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 » 国审品种 > 油料 » 正文

2003年国审油料品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1-06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1491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09

品种名称:中油杂9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

品种来源:98A×棚40

特征特性:中油杂9号属半冬性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3天,与对照中油821相当。越冬习性为半直立,叶片裂片为缺刻型,叶缘波状,株高172厘米。该组合分枝数较多,分枝部位40厘米,株型较紧凑,一次有效分枝数9个,二次有效分枝8~10个。单株角果数350个,角果着生角度为斜生型,每角粒数19粒,角果长度4.5厘米,千粒重3.6克。花瓣颜色为淡黄色,种皮颜色为深褐色。含油量38.75%,硫甙含量为21.80μmol/g,芥酸含量为1.55%。抗菌核病、抗病毒病能力与中油821相当,抗倒性较好。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9.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9.34%;2001~200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19.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17%;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39.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0.11%。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0.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0.93%。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适宜播种期为9月上中旬,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到10月初播种。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下,育苗移栽合理密度1.0~1.2万株/亩,肥力较高水平时,密度0.9~1.0万株/亩。直播可适当密植。3、科学施肥: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50公斤;追施苗肥,于5~8片真叶时亩施尿素或复合肥15公斤;必施硼肥,于苔期喷施(浓度为0.2%)或底施硼砂每亩1公斤。4、防治病害:在重病区注意防治菌核病。于初花期后一周喷施菌核净,用量为每亩100克菌核净兑水50公斤。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生产上必须严格控制制种条件,否则不育株率可能超出标准。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10

品种名称:华油2790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陕2A×(陕2C×206)

特征特性:华油2790属半冬性中早熟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全生育期246天,较对照秦油2号早熟1天。子叶长、宽度中等。幼苗直立,生长发育快,生长势较强。叶色暗绿,顶裂叶较大、叶片长度中等,叶宽度较宽,侧裂叶4对以上,叶片边缘为波状。主花序中长,株高160厘米;分枝部位4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个。花期适中,花瓣黄色,花瓣长度为中等、宽度较宽,呈侧叠状。单株角果数304个,每果粒数21粒,千粒重3.71克。含油量40.64%,种子芥酸含量0.17%,商品籽硫甙含量20.48μmol/g。抗病毒病能力与中油821相当,菌核病抗性略低于中油821。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黄淮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6.9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7.54%;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0.1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3.97%;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78.5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5.71%。2002~2003年度参加黄淮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8.2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减产1.9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黄淮流域育苗应在9月上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大壮苗;严格控制苗龄(30天)10月中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播种。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的合理密度1.0万株/亩;肥力较高时,密度不得少于0.9万株/亩;直播密度1.5~1.8万株/亩。3、科学施肥:重施底肥,每亩施进口复合肥50公斤,硼肥1.5公斤;追施苗肥,移栽成活后,适时追施提苗肥,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10公斤;在元月底以前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10公斤,腊肥春用。注意必施硼肥。如果底肥没有施硼,应分别在苔期和初花期喷施硼肥(浓度0.2%)。4、防治病害:初花期后一周内喷施菌核净,用量每亩100克菌核净兑水50公斤喷施。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地区的江苏、安徽两省北部,河南东南部及陕西省适宜地区种植。生产上注意抗寒防冻保苗措施,合理密植,每亩1万株以上,同时严把制种质量关。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11

品种名称:湘杂油5号

选育单位:湖南省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湘91S×中双4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油菜杂交种,全生育期210天与对照中油821相当。该品种幼苗直立,子叶肾状,叶色油绿,叶缘浅锯齿状,苔茎粗壮绿色。中生分枝,株型紧凑,株高19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11个。角果斜生,果长6厘米,每角粒数19粒,单株有效角果数315个。种子园型,黑色,千粒重3.5克。含油量为39.30%,芥酸含量0.32%,硫甙含量49.51μmol/g。菌核病感病较重,病毒病的抗(耐)性能力与对照品种相当。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7.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8.16%;2001~200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24.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5.35%;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40.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21%。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2.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0.69%。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播种期湖南湘中、湘南9月中、下旬,湘北、湘西9月上、中旬为宜,周边省份参照湖南同纬度地区适时播种。2、移栽:苗龄期控制在30~40天,一般在叶龄为5叶到7叶时为最佳移栽期,移栽密度根据田间肥力水平控制在0.7~1.0万株/亩。3、施肥:以底肥为主,底肥量约占总肥量60%。底肥以农家肥为主,注意早施苗肥,重施腊肥,氮肥施用总量以10~15公斤为宜。4、管理:注意抗旱、排渍,及时中耕除草和病虫害防治。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建议北方春播制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12

品种名称:丰油9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科院棉油所

品种来源:22A×P087-2

特征特性:丰油9号属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不育三系杂交种。该品种全生育期243天,较对照秦油2号早熟1天。幼苗直立,色绿,子叶肾脏形;苗期发苗快,缩茎段粗壮,茎、叶深绿色;叶厚有蜡粉,叶片有缺刻,琴状裂叶,底部叶片4~5对裂叶,顶裂大而椭圆,叶缘锯齿状,叶柄扁圆;花瓣黄色;匀生分枝,主花序长度61.2厘米,分枝部位52.8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个,二次有效分枝数10个。单株角果数平均312个,每角粒数23粒,千粒重3.31克,籽粒黑褐色。菜籽含油量40.75%,芥酸含量0.59%,硫甙含量34.10μmol/g。抗寒性强,抗(耐)菌核病和病毒病能力较对照弱,抗倒伏能力较强。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黄淮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7.7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8.03%;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6.3公斤,比对照增产1.78%;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77.0公斤,比对照增产4.82%。2002~2003年度参加黄淮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9.2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减产1.4%。

栽培技术要点:1、精细整地。2、科学施肥:要求底肥足,苗肥轻,蕾薹肥早,三者比例为5:2:3。每亩施1公斤硼砂作底肥。提倡多施有机肥。3、适期早播:黄淮区直播田适宜播期为9月15~30日;育苗田为9月10~20日,以保证壮苗安全越冬。4、合理密植:高肥力田块密度1.0万株/亩,中肥田块密度1.2~1.5万株/亩,旱薄地或晚播田密度1.5~2万株/亩。5、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间苗、定苗、中耕、除杂,防旱防冻。6、防止病虫害:苗期用菌核净喷施,防止菌核病发生。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区的河南省、江苏省的北部及安徽省的北部推广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13

品种名称:华双4号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华油低芥821//华油3号/Marnoo///中油821/4/RS-1/5/95431

特征特性:华双4号属甘蓝型半冬性常规油菜。生育期平均211天,比对照中油821迟熟1天。绿色叶片,苗期半直立,黄色花瓣,株高17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11个,单株角果数300个,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4.05克,黑色种皮。对菌核病的抗性弱于中油821。含油量40.45%,芥酸含量0.16%,硫甙含量30.01umol/g。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1.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减产2.64%;2001~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110.0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1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25.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减产0.62%。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0.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长江中游地区于9月15日左右播种育苗;直播期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宜。2、合理密植:移栽田密度0.8~1.0万株/亩,直播田密度1.4~1.5万株/亩。3、氮、磷、钾肥配合使用;必施硼肥,每亩0.5~0.8公斤。4、集中连片种植,防止品质变劣。5、苗期防治菜青虫、蚜虫,花期喷药2次,防治菌核病。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14

品种名称:华油杂6号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8086A×7-5

特征特性:“华油杂6号”属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杂交种。生育期224天,与中油821相当。株高180厘米,株型为扇形较紧凑;子叶肾脏形,苗期叶为圆叶型,叶绿色,顶叶较大,有裂叶2~3对;一次有效分枝9个,二次有效分枝10个,主花序长85厘米,茎绿色,黄花,花瓣相互重迭。单株有效果441.62个,主花序角果长8~9厘米,每角粒数21粒。种子黑褐色,近圆形,千粒重3.23克。冬前、春后均长势强;抗寒中等;耐菌核病中等,抗病毒病;耐肥,抗倒伏,不早衰。籽粒含油量41.50%,芥酸含量0.21%,硫甙含量40.17μmol/g。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7.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2.4%;2001~200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32.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9.4%;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45.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5.52%。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4.6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7.85%。

栽培技术要点:育苗移栽宜在9月10~20日,直播宜在9月20~25日。育苗移栽密度宜在0.6~0.8万株/亩,直播密度宜在1.0~1.2万株/亩。合理施肥80%肥作底肥,20%肥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每亩用1公斤硼肥作底肥。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下游区的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生产上注意播种期过早会出现早苔早花。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15

品种名称:湘杂油6号

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湘油15号自交系×742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杂交油菜品种,全生育期211天,较对照中油821迟熟1天。该品种子叶肾脏形,苗期叶片大,裂叶少,叶淡绿色。株高17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10个,二次有效分枝5个,主花序长70厘米。茎绿色,花瓣大,黄色。单株角果300个,角果粗壮,长7厘米,每角种子粒数20粒,种子黑褐色,千粒重4克,抗菌核病和病毒病能力低于中油821,抗倒性中等。含油量40.06%,芥酸含量2.04%,硫甙含量83.53μmol/g。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1.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7.53%;2001~200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36.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6.9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53.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1.53%。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5.2公斤,比对照增产4.39%。

栽培技术要点:育苗移栽9月中下旬播种,苗龄30~35天,叶龄6~7叶及时移栽到大田,密度0.8万株/亩,施足基肥,必须施用硼肥,冬前注意蚜虫和菜青虫防治。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湖北及江西三省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生产中注意防治菌核病。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16

品种名称:绵油12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农科所,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品种来源:品93-496×绵7MA-1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系甘蓝型弱冬性隐性核不育三系杂交品种。全生育期育苗移栽220天,直播200天,比对照中油821早熟1~3天。苗期生长较旺,半直立,叶缘微波状,叶色深绿,有蜡粉,无刺毛。花黄色,粉充足。株高190厘米,匀生分枝。一次有效分枝9.5个,主花序60厘米,单株角果405.5个,每角粒数19粒,角果平生,中长、较细。千粒重3.36克。抗病性优于对照中油821。含油量39.24%,芥酸含量1.54%,硫甙含量55.27μmol/g。

产量表现:1999~2000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2.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9.81%;2000~200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9.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0.68%;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55.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5.4%。2001~2002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1.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6.19%。2000~2001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6.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7.14%;2001~200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20.0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42%。2002~2003年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2.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0.6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壮苗:在四川绵阳于9月11~18日育苗。10月上旬直播为宜,偏北偏西适当提早,偏东偏南适当推迟。2、因地制宜,适当密植:移栽田密度0.7~0.9万株/亩,直播密度0.93~1.2万株/亩。3、施足底肥,早施提苗肥,氮、磷、钾、硼肥合理搭配。每亩施纯氮10~12公斤,N:P:K=1:0.5:0.5,硼肥1公斤为宜。注意农家肥的施用,以栽后第一次追肥为主,12月底后不宜再施氮素化肥。无灌溉条件的干旱地区,在初花期必须进行根外喷硼,防止花而不实。4、防治病虫:苗床期、苗期和末花期施药治虫。初花至盛花期施药治病。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17

品种名称:黔油16号

选育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料所

品种来源:98-8A×98-8C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半冬性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品种。全生育期平均210天,比对照中油821早熟2天。幼苗半直立,冬前生长健壮,春发长势强,分枝部位低,分枝多,茎杆较粗。株高170厘米,叶片深缘,苔期茎杆为紫色,开花集中,花黄色,单株角果450个,每角粒数18.6粒,千粒重3.5克,抗菌核病优于中油821,抗病毒病能力较中油821弱。芥酸含量1.35%,硫甙含量96.5μmol/g,含油量41.35%。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1.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5.64%;2001~200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7.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0.97%;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59.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3.29%。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8.0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1.76%。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期:育苗移栽9月中下旬播种,五叶一心移栽,直播9月底至10月上旬播种;2、育苗移栽每亩大田的苗床不低于0.15亩,用种量≤0.1公斤,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8~10左右;3、种植密度:中上等肥力田密度0.7~0.9万株/亩,中下等肥力田密度1.0~1.2万株/亩。4、科学施肥:重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注意氮、磷、钾、硼的配合施用,早施苗肥,适时追施腊肥和苔肥,注意补施硼肥;5、搞好田间管理:早匀苗、定苗,控制苗床密度;及时施肥结合中耕培土,防止倒伏,防病虫害,适时收获得以高产。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地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生产上注意防寒抗冻。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18

品种名称:黔油15号

选育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

品种来源:7005A×7005C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半冬性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新组合,全生育期213天,与对照中油821相当。幼苗直立,冬前生长健壮,春发生长势强,整齐一致性好,叶片较大、绿色,开花集中,花黄色。分枝部位中等,分枝数一般,株型适中,茎杆粗壮,单株有效角果数355个,每角粒数22粒,千粒重3.5克。抗病毒病能力优于中油821,抗菌核病能力较中油821弱。含油量40.79%,芥酸含量28.64%,硫甙含量86.98μmol/g。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2.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8.26%;2001~200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6.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0.1%;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54.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9.18%。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30.0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6.92%。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期:育苗移栽9月中下旬播种,五叶一心移栽,直播9月底至10月上旬播种;2、育苗移栽每亩大田的苗床不低于0.15亩,用种量≤0.1公斤,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8左右;3、种植密度:中上等肥力田0.8~1.0万株/亩,中下等肥力田1.0~1.2万株/亩;4、科学施肥:重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注意氮、磷、钾、硼的配合施用,早施苗肥,适时追施腊肥和苔肥,注意补施硼肥;5、搞好田间管理:早匀苗、定苗,控制苗床密度;及时施肥结合中耕培土,防止倒伏,防病虫害,适时收获得以高产。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地区的贵州、四川、重庆、云南等省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19

品种名称:青杂3号

选育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144A×482-1

特征特性:青杂3号属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春性特早熟杂交油菜品种,全生育期108天,比对照青油241迟熟11天。株高146.0~151.0厘米,有效分枝部位21~2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5~6个,二次分枝数6~8个,主花序长65~71厘米,角果长7~8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166~203个,单株产量8~10克,每角粒数27粒,千粒重3.6克,籽粒中含油量41.45%,油中芥酸含量0.75%,硫甙含量20.76μmol/g。子叶呈心脏形、幼茎绿色、心叶绿色、无刺毛。抽苔前生长习性半直立。缩茎叶为浅裂、色绿、叶脉白色,长柄叶,叶缘锯齿,蜡粉少。苔茎叶披针形,无叶柄,叶基半抱茎,苔茎绿色。单株主茎上绿叶数12~13片。最大叶长30~31厘米,宽8~9厘米。植株呈帚型,匀生分枝。属春性特早熟甘蓝型。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度参加春油菜早熟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4.7公斤,比对照青油241增产48.09%;2001~200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7.3公斤,比对照平均增产31.59%;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56.0公斤,比对照增产39.29%。2002~2003年度参加春油菜早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0.5公斤,比对照青油241增产45.1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在北方春油菜白菜型油菜产区一般播期为4月中旬至4月下旬,条播,播种量0.4~0.5公斤/亩,播种深度3~4厘米,株距15~20厘米。2、合理密植:每亩保苗3.00~4.00万株,成株数2.80~3.80万株/亩。3、田间管理:要求土壤疏松,肥力中上,重施底肥,早施追肥,施叶面肥,适时多用磷肥,氮肥用量比一般品种大。N:P=1:0.93。一般亩施有机肥2.5~3.0方,尿素10~12公斤,二铵10~12公斤。抓好“三早”早松土锄草、早间苗、早定苗,4叶~5叶期至花期要及时浇水、追肥,底肥每公顷施纯N4.60公斤/亩,P2O52.67公斤/亩;追肥4.60公斤/亩。出苗期注意防治跳甲和茎蟓甲,角果期要注意防治蚜虫,适时收获。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青海、新疆、甘肃、内蒙、黑龙江等省春油菜地区部分白菜型油菜产区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20

品种名称:青杂二号

选育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中心

品种来源:105A×303R

省级审定情况:2000年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青杂二号属春性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品种,全生育期101天,与对照青杂一号相当。该品种子叶呈心脏形,幼茎微紫色,心叶绿色,无刺毛;抽苔前生长习性半直立,缩茎叶为浅裂、色绿、叶肪白色,长柄叶叶缘锯齿、蜡粉少,苔茎叶披针形、无叶柄、叶基半抱茎;株高158厘米,分枝部位5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个,二次分枝8个。花黄色,花冠椭圆形,花瓣形状侧叠、平展;角果长7.5厘米,果喙长1.3厘米,籽粒黑褐色。单株有效角果数200个,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3.8克。含油量45.2%,芥酸含量0.65%,硫甙含量27.8μmol/g,抗旱性中等,耐寒性较强,抗倒伏中等。

产量表现:1998年参加春油菜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19.9公斤,比青杂一号增产3.90%;1999年续试,平均亩产210.7公斤,比青杂一号增产13.20%;两年区试平均亩产215.3公斤,比对照青杂一号增产7.30%。2000年参加春油菜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0.4公斤,比对照青杂一号增产6.53%;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167.8公斤,比对照增产7.88%,两年生试平均亩产169.2公斤,比对照增产7.20%。

栽培技术要点:本品种要求土壤疏松,肥力中上,在浅山旱地适时多用磷肥,在水地氮肥用量比一般品种稍大些,N:P=1:0.93;水地适宜播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中旬,旱地为4月中旬至4月下旬,条播,播种量0.35~0.40公斤/亩,播种深度3~4厘米,株距29厘米,每亩保苗1.30~3.00万株/亩,成株数1.00~2.00万株/亩;田管要求出苗期注意防治跳甲和茎象甲,及时间苗,4~5叶期至花期要及时浇水、追肥,种肥每亩施纯氮4.6公斤,五氧化二磷每亩2.65公斤,追肥每亩施纯氮4.6公斤,角果期注意防治蚜虫。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甘肃、内蒙、新疆、青海等地无霜期较长的地区推广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2003021

品种名称:秦优9号

选育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3026A×2034C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品种。全生育期239天,较对照秦油2号早熟2天。半直立,子叶肾脏形,苗前期生长较慢,叶深裂,顶端边缘微翘,叶色深绿,叶片厚,被蜡粉,茎绿色,花色淡,花粉饱满,角果中大,直生稍上挺,角密,角多,粒多,杂种长势强,整齐,春发快,花期长,恢复率高,中早熟。成熟时色泽黄亮,部分角果阳面带紫红色。株高185厘米,有效分枝部位6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10~12个,全株有效角果数332个,每果粒数24粒,千粒重2.94克。含油量39.09%,芥酸含量0.42%,商品油菜籽硫甙含量20.61μmol/g。该品种较抗冻、抗倒,抗(耐)菌核病和病毒病能力较秦油2号稍弱。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1.0公斤,比对照秦油二号增产10.03%;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192.1公斤,比对照秦油二号增产10.86%;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86.5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10.46%。2003年参加黄淮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3.6公斤,比对照秦油二号增产7.56%。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陕西省关中9月中旬播种,陕南、黄淮区和长江中下游与当地主栽品种同期播种。2、播量:直播每亩0.3公斤,移栽每亩0.1公斤;3、密度:0.8~1.2万株/亩。4、施肥: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补施硼肥。一般亩施尿素18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或磷酸二铵15~20公斤,钾肥和硼肥可根据土壤含量少适量补施,一般亩施硼肥0.5~0.75公斤。5、加强田间管理:1~2叶期及时一次定苗,适时冬灌,及时培土中耕和防治虫害,封冻前培土壅根,保苗安全越冬。稻田要及时开沟排湿。做好抽苔初期和终花期后茎象甲、蚜虫、菌核病防治,叶面喷施硼肥、磷酸二氢钾和2%尿素等,增角、增粒、增粒重。6、适时收获,堆垛后熟,及时打晒,防止发霉变质。大田收获的油菜籽不能作种用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陕西省关中和陕南、河南、江苏和安徽淮北地区推广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22

品种名称:苏油1号

选育单位: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

品种来源:荣选/372//Wesroona

特征特性:苏油1号属甘蓝型半冬性中熟常规油菜品种,全生育期229天,比对照中油821迟熟4天。主茎叶片数31~33张,长柄叶17~18张,短柄叶7张,无柄叶8张,短柄叶叶头较大,侧裂叶2~3对,无柄叶叶耳较大。叶肉较厚,叶缘平滑呈纯齿型,繁茂性好。子叶肾脏形,幼茎青绿略紫,叶片宽大,叶色深绿偏淡,叶柄扁圆,缩茎段粗壮,苗期长势较旺,苔期易发棵,属冬壮春发型。株高165~170厘米,根颈粗1.80厘米,一次分枝数8~9个,二次有效分枝数5~7个,主轴长50~55厘米,单株有效结角数380~420个,角果长度5.5~6.0厘米,每角粒数18~20粒,千粒重4.00~4.20克。芥酸含量0.39%,硫甙含量30.20μmol/g,含油量42.83%。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冬油菜组区试,平均亩产138.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减产0.73%;2001~200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30.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7.74%;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34.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7.45%。2002~2003年参加长江下游冬油菜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25.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43%。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早播,培育大壮苗:苏南地区适宜播期9月20日左右为好,其他地区在原播期上提早3~5天。2、适当早栽、控制群体总量:150~180公斤产量以0.75~0.8万株/亩为宜。3、科学施肥,合理化调。亩产150~180公斤产量的总施肥量为15~17公斤纯氮,基、腊、苔肥运筹配比以50:20:30为好,同时注重增加磷钾肥和有机肥的投入,并搭配施用好硼肥。4、对冬发或春发过足的要视苗势喷多效唑,以增强抗倒能力。5、重视“三防”,控制“三害”。一防渍害,二防病害,三防草害。6、严格种子质量,优化种植环境。在确保种子纯度的前提下,最好进行成片种植和集中区域生产,以确保其种性和优良品质的稳定。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下游地区的安徽、浙江、上海等省的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23

品种名称:蜀杂9号

选育单位: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

品种来源:S07-3×84100-18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细胞质杂交油菜品种,全生育期215天,比对照早熟2~3天。株高195厘米,塔型,茎秆绿色,叶色深绿,叶缘波状,茎叶均无刺毛而具蜡粉,分枝部位40厘米,一次分枝8~10个,二次分枝9~12个,主花序长60~80厘米,黄花,单株角果数450~550个,每角粒数17~21粒,角果着生状态为斜生型,角果长度适中。种皮黑褐色,圆粒,千粒重3.4克,含油量42.05%,芥酸含量0.47%,硫甙含量42.33μmol/g。低抗菌核病,抗倒伏能力中等。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4.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6.28%;2001~200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3.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6.87%;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63.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1.58%。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39.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0.97%。

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冬性较弱,育苗移栽应较中油821晚10~15天播种,注意稀撒匀播,培育壮苗,苗龄一个月。直播应在10月上中旬播种。冬季温暖的地区以及暖冬年份也应该适当晚播。大田种植密度0.8万株/亩,肥水条件好的可稀植到0.6万株/亩。亩施纯氮14公斤左右,并注意增加磷、钾肥及硼肥的施用,其余与中油821相近。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地的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24

品种名称:渝黄1号

选育单位:西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GH01×98P54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黄籽化学杀雄两系油菜杂交新品种。全生育期209天,比中油821早熟4天。该品种幼苗半直立,叶色浅绿,蜡粉较厚,叶脉白色明显,叶片无刺毛,羽状裂缺,有柄叶长,顶裂片较大,长椭圆形,较平展,边缘略内卷,边缘有轻微锯齿,叶顶端微突出,侧裂片1~2对。植株高大,茎干粗壮,一次有效分枝10个以上,分枝部位较低,分枝角度较小,株型紧凑。该组合株高180~200厘米,主序长60厘米,着果密,单株有效角果数339~440个,千粒重3.47~3.61克,每角粒数19~21粒。该品种籽粒含油量42.77%,芥酸含量46.64%,硫甙含量69.87μmol/g。该品种抗倒力强,抗病毒病和菌核病能力优于中油821。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6.6公斤,比对照中油82l增产29.43%;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49.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4.38%;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57.9公斤,比对照中油82l增产21.85%。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5.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2.82%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期:育苗移栽区在9月中、下旬播种育苗,移栽苗龄30~35天。直播区在10月上旬播种。2、种植密度:土壤肥力较好的田块0.6~0.8万株/亩为宜,土壤肥力较差的田块0.8~1.0万株/亩为宜。3、施肥:施肥水平中等,配方施肥。按氮、磷、钾1:0.5:0.5的比例配方施肥。每亩施纯氮12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6公斤、硼沙0.5公斤(沙田0.75公斤)。氮肥按底肥50%、蕾苔肥50%的比例合理运筹,磷、钾、硼肥可一次作底肥施入。4、病虫害防治:苗期防蚜虫、青虫和病毒病,花期防治菌核病。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地区的贵州、四川、重庆、云南等省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25

品种名称:德油8号

选育单位(个人)李厚英、王华

亲本来源:156A-3×97-114R

特征特性:德油8号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系杂交油菜品种,全生育期214天,比中油821晚熟1天。叶色微浅绿,裂叶3对,顶叶无明显缺刻,苗期半匍匐,花瓣较大呈覆瓦状,花瓣黄色,后期分枝与主茎夹角较小。株高189.8~196.7厘米,分枝高56~70厘米,分枝数8.9~10个,单株有效角450个,每角粒数16.1~17.8粒,千粒重3.34~3.62克。芥酸含量0.25%,硫甙含量23.71µmol/g,粗脂肪含量41.4%,抗(耐)病性优于中油821。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9.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7.15%;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28.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9.0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34.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8.0%。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38.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0.4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控制播种量:长江上游区育苗9月上旬,直播9月下旬末至10月上旬初播种,长江中游区移栽9月中旬播种,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长江下游区移栽9月中旬播种,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亩苗床播种量控制在350克,利于培育壮苗。2、适时移栽:移栽叶龄5~6叶,根据天气与幼苗生长情况适时移栽,一般在出苗后25~30天进行移栽。3、合理密植:移栽适宜密度0.6~0.9万株/亩,直播适宜密度1.0~1.1万株/亩。4、科学施肥:每亩施纯氮10~15公斤,磷肥25~30公斤,钾肥10~15公斤,重施底肥(有机肥),追肥以活棵肥、开盘肥、腊肥三次施用为主,腊肥结合冬前中耕除草培土施用,看苗施用少量苔花肥。注意施用硼肥(建议亩用量0.5~0.75公斤)。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地区的贵州、四川、重庆、云南等省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26

品种名称:浙双6号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科院作核所

品种来源:芥65/双8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常规品种,全生育期234天,比对照中油821迟1天。该品种子叶中等大小,幼苗半直立,叶片大绿色,叶缘缺刻,裂叶3对,叶柄长。植株高大,株高159厘米,分枝部位42.3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66.2个,每角粒数21粒,千粒重4.6克。茎杆粗壮,花黄色、花瓣复瓦状,花瓣形态大,黄色。角果长,斜生,喙长,着粒中等。种子黑色圆形。含油量39.78%,芥酸含量2.15%,硫甙含量40.6µmol/g。抗病性优于中油821。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2.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8.53%;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30.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65%;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36.9公斤,比对照增产20.09%。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14.6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减产5.60%。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合理密植: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移栽油菜9月中下旬播种,秧龄35天,每亩密度8000株。直播油菜宜10中下旬播种,每亩密度1.5万株。早播稀晚播密。2、科学施肥:浙双6号属高产类型品种,要求重施基、苗肥,增施磷、钾、硼肥,争取枝多角多。适施苔、花肥,争取角多粒多,籽粒饱满。增施磷、硼肥,尤其是山区和河谷地区,应多施磷肥和硼肥。一般硼肥基施,每亩用量1公斤,喷施苗、苔期各1次,每次用量150克。3、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虫草害防冶:浙双6号叶片大,苗期要极早间苗,并做好蚜虫和菜青虫的防冶。花角期做好开沟排水和菌核病的防冶。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下游流域的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省推广种植。生产主注意防寒抗冻。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27

品种名称:中双6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

品种来源:9328/(中油119、220、9548、9558)

省级审定情况:2000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半冬性中早熟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全生育期210天,与中油821相当。苗期叶色深绿,侧裂叶2~3对,苔期、初花期、成熟期茎杆呈微紫色,成熟时角果向阳面带微紫色。株高170厘米,分枝部位25厘米。主花序长,单株角果数多达380个,每角粒数18粒,千粒重3.9克。含油量39.08%,芥酸含量0.40%,硫甙含量31.31μmol/g。抗病性与中油821相当,抗倒性中等。

产量表现:1999~2000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7.6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65%;2000~200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为139.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减产4.29%;2001~200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26.3公斤,比对照增产17.33%;三年区试平均亩产137.8公斤,比对照增产3.72%。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5.0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4.7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由于该品系花期早、播种期应比一般品种推迟进行。育苗移栽播种期长江上中游区9月10~20日进行,直播可在9月下旬~10月上旬进行,长江下游地区可结合本地情况因地制宜。2、移栽:苗床密度不宜过大,苗龄应控制在25~28天为宜,早移栽、早管理、促早发。3、种植密度:0.9~1.1万株/亩,直播和简易栽培应抓好间苗追肥除草等管理。4、施肥:重施底肥,底肥应占施肥量的70%,用复混肥作底肥较好。一定要增施硼肥,苔肥要早施,一般在12月底之前施用。5、防治病虫:加强苗期蚜虫和花期菌核病的防治。6、保优栽培,年年换种,实行规模连片种植。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28

品种名称:秦优7号

选育单位: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陕3A×K407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黄淮)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弱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品种。全生育期黄淮地245天,与秦油2号相当,长江下游226天,比中油821迟熟1~2天。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幼茎紫红,心叶黄绿紫缘,深裂叶,叶缘钝锯齿状,顶裂叶圆大,叶色深绿,花色黄,花瓣大而侧叠,匀生分枝,与主茎夹角较小,角果浅紫色、直生、中长较粗而粒多。株高164.2~182.7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9个,单株有效角果288~342个,每角粒数23~25粒,千粒重3.0克。含油量41.19%~43.22%,芥酸含量0.26%~0.36%,硫甙含量27.75~29.59μmol/g。抗病性优于中油821。

产量表现:1999~2001年度参加黄淮海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07.2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0.08%;2000~2001年度参加黄淮海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9.1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减产0.71%。2001~2003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39.1公斤,比对照增产10.79%;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36.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65%。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当旬平均气温下降到19~18℃或冬前>0℃有效积温达900℃时的始期为直播适期;长江下游育苗移栽,育苗期可比当地直播适期适当提前一周下种。2、播量:直播每亩0.3公斤,育苗移栽每亩苗床地播0.5公斤;苗床地与大田移栽地比例为1:5。3、密度:水肥地每亩留苗0.6~1.0万株,旱肥地和晚播田每亩留苗1.0~1.2万株。4、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施好硼肥。油菜属喜磷作物,缺硼又会导致花而不实症,所以一定要重视磷肥和硼肥的施用。亩产200~250公斤油菜籽,一般需亩施纯氮12~14公斤;磷肥用量可按氮量的一半施用;缺钾地区应视土壤含量适量补足;硼肥可亩施硼砂0.5~0.75公斤或将100克高效速溶硼肥在蕾苔期分两次喷施。5、长江下游,雨水较多,要作好排涝防渍。6、注意防治病虫害。7、秦优7号系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只能利用杂种一代,二代不能作种用。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及长江下游地区的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等省的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91号,该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2002)还适宜在陕西、河南(驻马店除外)省及江苏安徽的淮北地区两熟制油菜产区种植。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品种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