白度4.8%,胶稠度83.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2%,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在5月上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播量15-20公斤左右,旱育秧每亩播量20-30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2.0公斤左右。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控制在30-35天左右,每亩栽插1.6-1.8万穴左右,每穴2-3苗,基本苗7万左右。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20公斤左右,基面肥、分蘖肥、穗粒肥的比例以2:3:5为宜。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早施重施分蘖肥,促前期早生快发,穗肥以保花肥为主。水浆管理上,浅水栽插,深水活苗,薄水分蘖,适时搁田,高峰苗不超过25万,搁田后干干湿湿,抽穗后20天内保持浅水层,收获前7-10天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白叶枯病和条纹叶枯病的防治。

 

12扬粳4227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0912

二、来源与类型 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扬粳7057/黄叶9520,于2004年育成,属早熟晚粳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搭配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13.9公斤,较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5.1%,2006年增产4.5%,2007年增产5.7%,两年增产均极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4.5公斤,较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15.0%。

株型集散适中,长势较旺,穗型中等,分蘖力较强,叶色浅绿,群体整齐度较好,后期熟色较好,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0.2万,每穗实粒数124.8粒,结实率91.0%,千粒重27.2克。株高103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9天左右,较武运粳7号早熟1-2天;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中抗穗颈瘟,高感纹枯病;条纹叶枯病2006-2008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38.9%(感病对照三年平均穴发病率69.6%);米质理化指标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7年检测,整精米率67.4%,垩白粒率7.0%,垩白度0.4%,胶稠度86.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8%,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在5月中下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15公斤左右,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30公斤左右,每亩大田用种量3-4公斤。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中下旬移栽,秧龄控制在30-35天,每亩栽插2.0万穴,基本苗8-10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20公斤左右,配合施用磷钾肥。水浆管理上,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当每亩总茎蘖数达到足够穗数时,分次轻搁,后期干湿交替,成熟前7天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条纹叶枯病的防治。

 

13澄糯218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0913

二、来源与类型 由江阴市农业试验站以“95D-5”(苏御糯选系)经系统选育,于2004年育成,属早熟晚粳糯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搭配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34.1公斤,较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8.8%,2006年增产3.2%,2007年增产14.5%,两年增产均极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9.5公斤,较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12.2%。

株型较紧凑,长势较旺,穗型较大,分蘖力较强,叶色深绿,群体整齐度较好,后期熟色较好,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18.7万,每穗实粒数131.2粒,结实率90.6%,千粒重27.5克左。株高103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9天左右,较对照武运粳7号早熟1-2天;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纹枯病,感穗颈瘟;条纹叶枯病2006-2008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50.0%(感病对照三年平均穴发病率69.6%);米质理化指标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8年检测,整精米率69.0%,胶稠度10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达到国标优质糯稻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在5月中下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30公斤左右,大田每亩用种量3-4公斤。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中下旬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每亩栽插1.8万穴,基本苗7-8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18公斤左右,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重施分蘖肥,增施有机肥,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施用比例以1:0.3:0.5左右为宜。水浆管理上,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及时分次搁田,生育后期田间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收割前7天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穗颈稻瘟和条纹叶枯病的防治。

 

14镇稻12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0914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镇稻654”,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镇香24/镇稻511//武运粳8号,于2005年育成, 属中熟晚粳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太湖地区东南部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03.0公斤,较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4.9%,2006年增产显著,2007年增产极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5.3公斤,较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6.5%。

株型较紧凑,长势较旺,穗型较大,分蘖力中等,叶色中绿,后期熟色较好,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18.7万,每穗实粒数131.4粒,结实率89.5%,千粒重26.9克。株高110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64天左右,较武运粳7号迟熟3-4天;接种鉴定中抗白叶枯病,感穗颈瘟、纹枯病;条纹叶枯病2006-2008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50.0%(感病对照三年平均穴发病率69.6%);米质理化指标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6年检测,整精米率69.5%,垩白粒率5.0%,垩白度0.5%,胶稠度82.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1%,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中下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25-30公斤左右,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40公斤左右,每亩大田用种量3-4公斤。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中下旬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旱育秧秧龄控制在25天左右,每亩栽插1.8万穴,基本苗8万左右。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20公斤左右,肥料运筹掌握“前重、中稳、后补”的原则,早施分蘖肥,拔节期稳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以6:4为宜。水浆管理上,掌握前期浅水勤灌促进早发,当每亩茎蘖数达到20万左右时,分次适度搁田,最高苗控制在25-27万。后期湿润灌溉,切忌断水过早。

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灰飞虱、稻蓟马的防治,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穗颈稻瘟和条纹叶枯病的防治。

 

15南粳47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0915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宁55119”,由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72036/武运粳8号,于2005年育成,属中熟晚粳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太湖地区东南部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87.8公斤,较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2.0%,2006年增产极显著,2007年增产不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3.4公斤,较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2.8%。

株型较紧凑,长势较旺,穗型较大,分蘖力较强,叶色淡绿,群体整齐度较好,后期熟色较好,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19.9万,每穗实粒数130.6粒,结实率85.7%,千粒重23.3克。株高103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61天左右,较武运粳7号迟熟1-2天;接种鉴定中抗白叶枯病,感穗颈瘟、纹枯病;条纹叶枯病2006-2008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11.6%(感病对照三年平均穴发病率69.6%);米质理化指标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7年检测,整精米率63.3%,垩白粒率17.0%,垩白度3.4%,胶稠度84.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8%,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中下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25公斤左右,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40-45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4公斤左右。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中下旬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每亩栽插1.7-1.8万穴,基本苗6-8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20公斤左右,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施用比例为2:1:1,肥料运筹掌握前重、中稳、后补的施肥原则,茎蘖肥与穗肥比例以6:4左右为宜,早施分蘖肥,拔节期稳施氮肥,后期施保花肥。水浆管理掌握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适当露田,中期搁田后间隙灌溉,干干湿湿强杆壮根,后期湿润灌溉,收割前10天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灰飞虱、稻蓟马的防治,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穗茎稻瘟的防治。

 

1695161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0916

二、来源与类型 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95122A×晚161配组,于2005年育成,属三系杂交晚粳稻组合。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91.7公斤。2006年较对照苏优22增产8.2%,增产极显著,2007年较对照常优1号增产1.1%,增产不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2.7公斤,较对照常优1号增产6.4%。

株型较紧凑,长势较旺,穗型较大,分蘖力中等,叶色浅绿,群体整齐度较好,后期熟色好,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15.6万,每穗实粒数175.9粒,结实率86.5%,千粒重25.0克。株高115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62天左右,较常优1号早熟1天;接种鉴定感白叶枯病、纹枯病,中抗穗颈瘟;条纹叶枯病2006-2008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27.5%(感病对照三年平均穴发病率69.6%);米质理化指标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7年检测,整精米率67.7%,垩白粒率20.0%,垩白度3.0%,胶稠度82.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0%,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在5月中下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15-20公斤,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30-40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1.5-2.0公斤。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中下旬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每亩栽插1.8万穴左右,基本苗5-6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15-16公斤,在肥料运筹上,掌握前重、中稳、后补的原则,早施分蘖肥,拔节期稳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水浆管理掌握前期浅水勤灌促进早发,中期干干湿湿强杆壮根,后期湿润灌溉活熟到老,收割前7-10天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白叶枯病和条纹叶枯病的防治。

 

1795122A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0917

二、来源与类型 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BT型粳稻不育系泗稻8号A为母本,以武运粳7号选系 “95122”为父本,进行回交转育,于2004年育成,属Bt型迟熟中粳稻不育系。

三、特征特性

植株较挺,分蘖力中等偏上,生长清秀,鞘绿色,叶片绿色,柱头白色。株高95-100 cm,地上部分伸长节间5个,主茎叶片数16张,单株成穗 8-10个,不包颈,穗长17-19 cm,每穗总粒数110-120粒,千粒重27-28g,颖尖无色无芒。

育性稳定,不育株率为100%;花粉不育度99.9%以上,花粉败育类型以圆败为主。

开花习性好,花时较集中。正常气候条件下,上午10∶00时始花,11∶30-12∶30时为日开花高峰,14:00左右终花,阴天会推迟;开颖角度平均30-35度,开闭颖历时30-90分钟,柱头自然外露率为12%左右。

  

18武陵粳1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0918

二、来源与类型 属迟熟中粳稻品种,由扬州大学农学院、武进区稻麦育种场、江苏省种子管理站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定向改良武育粳3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通过多代回交选育而成。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8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在淮安、扬州、泰州、南通、盐城、南京等地组织鉴定试验,平均亩产570.0公斤,较武育粳3号增产23.8%,增产极显著。鉴定试验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0.3万,每穗实粒数117.4粒,结实率95.4%,千粒重27.3克。株高103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50天左右,与武育粳3号相当。

据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中抗白叶枯病,感穗颈瘟,高感纹枯病;条纹叶枯病由省农科院植保所统一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5.3%(对照武育粳3号穴发病率58.2%);米质理化指标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8年检测,整精米率68.6%,垩白粒率54.0%,垩白度7.5%,胶稠度84.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3%;适口性经省品审办组织有关专家品尝,与武育粳3号相同。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上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25-30公斤,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40-45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4公斤左右。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6月上中旬移栽,湿润育秧秧龄30天左右,旱育秧秧龄45天左右,一般每亩栽插2.0万穴左右,基本苗保7-8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20公斤左右,掌握“前重、中稳、后补”的原则,基蘖肥与穗肥之比以6:4,基肥在整地前施入,穗肥促保兼顾。水浆管理上,薄水栽秧,浅水分蘖,寸水抽穗扬花,后期干湿交替。总茎蘖数达20万左右时,分次适度搁田,高峰苗调控在28万左右。成熟前5-7天断水,活熟到老。

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穗颈稻瘟和黑条矮缩病的防治。

 

二、棉花品种

1苏抗棉1

一、审定编号  苏审棉200901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太仓502”,转基因生物名称“sGKz68”,由太仓市棉花育种中心以苏棉12号×R3,2005年育成,属转基因抗虫棉杂交一代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在江苏省枯、黄萎病发病较轻的区域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8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三年平均子棉亩产235.9公斤,与对照泗杂3号平产,皮棉亩产98.6公斤,与对照平产。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子棉亩产220.3公斤,较对照泗棉3号减产3.4%,皮棉亩产91.0公斤,较泗棉3号对照减产0.5%。

出苗好,前中期长势强,后期长势较弱,整齐度较好。株形紧凑,果枝较长、平展,茎杆较粗壮,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叶色较深,铃卵圆形,吐絮畅。省区试平均结果:生育期137天,比对照长1天,株高105.3厘米,果枝18.4台,单株结铃29.3个,单铃重5.7克,衣分42.0%,子指10.0克,霜前花率87.6%。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4毫米,整齐度指数85.8%,断裂比强度31.1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0,纺纱均匀性指数152。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虫)鉴定: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枯萎病指13.1,黄萎病指32.7;高抗棉铃虫。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播栽。营养钵育苗,4月初播种,5月中下旬移栽;地膜直播,4月下旬播种。

2、合理密植。一般营养钵育苗移栽每亩1800-2000株;地膜直播每亩2000-2200株。

3、科学施肥。全生育期亩用纯氮 22-25公斤,五氧化二磷7-8公斤,氧化钾15-18公斤,适量补充多元微肥(喷施)。氮肥使用比例:基肥约占25-30%,中后期追肥占70-75%,前轻后重;磷肥以基肥施用为主;钾肥以基肥和中期追肥为主。结合施肥及时中耕,做好壅土培根以防倒伏。

4、适度化调。全生育期化调3-4次,缩节胺纯品亩用量:蕾期1.0克左右,初花期2.0克左右,盛花结铃期3.0克左右,打顶后5-7天3.0克左右。

5、病虫草害防治。及时中耕除草,防治盲蝽象、蚜虫、红蜘蛛、烟粉虱和斜纹夜蛾等害虫,注意棉铃虫的后期防治。

 

2苏彩杂1

一、审定编号  苏审棉200902

二、来源与类型  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深棕色彩棉B058×白棉W224,2004年育成,属彩色棉杂交一代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在江苏省非枯萎病田、黄萎病发病较轻区域隔离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子棉亩产207.2公斤,较对照泗抗1号增产4.1%,皮棉亩产70.9公斤,较对照减产14.0%。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子棉亩产229.1公斤,较对照泗杂3号增产0.5%,皮棉亩产78.9公斤,较对照减产13.7%。

出苗较好,长势较强,不早衰,整齐度好。株形较紧凑,果枝较长、平展,茎杆软,茸毛多,叶片较小,叶色中等,铃长卵圆形,絮色棕色,吐絮畅。省区试平均结果:生育期134天,与对照相当,株高105.5厘米,果枝17.3台,单株结铃27.0个,单铃重5.3克,衣分34.4%,子指10.5克,霜前花率88.4%。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9毫米,整齐度指数83.9%,断裂比强度30.4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3,纺纱均匀性指数147。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感枯萎病,耐黄萎病,枯萎病指32.0,黄萎病指33.0。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播栽。营养钵育苗,3月底至4月上旬播种,浇足底水,干籽播种,每钵1粒;当棉苗长到3-4叶1心后,即可移栽。

2、合理密植。一般每亩1800株左右,肥力差的田块适当增加密度。

3、科学施肥。全生育期亩用纯氮15公斤左右,五氧化二磷6公斤左右,氧化钾15公斤左右。肥料运筹遵循“一基、二追、一补”的原则,施足基肥,花铃肥分二次施,前轻后重,看长势补施盖顶肥。结合施肥及时中耕,做好壅土培根以防倒伏。

4、适度化调。全生育期一般化调3次,缩节胺纯品亩用量:蕾期1.0克,初花期2.0克,盛花结铃期3.0克左右。

5、病虫草害防治。及时中耕除草,防治好棉铃虫、盲蝽象、蚜虫、红蜘蛛、烟粉虱和斜纹夜蛾等害虫。

 

三、玉米品种

1苏玉25

一、审定编号  苏审玉200901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P51”,由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P22×P34配组,于2004年育成,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南通市长江种子公司申请审定,属中熟紧凑型普通玉米。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春播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春播玉米区域试验,两年区试平均亩产466.3公斤,比对照苏玉19增产10.4%;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6.4公斤,比对照苏玉19增产9.8%。

出苗快而齐,苗势强,苗期叶鞘紫色,叶色绿,叶缘紫色,生长势较强。株型紧凑。花药紫色,颖片绿带紫色,花丝紫红色。穗圆锥形。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穗轴白色。省区试平均结果:株高220厘米,成株叶片19片,穗位94厘米。穗长16.2厘米,穗粗4.5厘米,每穗14-16行,每行33粒。千粒重283.0克,全生育期约116天。抗倒性一般。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接种鉴定,感大斑病,中抗小斑病、茎腐病,高感纹枯病;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高感粗缩病。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容重711克/升,粗蛋白9.8%,粗脂肪3.9%,粗淀粉72.0%,赖氨酸0.3%。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春播一般4月初播种。大田用种量3公斤/亩左右。

2.合理密植。纯作适宜密度4500株/亩左右。

3.科学施肥。氮、磷、钾配合使用,纯氮一般20-25公斤/亩,其中基苗肥占50%,穗粒肥50%,肥力差的田块可适当施粒肥。中后期注意防涝防旱,结合施肥及时中耕、做好壅土培根以防倒伏。

4.病虫害防治。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做好玉米螟、粗缩病、纹枯病和大斑病等防治工作。

 

2蠡玉16

一、审定编号  苏审玉200902

二、来源与类型  由石家庄蠡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953×91158配组,于1998年育成,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审定,属中熟半紧凑型普通玉米。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夏播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夏播玉米区域试验,两年区试平均亩产452.7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4%,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3.6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0.2%。

出苗快而齐,苗势强,生长势强,幼苗叶鞘紫红色,叶片深绿。株型半紧凑。花药黄色,颖片紫绿色,花丝绿色。果穗圆筒形,籽粒黄色,半硬粒型,穗轴白色。省区试平均结果:株高221厘米,成株叶片22片,穗位90厘米。穗长18.1厘米,穗粗5.0厘米,每穗16行,每行32粒。千粒重311.0克,出籽率85.0%,全生育期约101天。抗倒性较好。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接种鉴定,感大斑病,中抗小斑病,高抗茎腐病,高感纹枯病;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高感粗缩病。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容重712克/升,粗蛋白9.3%,粗脂肪4.1%,粗淀粉73.7%,赖氨酸0.3%。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夏播一般6月中旬播种,用种量3公斤/亩左右。

2.合理密植。纯作适宜密度为3500株/亩左右。

3.科学施肥。氮、磷、钾配合使用,纯氮一般20-25公斤/亩,其中基苗肥占60%,穗肥40%,肥力差的田块可适当施粒肥。中后期注意防涝防旱,结合施肥及时中耕、做好壅土培根以防倒伏。

4.病虫害防治。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做好玉米螟、粗缩病、纹枯病和大斑病等的防治工作。

 

3江玉501

一、审定编号  苏审玉200903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LY0501”,由宿迁中江种业有限公司以y24-1×S78-1配组,于2004年育成,属中熟紧凑型普通玉米 。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夏播地区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夏播玉米区域试验,两年区试平均亩产471.4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1.9%,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7.1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0%。

出苗快而齐,苗势强,叶鞘紫色,生长势强,叶片深绿。株型紧凑。花药紫色,颖片绿带紫色,花丝红色。果柄较短,果穗筒形,籽粒黄色,半硬粒型,穗轴白色。省区试平均结果:株高204厘米,成株叶片20片,穗位87厘米。穗长19.9厘米左右,穗粗4.7厘米,每穗12-14行,每行36粒。千粒重343.0克,全生育期约102天。抗倒性较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接种鉴定,感大斑病,抗小斑病,高抗茎腐病,高感纹枯病;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高感粗缩病。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容重728克/升,粗蛋白8.6%,粗脂肪4.5%,粗淀粉74.0%,赖氨酸0.3%。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夏播一般6月中旬播种,用种量3公斤/亩左右。

2.合理密植。适宜密度为4500株/亩左右。

3.科学施肥。氮、磷、钾配合使用,纯氮一般20-25公斤/亩,其中基苗肥占60%,穗肥40%,肥力差的田块可适当施粒肥。中后期注意防涝防旱,结合施肥及时中耕、做好壅土培根以防倒伏。

 4.病虫害防治。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做好玉米螟、粗缩病、纹枯病和大斑病等的防治工作。

 

4苏科糯2

一、审定编号  苏审玉200904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苏试80504”,由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JS0381×JS0382配组,于2005年育成,属中熟半紧凑型糯玉米。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各地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参加江苏省糯玉米区域试验,两年区试鲜穗平均亩产817.1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5.3%,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850.5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16.4%。

出苗整齐,苗势强,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花药红色,花丝粉红色,果穗长筒形,籽粒白色,硬粒型,穗轴白色。省区试平均结果:株高198厘米,穗位91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穗长17.0厘米,穗粗4.5厘米,每穗14-16行,每行31粒。千粒重251.0克,全生育期春播约86天。抗倒性较强。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高感茎腐病,感纹枯病;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感粗缩病。省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扬州大学农学院检测,支链淀粉占淀粉总量的98.4%,达到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根据上市时间及不同栽培方式,合理安排播期。露地栽培一般于4月上旬播种。

2.合理密植。纯作适宜密度4500株/亩左右,用种量2.5公斤/亩左右,注意隔离种植。

3.科学施肥。有机肥及氮、磷、钾搭配合理,每亩施肥总量一般不低于纯氮20公斤、五氧化二磷10公斤、氧化钾15公斤。肥料分配一般为基肥占40%,苗肥占20%,穗肥占40%。结合施肥及时中耕、做好壅土培根以防倒伏。

4.病虫害防治。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时防治地下害虫、食叶害虫、玉米螟、粗缩病、纹枯病、茎腐病等。

5.适时采收。一般在授粉后20-25天采收青穗。

 

5扬甜2

一、审定编号 苏审玉200905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YZLL-02”,由扬州大学农学院以T10×SD配组,于2003年育成,属中熟半紧凑型甜玉米。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各地种植。

四、产量水平与特征特性

2004-2005年参加江苏省甜玉米区域试验,两年区试鲜穗平均亩产698.5公斤,比对照蜜玉8号增产4.4%,2004年增产不显著,2005年增产极显著。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819.1公斤,比对照晶甜3号减产8.3%。

出苗快而齐,苗势强。株型半紧凑。花药、颖片及花丝均淡黄色。果穗筒形,鲜粒黄色、马齿型。省区试平均结果:株高198厘米左右,穗位72厘米。成株叶片17-18片,穗长19.9厘米,穗粗4.4厘米,每穗16行,每行37粒,千粒重262.1克,全生育期春播86天。抗倒性较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接种鉴定,感大斑病、小斑病,中抗矮花叶病,高感纹枯病。省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达到部颁鲜食甜玉米二级标准。扬州大学农学院检测,水溶性糖含量20.3%,还原糖含量8.0%,达到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根据上市时间及不同栽培方式,合理安排播期。露地栽培一般于4月上旬播种。亩用种量0.5-1.0公斤。

2.合理密植。适宜密度3500-4500株/亩。大小行种植,大行距90-110厘米,小行距一般30厘米。

3.合理施肥。每亩施纯氮15公斤、五氧化二磷4-5公斤、氧化钾7.5-10公斤。春播氮肥分配比例:基苗肥40%,穗肥60%,夏播氮肥分配比例:基苗肥40%-50%,穗肥50%-60%。

4.病虫草害防治。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时防治地下害虫、食叶害虫、玉米螟、粗缩病、纹枯病等。

5.适时采收。一般在授粉后20天左右采收青穗。

 

四、大豆品种

1南农菜豆6

一、审定编号  苏审豆200901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南农99C-23”,由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以87C-66-3/87C-38,于2005年育成,属夏播中晚熟鲜食(菜用)大豆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南地区作鲜食夏大豆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8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三年平均鲜荚亩产612.3公斤,较对照南农菜豆5号增产4.9%,2006年增产极显著,2007年与对照相当,2008年增产显著,鲜粒亩产309.6公斤,较对照增产4.6%。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鲜荚亩产701.8公斤,较对照增产14.0%,鲜粒亩产351.0公斤,较对照增产7.2%。

出苗势强,生长稳健,叶片较大,卵圆形。株型半开张,有限结荚习性。白花,鲜荚绿色,茸毛灰色。省区试平均结果:播种至采收100天,比对照长15天,株高74.1 厘米,主茎15.5节,分枝2.7个,单株结荚36.4个,多粒荚个数百分率76.5%,每公斤标准荚389.9个,二粒荚长5.7厘米,宽1.4厘米,百粒鲜重59.6克,出仁率50.7%。口感品质微甜稍糯。经南京农业大学大豆所接种鉴定,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田间花叶病毒病发生较轻,抗倒性较强。

五、栽培技术要点

1、轮作。选择前两茬未种过豆类作物的田块种植。

2、播种期。一般在6月下旬,晚播不迟于7月20日。

3、种植密度。每亩1.0-1.2万株,行距50厘米,株距13厘米左右,一般亩用种6公斤左右,迟播适当增加播种量。

4、肥水管理。施足基肥,一般亩施纯氮3公斤左右,五氧化二磷2.5公斤左右,氧化钾2.5公斤左右,初花期视苗情每亩追施纯氮2.5公斤左右。花荚期注意抗旱排涝,保持土壤湿润。

5、病虫草害防治:播前使用土壤杀虫剂防治地下害虫。播后及时防病治虫除草。采收前15天内禁止用药治虫。

6、收获。当籽粒充实饱满,豆荚呈青绿色时,适时采摘青荚。

 

2南农508

一、审定编号  苏审豆 200902

二、品种来源与类型  由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以南农493-1/NJ93-2长花序突变体,于2005年育成,属淮南中早熟夏大豆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南地区作夏大豆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168.9公斤,较对照南农88-31增产8.1%,2006年增产显著,2007年增产极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8.2公斤,较对照增产6.9%。

出苗势强,幼苗长势旺,幼茎绿色,叶椭圆形。植株直立,有限结荚习性。白花,荚棕褐色,茸毛灰色,荚弯镰形。籽粒近圆形,种皮黄色,种脐淡褐色,外观商品性较好。成熟时落叶性好,不裂荚。省区试平均结果:生育期118天,较对照长2天,株高71.8厘米,结荚高度17.4厘米,主茎17.1节,有效分枝3.4个,单株结荚58.0个,每荚1.9粒,百粒重17.9克。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综合测试中心测定,粗蛋白质含量38.4%,粗脂肪含量19.5%。经南京农业大学大豆所接种鉴定,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田间花叶病毒病发生较轻,抗倒性较强。

五、栽培技术要点

1、轮作。选择前两茬未种过豆类作物的田块种植。

2、播种期。适宜播期为6月中旬,条播、撒播、点播均可。

3、种植密度。每亩1.2-1.3万株,行距50厘米左右,株距13厘米左右,亩用种6公斤左右。

4、肥水管理。施足基肥,亩用纯氮2.5公斤左右,五氧化二磷2.5公斤左右,氧化钾2.5公斤左右,花期根据苗情亩追施纯氮3公斤左右。开花结荚后注意抗旱排涝,保持土壤湿润。

5、病虫草害防治。播前使用土壤杀虫剂防治地下害虫。播后及时防病治虫除草。

 

3通豆7

一、审定编号  苏审豆 200903

二、品种来源与类型  原名“通00-93”,由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南农88-31/苏豆4号,于2005年育成,属淮南中早熟夏大豆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南地区作夏大豆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175.8公斤,较对照南农88-31增产12.4 %,两年增产均极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5.6公斤,较对照南农88-31增产5.3%。

出苗势强,幼苗基部紫色,生长稳健,叶片中等大小,椭圆形,叶色深。植株直立,有限结荚习性。紫花,荚灰白色弯镰形。籽粒圆形,种皮黄色,脐色淡,商品性好。成熟时落叶性好,不裂荚。省区试平均结果:生育期117天,比对照长1天,株高75.8厘米,结荚高度26.2厘米,主茎19.0节,有效分枝2.8个,单株结荚58.8个,每荚1.8粒,百粒重18.4克。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综合测试中心测定,粗蛋白质含量37.9%,粗脂肪含量19.1%。经南京农业大学大豆所接种鉴定,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田间花叶病毒病发生较轻,抗倒性较强。

五、栽培技术要点

1、轮作。选择前两茬未种过豆类作物的田块种植。

2、播种期。一般在6月中下旬,晚播不迟于7月16日。

3、种植密度。每亩1.2-2.0万株,行距40厘米,株距13.3厘米,一般亩用种6公斤,迟播适当增加播种量。

4、肥水管理。一般基肥亩用纯氮2.5公斤左右,五氧化二磷2.5公斤左右,氧化钾2.5公斤左右,花期根据苗情亩追施纯氮3公斤左右。花荚期注意抗旱排涝,保持土壤湿润。

5、病虫草害防治。播前使用土壤杀虫剂防治地下害虫。播后及时防病治虫除草。

 

4泗豆520

一、审定编号  苏审豆 200904

二、品种来源与类型  原名“泗阳04-520”,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以泗豆288/大粒王,于2005年育成,属淮北中早熟夏大豆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北地区作夏大豆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173.5公斤,2006年较对照泗豆11增产4.0%,2007年较对照徐豆9号增产7.12%,两年增产均极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8.5公斤,较对照徐豆9号增产13.8%。

出苗势强,叶片卵圆形。植株直立,亚有限结荚习性。紫花,荚棕褐色,茸毛棕色,荚圆筒形略弯。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种脐黑色,外观商品性较好。成熟时落叶性好,不裂荚。省区试平均结果:生育期105天,与对照相当,株高87.3厘米,结荚高度11.7厘米,主茎18.1节,有效分枝2.3个,单株结荚37.3个,每荚2.1粒,百粒重21.0克。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综合测试中心测定,粗蛋白质含量39.2%,粗脂肪含量19.2%。经南京农业大学大豆所接种鉴定,中感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田间花叶病毒病发生较轻,抗倒性较强。

五、栽培技术要点

1、轮作。选择前两茬未种过豆类作物的田块种植。

2、播种期。6月中旬,播前晒种1-2天以提高发芽率。

3、种植密度。每亩1.2-1.4万株,条播行距为40厘米左右,株距15厘米左右,亩用种4-6公斤。

4、肥水管理。一般基肥亩用纯氮3公斤左右,五氧化二磷5公斤左右,氧化钾5公斤左右,初花期根据苗情亩追施纯氮3公斤左右。花荚期注意抗旱排涝,保持土壤湿润。

5、病虫草害防治。播前使用土壤杀虫剂防治地下害虫。播后及时防病治虫除草。

 

5徐豆17

一、审定编号  苏审豆 200905

二、品种来源与类型  原名“徐06-3”,由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徐豆9号/徐豆10号,于2005年育成,属淮北中早熟夏大豆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北地区作夏大豆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175.0公斤,2006年较对照泗豆11增产3.1%,增产显著,2007年较对照徐豆9号增产9.6%,增产极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2.5公斤,较对照徐豆9号增产10.4%。

出苗势强,幼茎绿色,叶片卵圆形。植株直立,有限结荚习性。白花,荚草黄色,灰毛,弯镰形。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种脐黄色,商品性好。成熟时落叶性好,不裂荚。省区试平均结果:生育期105天,与对照相当,株高59.2厘米,结荚高度10.0厘米,主茎13.4节,有效分枝3.2个,单株结荚41.3个,每荚1.9粒,百粒重22.5克。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综合测试中心测定,粗蛋白质含量41.2%,粗脂肪含量19.3%。经南京农业大学大豆所接种鉴定,中感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田间花叶病毒病发生较轻,抗倒性较强。

五、栽培技术要点

1、轮作。选择前两茬未种过豆类作物的田块种植。

2、播种期。6月上中旬,播前晒种1-2天以提高发芽率。

3、种植密度。每亩1.0-1.3万株,条播行距为40厘米左右,株距15厘米左右,点播穴距30厘米,每穴留苗2棵。亩用种4-6公斤。

4、肥水管理。一般基肥亩用纯氮2.5公斤左右,五氧化二磷2.5公斤左右,氧化钾2.5公斤左右,花期根据苗情亩追施纯氮3公斤左右。花荚期注意抗旱排涝,保持土壤湿润。

5、病虫草害防治。播前使用土壤杀虫剂防治地下害虫。播后及时防病治虫除草。

 

五、西瓜品种

1中江红丽

一、审定编号 苏审瓜200901

、来源与类型 原名“中江蜜1”,由南京利华蔬菜研究所以JW92×JW203配组,于2004年育成,江苏中江种业有限公司申请审定,属早熟红瓤小果型西瓜。

、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作春季保护地栽培。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年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1871.7公斤,比对照小天使增产20.0%,2007年省区试,平均亩产1942.4公斤,比对照早春红玉增产4.0%;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60.5公斤,比对照早春红玉增产14.8%。

植株生长势强,座果性强,果实椭圆形,果皮绿色花皮覆黑色锯齿状条纹,种子褐色,果肉红色,质地致密,口感风味较好。省区试平均结果:第一雌花节位8-9节,春季保护地栽培从座果到采收28天,全生育期88天。果型指数1.2,皮厚约0.7厘米,单果重约1.8公斤。中心折光糖含量11.0%,边缘折光糖含量8.5%,单果籽粒数约176粒,抗逆性较强。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春季保护地栽培南京地区一般为1月下旬,亩播种量爬地栽培用40克。

2、适宜密度。株距0.6米左右,行距2米左右,亩栽600株左右,三蔓整枝。

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一般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公斤左右,45%硫酸钾型复合肥25公斤左右;果实膨大期适时适量追施膨瓜肥。视墒情浇水。

4、病虫害防治。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注意防治蚜虫。

 

2迎春

一、审定编号 苏审瓜200902

二、来源与类型 由江苏神农大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S9802×S0201配组,于2004年育成,属早熟红瓤小果型西瓜。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作春季保护地栽培。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年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1638.2公斤,比对照小天使增产5.1%,2007年省区试,平均亩产1861.4公斤,比对照早春红玉减产0.4%;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68.4公斤,比对照早春红玉增产19.8%。

植株生长势强,座果性强,果实椭圆形,果皮绿色花皮覆黑色狭齿带,种子褐色,果肉红色,汁多爽口,口感风味好。省区试平均结果:第一雌花节位9-10节,春季保护地栽培从座果到采收28天,全生育期88天。果型指数1.3,皮厚0.6厘米,单果重约1.6公斤。中心折光糖含量11.6%,边缘折光糖含量9.0%,单果籽粒数约170粒,抗逆性较强。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春季保护地栽培南京地区一般为1月下旬,亩播种量爬地栽培用40克。

2、适宜密度。株距0.6米左右,行距2米左右,亩栽600株左右,三蔓整枝。

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一般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公斤,45%硫酸钾型复合肥25公斤左右;果实膨大期适时适量追施膨瓜肥。视墒情浇水。

4、病虫害防治。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注意防治蚜虫。

 

六、辣椒品种

1扬子1

一、审定编号  苏审椒200901

二、来源与类型  由扬州市扬子蔬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以F7-05-065×F7-05-37配组,于2004年育成,扬州市扬子蔬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申请审定,属早熟长灯笼型辣椒。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作春季保护地栽培。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区试前期产量平均亩产1385.9公斤,比对照苏椒5号增产2.7%,总产量平均亩产2749.8公斤,比对照苏椒5号增产5.3%;2008年生产试验,前期产量亩产1765.7公斤,比对照苏椒5号增产10.2%,总产量亩产3242.6公斤,比对照苏椒5号增产19.2%。

早熟,植株生长势强,叶色深绿色,始花节位9-10节,嫩果长灯笼型,绿色,果面平滑有光泽,微辣。省区试平均结果:株高60厘米,开展度45厘米。果长11.3厘米,果肩宽4.7厘米,果型指数2.4,果肉厚0.3厘米,单果重61.0克。区试田间病害调查,病毒病病情指数3.4,炭疽病病情指数0.1(对照苏椒5号病毒病病情指数4.2,炭疽病病情指数0.0),抗逆性较强。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11月中下旬至2月上旬播种育苗,亩用种量50克。

2、适宜密度。株距30厘米左右,宽、窄行距60厘米、40厘米,每亩定植3500-4000株。

3、合理施肥。重施基肥,一般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4000公斤;追肥以三元复合肥为主。

4、病虫害防治。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

 

2苏椒958

一、审定编号  苏审椒200902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巨无霸五号”,由镇江市镇研种业有限公司以N9301×T9202配组,于2004年育成,属早熟牛角型辣椒。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作春季保护地栽培。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2006年区试前期产量平均亩产1857.7公斤,比对照苏椒5号增产47.8%、总产量平均亩产3395.6公斤,比对照苏椒5号增产32.1%,2007年区试前期产量平均亩产1768.4公斤,比对照江蔬2号增产28.7%,总产量平均亩产3099.5公斤,比对照江蔬2号增产8.2%;2008年生产试验,前期产量平均亩产1897.2公斤,比对照江蔬2号增产4.6%,总产量平均亩产3418.9公斤,比对照江蔬2号增产13.1%。

早熟,植株生长势强,叶色深绿色,嫩果粗长牛角型,绿色,果面平滑有光泽,微辣。省区试平均结果:始花节位10-11节,株高60厘米,开展度65厘米。果长16.8厘米,果肩宽4.6厘米,果型指数4.1,果肉厚0.3厘米,单果重80.6克。区试田间病害调查,病毒病病情指数4.3,炭疽病病情指数0.0(对照江蔬2号病毒病病情指数4.7,炭疽病病情指数0.0),抗逆性较强。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11月中下旬至2月上旬播种育苗,亩用种量50克。

2、适宜密度。株距30厘米左右,宽、窄行距60厘米、40厘米,每亩定植3500-4000株。

3、合理施肥。重施基肥,一般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4000公斤;追肥以三元复合肥为主。

4、病虫害防治。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

 

3扬大1

一、审定编号  苏审椒200903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扬农一号”,由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和扬州市扬子蔬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F7-05-042×F7-05-37配组,于2004年育成,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申请审定,属早熟甜椒。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作春季保护地栽培。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区试前期产量平均亩产1658.3公斤,比对照苏椒13号增产18.6%,总产量平均亩产2831.8公斤,比对照苏椒13号增产4.2%;2008年生产试验,前期产量亩产1090.4公斤,比对照苏椒13号增产4.8%,总产量亩产2587.7公斤,比对照苏椒13号增产2.0%。

早熟,植株生长势强,叶色绿色,嫩果灯笼型,绿色,果面平滑有光泽,味甜。省区试平均结果:始花节位10节,株高55厘米,开展度46厘米。果长10.2厘米,果肩宽6.0厘米,果型指数1.7,果肉厚0.4厘米,单果重74.7克。省区试田间病害调查,病毒病病情指数5.4,炭疽病病情指数0.0(对照苏椒13号病毒病病情指数5.2,炭疽病病情指数0.0),抗逆性较强。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11月中下旬至2月上旬播种育苗,亩用种量50克。

2、适宜密度。株距30厘米左右,宽、窄行距60厘米、40厘米,每亩定植3500-4000株。

3、合理施肥。重施基肥,一般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4000公斤;追肥以三元复合肥为主。

4、病虫害防治。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

4镇辣1

一、审定编号  苏审椒200904

二、来源与类型  由镇江市镇研种业有限公司以A9239×N9316配组,于2004年育成,属早熟线型辣椒。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作春季保护地栽培。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区试前期产量平均亩产1080.5公斤,比对照辣优9号增产11.8%,总产量平均亩产2367.8公斤,比对照辣优9号增产6.1%;2008年生产试验,前期产量平均亩产1090.4公斤,比对照辣优9号增产4.8%,总产量平均亩产2587.8公斤,比对照辣优9号增产2.0%。

早熟,植株生长势强,叶色深绿色,嫩果长线型,绿色,熟果鲜红光亮,味辣。省区试平均结果:始花节位10-11节,株高50厘米,开展度55厘米。果长18.0厘米,果肩宽1.5厘米,果型指数12.0,果肉厚0.2厘米,单果重16.0克。区试田间病害调查,病毒病病情指数3.7,炭疽病病情指数0.1(对照辣优9号病毒病病情指数4.8,炭疽病病情指数0.0),抗逆性较强。

五、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11月中下旬至2月上旬播种育苗,亩用种量50克。

2、适宜密度。株距30厘米左右,宽、窄行距60厘米、40厘米,每亩定植3500-4000株。

3、合理施肥。重施基肥,一般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4000公斤;追肥以三元复合肥为主。

4、病虫害防治。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品种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