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 » 国审品种 > 油料 » 正文

2005年国审油菜品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1-09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1848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01

品种名称:秦优9号(区试代号:双优9802)

选育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3026A×2034C

已往审定情况:2003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黄淮区),2004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长江下游区)

特征特性:属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黄淮区平均242天,长江下游区平均232天,长江中游区平均216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裂叶2对,有缺刻,叶缘有锯齿,有腊粉,花瓣中大,侧叠,花色淡黄,株高179厘米左右,匀生分枝,分枝部位58厘米左右,单株有效分枝数10个左右,单株有效角果数292个左右,每果粒数22粒左右,千粒重3.72克左右,籽粒黑色。田间抗性调查结果:菌核病平均发病率7.41%、病指4.83,病毒病平均发病率1.11%、病指0.55。抗倒伏能力中等。品质检测结果:平均芥酸含量0.43%,平均硫甙含量19.49微摩尔/克(饼),平均含油量38.75%。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黄淮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0.97公斤,比对照秦油二号增产10.03%;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92.07公斤,比对照秦油二号增产10.8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6.52公斤,比对照秦油二号增产10.46%。2002-2003年度参加黄淮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3.6公斤,比对照秦油二号增产7.56%。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0.2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9.72%,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3.56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0.4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6.8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4.4%。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5.36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8.35%。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25.7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94%;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3.3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7.66%;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49.5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5.62%。2004-2005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4.93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2.09%,减产不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浙江、上海、陕西关中和陕南地区、湖南和江西两省北部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02

品种名称:中双10号(区试代号:9558)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9126A/中油119//中油220/3/9248/4/9246/5/9245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全生育期216天左右,比对照中油821晚1天。幼苗直立,叶色深绿,侧裂叶3对,锯齿状叶缘,有蜡粉。花瓣较大,黄色,侧叠。株高170厘米左右,匀生分枝,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左右,分枝部位25厘米左右。主花序长、结荚密,单株角果数361个左右,每角粒数16粒左右,千粒重3.81克左右,种皮黑色。田间抗性调查结果:菌核病平均发病率1.22%、病指0.73,病毒病较轻。抗倒性中等。品质检测结果:平均芥酸含量0.21%,平均硫甙含量20.46微摩尔/克(饼),平均含油量40.24%。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2.30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27%;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8.66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0.94%;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45.4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08%。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5.11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4.35%。

栽培技术要点:不宜早播种,防止早苔早花,注意防治菌核病,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两省的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03

品种名称:秦优8号

选育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陕西省三原县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6113A×5009C

已往审定情况:2001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黄淮区、长江下游区)。

特征特性:属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长江下游地区234天左右,黄淮地区243天左右,长江中游地区216天左右。子叶肾脏形,苗前期生长较慢,叶深裂,叶色深绿,叶片厚,蜡粉厚,叶片较圆,茎杆粗壮,绿色,花淡黄色。株高170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9.2个左右,单株有效角果数黄淮地区308个左右,长江下游地区433个左右,每角粒数23粒左右,千粒重3.14克左右。田间抗性调查结果:长江下游地区菌核发病率32.67%、病指16.3,病毒病发病率28.9%、病指18.8;黄淮地区菌核发病率22.19%、病指14.36,病毒病发病率14.36%、病指6.53;长江中游地区菌核发病率11.78%、病指4.26,病毒病发病率1.25%、病指0.81。2005年抗病性鉴定结果:低抗菌核病,高抗病毒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芥酸含量0.35%,硫苷含量22.99微摩尔/克,含油量40.4%。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9.43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3.02%,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1.83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4.9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5.36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4.01%。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区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3.33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减产1.35%。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0.1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67%;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5.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7.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74%。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3.5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9.31%。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2.7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63%;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2.6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9.8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2.7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6.11%。2004-2005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0.08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5.14%,减产不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陕西、甘肃陇南地区、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湖北、湖南北部、江西北部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04

品种名称:成油1号

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甘肃省成县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203A×1266C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属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42天左右,比对照秦油2号早熟2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顶叶圆,叶柄短,裂叶深,裂叶2~3对,叶缘呈锯齿状,密被腊粉,无刺毛。返青后心叶淡绿色。花瓣大小适中,金黄色,重叠。株高158.3厘米左右,分枝部位35厘米左右,分枝数10个左右,单株有效角果数348个左右,每角粒数23粒左右,千粒重3.11克左右,种皮黑褐色。分枝类型匀生型。田间抗性调查结果:菌核病平均发病率18.70%、病指为12.28,受冻率83.20%、冻害指数38.47。2005年抗病鉴定结果:低抗菌核病,低感病毒病。抗倒性中等。品质检测结果:平均芥酸含量0.31%,平均硫甙含量21.55微摩尔/克(饼),平均含油量38.94%。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5.33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1.21%;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99.89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4.08%;两年平均亩产187.61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2.71%。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2.04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减产1.79%,减产不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初花期和灌浆期注意用抗蚜威或扑虱蚜防治蚜虫,及时防治菌核病、病毒病,注意抗寒防冻。生产上应加强种子质量监督管理。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陕西关中、河南南部、安徽淮河以北的适宜区域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05

品种名称:华油杂13号(区试代号:H0202)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195A×7-6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甘蓝型温敏型波里马质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0天左右,与对照相当。幼苗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为园叶型,有腊粉,叶深绿色,顶叶中等,有裂叶2~3对,花黄花,花瓣相互重叠。茎绿色,株高186.3厘米左右,株型为扇形较紧凑,中上部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7.7个,主花序长85厘米左右。单株有效果397个左右,每果粒数19粒左右。种子黑褐色,近圆形,千粒重3.95克左右。田间抗性调查结果:菌核病平均发病率4.27%、病指2.51,病毒病平均发病率0.7%、病指0.26。2005年抗病鉴定结果:低抗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倒伏性中等。品质检测结果:平均芥酸含量0.56%,平均硫苷含量23.28微摩尔/克,平均含油量39.12%。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4.9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12.35%;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9.32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3.81%;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62.11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7.99%。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9.55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13.68%。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不宜早播,防止早苔早花,注意防治菌核病。应夏播制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四省(市)及陕西汉中地区的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06

品种名称:华油杂3531(区试代号:H3531)

亲本名称:245A×恢-3531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甘蓝型温敏型波里马质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3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为园叶型,有腊粉,叶深绿色,顶叶中等,有裂叶2~3对;株型为扇形紧凑,匀生分枝类型,株高189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8.2个,二次有效分枝10个左右,主花序长85厘米左右,茎绿色;花黄色,花瓣相互重叠;单株有效角果数420个左右,每角粒数18粒左右;种子黑褐色,近圆形,千粒重3.39克。田间抗性调查结果:菌核病平均发病率5.03%、病指为2.39,病毒病平均发病率0.86%、病指0.38。2005年抗病鉴定结果:低抗菌核病,低感病毒病。抗倒性中等。品质测试结果:平均芥酸含量2.19%,平均硫苷含量27.92微摩尔/克(饼),平均含油量38.02%。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7.71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7.46%;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2.85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减产0.4%;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55.28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3.44%。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38.99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5.66%。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菌核病,注意施用硼肥。应夏播制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的云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汉中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07

品种名称:中油杂11(区试代号:希望98)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6098A×R6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属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长江上游及中游222天左右,长江下游231天左右。子叶长、宽度中等;苗期半直立,叶色深暗绿,顶裂叶片中等大,裂叶4对以上,叶片边缘波状;花瓣黄色,花瓣长度中等,宽度较宽,呈侧叠状。株高175厘米左右,分枝部位45厘米左右,分枝11个左右。单株有效角果数340个左右,每角粒数20粒左右,千粒重3.6克左右。田间抗性调查结果:长江上游菌核病发病率2.27%、病指0.99,病毒病发病率0.7%、病指0.24;长江中游菌核病发病率6.57%、病指2.83,病毒病发病率0.83%、病指0.35;长江下游菌核病发病率26.04%、病指16.01,病毒病发病率20.43%、病指9.46。2005年抗病鉴定结果:中感菌核病,中抗病毒病。抗倒性中等。品质检测结果:长江上游平均芥酸含量0.27%,平均硫甙含量18.38微摩尔/克(饼),平均含油量44.95%;长江中游平均芥酸含量0.27%,平均硫甙含量18.68微摩尔/克(饼),平均含油量44.88%。长江下游平均芥酸含量0.27%,平均硫甙含量19.33微摩尔/克(饼),平均含油量44.20%。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7.84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20.35%;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2.93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3.22%;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60.39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11.53%。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7.596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5.71%;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2.03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0.4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79.82公斤。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9.36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11.97%;2004-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179.99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18.11%;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84.68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14.88%。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长江上游区平均亩产141.8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7.79%;长江中游区平均亩产168.08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6.23%;长江下游区平均亩产203.28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10.89%。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菌核病,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贵州、云南、重庆、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上海、安徽和江苏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陕西汉中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08

品种名称:华皖油4号(区试代号:H4270)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245A×恢-4270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甘蓝型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3天左右,比对照晚熟1天。幼苗半直立,苗期叶为圆叶型,子叶肾脏形,叶黄绿色,有腊粉,顶叶较大,有裂叶2~3对,花黄色,花瓣相互重叠;株高197.55厘米,株型紧凑,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8个左右,主花序长75厘米左右,茎淡绿色;单株有效角果数453个左右,每角粒数16粒左右;千粒重3.26克左右,种子黑褐色,近圆形。田间抗性调查结果:菌核病平均发病率2.81%、病指1.58,病毒病平均发病率0.6%、病指0.28。2005年抗病鉴定结果:低感菌核病,中抗病毒病。抗倒性中等。品质检测结果:平均芥酸含量0.45%,平均硫苷含量23.89微摩尔/克(饼),平均含油量36.95%。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0.29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7.76%;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45.6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减产1.7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47.95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3.0%。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33.21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1.26%。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菌核病,注意施用硼肥。应夏播制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09

品种名称:南油10号(区试代号:01杂796)

选育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南A7×274R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0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叶片暗绿色,3~4对裂叶、有缺刻,叶缘锯齿,有蜡粉、有刺毛。花瓣大、黄色、侧叠。株高199.0厘米,分枝高度70.2厘米左右,匀生分枝,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左右,单株有效角果数452个左右,每角粒数20粒左右,千粒重2.99克左右,种皮褐色。田间抗性调查结果:菌核病平均发病率4.62%、病指2.48,病毒病平均发病率0.66%、病指0.27。2005年抗病鉴定结果:中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伏性中等。品质检测结果:平均芥酸含量平均0.24%,平均硫甙含量平均17.82微摩尔/克(饼),平均含油量38.58%。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7.07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12.63%;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4.01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3.95%;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55.54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8.16%。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0.99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14.78%。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防治菌核病,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四川、重庆、贵州和陕西汉中地区的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10

品种名称:蓉油13号(区试代号:杂0203)

选育单位:成都市第二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蓉A0464×蓉C2514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19天,比对照油研7号早熟3天。幼苗半直立,叶片绿色,叶柄较长,裂叶2~3对,顶裂较大,叶缘锯齿状,有蜡粉,无刺毛。花瓣较大,黄色,平展,侧叠。匀生分枝,株形扇形。株高192.5厘米,分枝高度65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数9个左右,单株角果数427个左右,每角粒数18粒左右,千粒重3.17克左右,角果枇杷黄,近直生,较大,果皮较薄,籽粒节较明显,种子圆形,种皮黑色光滑。田间抗性调查结果为:菌核病平均发病率5.65%、病指3.22,病毒病平均发病率0.76%、病指0.37。2005年抗病鉴定结果:低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强。品质检测结果:平均芥酸含量0.17%,平均硫苷含量20.97微摩尔/克(饼),平均含油率39.68%。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7.81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5.99%;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7.82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6.52%;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52.82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6.27%。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7.30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11.97%。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防治菌核病,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四川、重庆、贵州和陕西汉中地区的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11

品种名称:华油杂14号(区试代号:H0203)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195A×恢-353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半冬性甘蓝型温敏型波里马质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19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为园叶型,有腊粉,叶深绿色,顶叶中等,有裂叶2~3对;黄花,花瓣相互重叠;株高174.15厘米,株型为扇形紧凑,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8个左右,主花序长85厘米左右;茎绿色;单株有效角果数343个左右,每角粒数20粒左右。种子黑褐色,近圆形,千粒重3.61克左右。田间抗性调查结果:菌核病平均发病率4.82%、病指2.07,病毒病平均发病率1.14%、病指0.79。2005年抗病鉴定结果:低抗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伏性较强。品质检测结果:平均芥酸含量0.41%,硫苷含量22.54微摩尔/克(饼),含油量40.59%。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4.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3.48%;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4.20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77%;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79.15公斤。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2.53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9.04%。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防治菌核病,注意施用硼肥。应夏播制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南、湖北、江西的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12

品种名称:沪油杂1号

选育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品种来源:沪118A×沪油15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属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长江中游221天左右,比对照中油杂2号晚熟2天;长江下游233.8天左右,比皖油14早熟1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淡绿色,裂叶2对,有缺刻,叶缘有锯齿,有腊粉,有刺毛。花瓣较大,呈椭圆形,花色为淡黄色,开花状态侧叠。株高长江中游166.35厘米,长江下游158.79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个左右,单株有效角果数长江中游326个左右,长江下游428个左右,每角粒数21粒左右,千粒重3.80克左右,种子为黑褐色,分枝类型为中(匀)生分枝。田间抗性调查结果:长江中游菌核病平均发病率3.52%、病指1.19,病毒病平均发病率0.44%、病指0.14;长江下游菌核病平均发病率24.32%、病指10.61,病毒病平均发病率14.93%、病指6.02。2005年抗病鉴定结果:高抗菌核病,高抗病毒病。抗倒性中等。品质检测结果:长江中游芥酸平均含量0.33%,硫苷平均含量26.19微摩尔/克(饼),平均含油量40.65%;长江下游芥酸平均含量0.33%,硫苷平均含量23.96微摩尔/克(饼),平均含油量41.58%。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长江中游区平均亩产181.3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5.35%,长江下游区平均亩产182.98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8.19%;2004-2005年度续试,长江中游区平均亩产158.26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1.91%,长江下游区平均亩产168.53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10.59%。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长江中游区平均亩产170.58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7.81%,长江下游区平均亩产191.38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4.39%。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上海、浙江五省(市)及安徽和江苏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的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13

品种名称:华油杂12号(区试代号:H0201)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195A×7-5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甘蓝型温敏型波里马质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18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为圆叶型,有腊粉,叶深绿色,顶叶中等,有裂叶2~3对;株高173厘米左右,株型为扇形紧凑,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9个左右,主花序长85厘米左右;茎绿色;花黄色,花瓣相互重迭。单株有效角果数356个左右,主花序角果长8.5厘米左右,每角粒数21粒左右,种子黑褐色,近圆形,千粒重3.28克左右。抗性调查结果:菌核病平均发病率10.81%、病指5.75,病毒病平均发病率1.93%、病指1.28。2005年抗病鉴定结果:中抗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中等。品质检测结果:平均芥酸含量0.45%,平均硫苷含量20.53微摩尔/克(饼),平均含油量41.68%。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2.5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3.41%;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1.2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0.08%;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71.89公斤。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5.79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1.09%。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不宜早播,防止早苔早花,注意防治菌核病,注意施用硼肥。应夏播制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的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14

品种名称:中双9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油821/双低油菜品系84004//中双4号变异株系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全生育期220天左右,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1天。幼苗半葡匐,叶色深绿,长柄叶,叶片厚,大顶叶。越冬习性为半直立,叶片裂片为缺刻型,叶缘波状;花瓣颜色淡黄色。株高155厘米左右,分枝部位30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数9个左右,主花序长度65厘米左右,单株有效角果数331个左右,角果着生角度为斜生型,每角粒数20粒左右,千粒重约3.63克左右,种皮颜色深褐色。田间抗性调查结果:菌核病平均发病率6.83%、病指3.14,病毒病平均发病率0.4%、病指0.13。2005年抗病鉴定结果:低抗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强。品质检测结果:平均芥酸含量0.22%,平均硫甙含量17.05微摩尔/克(饼),平均含油量42.58%。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2.7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7.29%;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45.27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9.96%。2004-2005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6.72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0.96%。

栽培技术要点:于初花期后一周喷施菌核净,用100克兑水50公斤喷施。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南、湖北、江西的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15

品种名称:天禾油6号(区试代号:H243)

选育单位:安徽省种子总公司,安徽省和县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18A×15-4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甘蓝型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35天左右,与对照皖油14相当。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叶片缺刻较深,花瓣覆瓦状,且较大。株高155.7厘米左右,分枝部位40厘米左右,一般一次有效分枝8个以上,单株有效角果数435个左右,每角粒数20个左右,千粒重3.85克左右,种皮黑褐色。田间抗性调查结果:菌核病平均发病率23.18%、病指13.10,病毒病平均发病率15.82%、病指7.42。2005年病抗病鉴定结果:低抗菌核病,高抗病毒病。抗倒性中等。品质检测结果:平均芥酸含量0.31%,平均硫甙含量35.33微摩尔/克(饼),平均含油量41.78%。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0.49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6.72%;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9.17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4.45%;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69.83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5.64%。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5.02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0.92%。

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对硼敏感,注意增施硼肥,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浙江省、上海市和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地区的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16

品种名称:皖油22号(区试代号:皖核杂5号)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9012A×9603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甘蓝型隐性核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32天左右,比皖油14早2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深,长柄叶2~3对缺刻,叶缘波状。花瓣较大,覆瓦状,鲜黄色。株高158厘米左右,有效分枝部位40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9个左右,单株有效角果数512个左右,每角粒数20个左右,千粒重3.19克左右,种皮褐黑色。田间抗性调查结果:菌核病平均发病率24.72%、病指13.02,病毒病平均发病率17.73%、病指8.60。2005年抗病鉴定结果:中抗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中等。品质检测结果:平均芥酸含量0.29%,平均硫甙含量21.92微摩尔/克(饼),平均含油量41.64%。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8.69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5.66%;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4.18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1.17%;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66.44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3.53%。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5.34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1.10%。

栽培技术要点:春前苗期生长缓慢,宜早播;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浙江省、上海市和安徽、江苏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的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17

品种名称:丰油10号(区试代号:杂98033)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22A×P287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40天左右,比对照秦油2号早熟1~2天。幼苗直立,色绿,子叶肾脏形;苗期发苗快,缩茎段粗壮,长势强,长相稳健;茎、叶深绿色;叶厚有蜡粉,叶片有缺刻,琴状裂叶,底部叶片4~5对裂叶,顶裂大而椭圆,叶缘锯齿状,叶柄扁圆;花瓣黄色;匀生分枝,茎杆粗壮;株高157.8厘米左右,分枝数10个左右,单株有效角果数325个左右,每角粒数22个左右,千粒重3.24克左右,籽粒黑褐色。田间抗性调查结果:菌核病平均发病率18.77%、病指11.55,受冻率87.58%、冻害指数44.02,抗倒伏性中等。品质检测结果:平均芥酸含量3.22%、硫甙含量24.79微摩尔/克(饼),平均含油量39.78%。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5.67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1.4%;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5.59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减产3.37%;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80.63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减产1.11%。2004-2005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9.3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2.35%。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菌核病、病毒病及防冻抗寒,注意施用硼肥。生产上应加强种子质量监督管理。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省南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地区的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18

品种名称:华油杂10号(区试代号:H9905)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8110A×8759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甘蓝型温敏型波里马质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15天左右。子叶肾脏形,苗期叶为园叶型,叶深绿色,顶叶中等,有裂叶2~3对;黄花,花瓣相互重叠;株高170~185厘米左右,株型为扇形紧凑;一次有效分枝9个左右,二次有效分枝10个左右,主花序长85厘米左右;茎绿色;单株有效角果338-437.9个左右,主花序角果长8.5厘米左右,每果粒数21粒左右。籽粒黑褐色,近圆形,千粒重3.14克左右。菌核病发病率7.11%、病指2.73,病毒病发病率3.99%、病指1.84,长江上游地区中抗菌核病,中游地区低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强。品质检测结果:长江下游平均芥酸含量0.23%,平均硫苷含量23.37微摩尔/克,平均含油量39.7%;长江中游平均芥酸含量0.70%,平均硫苷含量19.46微摩尔/克,平均含油量41.1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7.1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8.07%;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1.3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8.52%;两年平均亩产159.2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8.29%。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8.2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1.39%;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99.0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3.62%;两年平均亩产177.66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2.67%。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中游区生产试验,长江上游区平均亩产145.5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7.22%,长江中游区平均亩产176.3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9.57%。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及长江中游的贵州、四川、重庆、云南、湖南、湖北、江西七省(市)及陕西省汉中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19

品种名称:蓉油12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二农科所

品种来源:蓉A0464×蓉C2156

特征特性:属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13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叶片大裂叶2对,叶缘锯齿,叶柄较长,无刺毛,心叶绿色;花瓣较大,黄色、平展、侧叠;角果枇杷黄,近直生,中等大长,籽粒黑褐色、圆形。株高184.9厘米左右,株型扇形;匀生分枝,一次有效分枝数8.5个左右,单株角果数443个左右,每角粒数18粒左右,千粒重3.20克左右。菌核病平均发病率6.82%,病指2.98,病毒病平均发病率5.13%,病指4.47,中抗菌核病,低感病毒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1%,平均硫苷含量24.23微摩尔/克,平均含油量40.3%。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6.1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4.31%;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35.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5.24%;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35.9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9.0%。2003-2004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17.9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减产4.97%。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地区的贵州、云南(玉溪地区除外)、四川、重庆及陕西汉中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品种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