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种 » 国审品种 > 小麦 » 正文

2005年国审小麦品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1-09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3711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1

品种名称:川农19(区试代号:R88)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黔1104A/R935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平均188.2天。幼苗匍匐-半匍匐,分蘖力强,苗叶常反卷、中裂,叶色深绿,腊粉重。株高80厘米左右,植株整齐,成株叶较直,株型略开张。穗圆锥形,短芒或曲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角质,较饱满。平均亩穗数23.0万穗,穗粒数39.2粒,千粒重42.8克。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免疫,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和赤霉病。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4克/升、78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1%、13.4%,湿面筋含量28.2%、28.8%,沉降值26.3毫升、25.8毫升,吸水率53.4%、54.1%,面团形成时间2.9分钟、2.2分钟,稳定时间3.4分钟、3.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20E.U.、227E.U.,拉伸面积75.7平方厘米、61.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7.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1%(极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73.9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7.2%(极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0.7公斤,比对照增产0.5%。

栽培技术要点:立冬前后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1万~14万苗,在较高肥水条件下栽培。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南部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2

品种名称:扬麦17(区试代号:扬01-116)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92F101/川育21526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平均210.2天。幼苗直立,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穗层欠整齐,熟相好。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中等。平均亩穗数31.1万穗,穗粒数36.4粒,千粒重36.5克。抗寒性与对照相当,抗倒伏能力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赤霉病,慢秆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叶锈病。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7克/升、80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53%、14.58%,湿面筋含量32.1%、32.0%,沉降值39.0毫升、38.8毫升,吸水率57.0%、56.8%,面团形成时间3.5分钟、5分钟,稳定时间3.5分钟、4.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75E.U.、450E.U.,拉伸面积73平方厘米、113.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6.2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3%(极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04.2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1.0%(不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9.6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1.5%。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下旬至11月初,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赤霉病、纹枯病及穗期蚜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和江苏两省的淮南地区、湖北省的鄂北麦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3

品种名称:郑麦366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品种来源:豫麦47/PH82-2-2

特征特性:半冬性,早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早1~2天。幼苗半匍匐,叶色黄绿。株高70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穗层整齐,穗黄绿色,旗叶上冲。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较饱满,黑胚率中等。平均亩穗数39.6万穗,穗粒数37粒,千粒重37.4克。越冬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偏弱,抗倒伏能力强,不耐干热风,后期熟相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和秆锈病,中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高感叶锈病和纹枯病。田间自然鉴定,高感叶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5克/升、79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5.09%、15.29%,湿面筋含量32%、33.2%,沉降值42.4毫升、47.4毫升,吸水率63.1%、63.1%,面团形成时间6.4分钟、9.2分钟,稳定时间7.1分钟、13.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62E.U.、470E.U.,拉伸面积110平方厘米、104平方厘米。属强筋品种。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4.9公斤,比高产对照豫麦49号增产0.7%(不显著),比优质对照藁8901增产7.2%(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82.9公斤,比高产对照豫麦49号减产0.3%(不显著);比优质对照藁麦8901增产6.5%(极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0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0.3%。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10~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注意防治叶枯病、纹枯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山东省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4

品种名称:连麦2号(区试代号:连9791)

选育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鉴94(73)/鲁麦21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豫麦49号相当。幼苗半匍匐,叶片细长,叶色绿,分蘖力较强,春生分蘖多,大小蘖明显,成穗率较高。株高82厘米左右,株型略松散,穗层较整齐,旗叶窄短、上冲,茎叶蜡质较重,长相清秀。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中等,黑胚率中等。平均亩穗数40万穗,穗粒数33.7粒,千粒重39.1克。苗期长势一般,越冬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稍差,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较强,不抗干热风,有早衰现象,后期熟相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中感条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和叶锈病。田间自然鉴定,高感叶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14克/升、818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17%、14.12%,湿面筋含量29%、30.2%,沉降值33.5毫升、36.9毫升,吸水率62.3%、61.4%,面团形成时间5.5分钟、7.2分钟,稳定时间8.2分钟、13.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35E.U.、378E.U.,拉伸面积57平方厘米、69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8.0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1.3%(不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06.5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4.4%(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9.1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4.5%。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注意防治叶锈病、叶枯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山东省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5

品种名称:西农979

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品种来源:西农2611/(918/95选1)F1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早熟,成熟期比豫麦49号早2~3天。幼苗匍匐,叶片较窄,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株高75厘米左右,茎秆弹性好,株型略松散,穗层整齐,旗叶窄长、上冲。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较饱满,色泽光亮,黑胚率低。平均亩穗数42.7万穗,穗粒数32粒,千粒重40.3克。苗期长势一般,越冬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稍弱;抗倒伏能力强;不耐后期高温,有早衰现象,熟相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至高抗条锈病,慢秆锈病,中感赤霉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和白粉病。田间自然鉴定,高感叶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4克/升、78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96%、15.39%,湿面筋含量29.4%、32.3%,沉降值41.7毫升、49.7毫升,吸水率64.8%、62.4%,面团形成时间4.5分钟、6.1分钟,稳定时间8.7分钟、17.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40E.U.、564/E.U.,拉伸面积94平方厘米、121平方厘米。属强筋品种。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6.8公斤,比高产对照豫麦49号减产1.5%(不显著),比优质对照藁麦8901增产5.6%;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82.2公斤,比高产对照豫麦49号减产0.6%(不显著),比优质对照藁麦8901增产6.4%(极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7.6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减产0.2%。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叶枯病和叶锈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山东省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6

品种名称:周麦18

选育单位: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内乡185/周麦9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豫麦49号晚1天。幼苗半直立,健壮,叶细长,黄绿色,分蘖力中等,分蘖成穗率高。株高80厘米左右,茎秆弹性好,株型略松散,穗层整齐,旗叶短宽、上冲,长相清秀;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均匀饱满、商品性好。平均亩穗数37.1万穗,穗粒数34.4粒,千粒重45.2克。抗寒性中等,抗倒伏能力较强,耐旱、耐渍,抗干热风,耐后期高温,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中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叶锈病、纹枯病和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感叶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0克/升、795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68%、14.68%,湿面筋含量33.4%、31.8%,沉降值30.0毫升、29.9毫升,吸水率60.2%、58.6%,面团形成时间3.0分钟、3.2分钟,稳定时间2.4分钟、3.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20.4E.U.、192E.U.,拉伸面积28平方厘米、4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4.5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6.1%(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5.2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10.3%(极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5.6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10.2%。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10~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注意防治纹枯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山东省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7

品种名称:泛麦5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地神种业农科所

品种来源:冀5418/京泛309//周麦13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豫麦49号相当。幼苗匍匐,叶小窄细,浓绿色,分蘖力强。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松紧适中,穗层整齐,旗叶窄上冲,穗下节长,茎叶蜡质重,前期长相清秀。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一般,黑胚率低。平均亩穗数43.4万穗,穗粒数33粒,千粒重38.2克。苗势一般,抗寒性较好,抗倒春寒能力偏弱,抗倒伏能力较强,后期不抗干热风,有早衰现象。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秆锈病,中感条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和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高感叶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5克/升、79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92%、14.35%,湿面筋含量25.6%、27%,沉降值25.6毫升、28.6毫升,吸水率54.4%、52.9%,面团形成时间4.2分钟、4.8分钟,稳定时间5.6分钟、7.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07E.U.、314E.U.,拉伸面积48平方厘米、5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9.8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6.4%(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19.6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0%(极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0.5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10~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8

品种名称:百农AK58(区试代号:矮抗58)

选育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品种来源:周麦11//温麦6号/郑州8960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晚1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淡绿,叶短上冲,分蘖力强。株高7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层整齐,旗叶宽大、上冲。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短卵形,角质,黑胚率中等。平均亩穗数40.5万穗,穗粒数32.4粒,千粒重43.9克;苗期长势壮,抗寒性好,抗倒伏能力强,后期叶功能好,成熟期耐湿害和高温危害,抗干热风,成熟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白粉病和秆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和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抗叶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11克/升、80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48%、14.06%,湿面筋含量30.7%、30.4%,沉降值29.9毫升、33.7毫升,吸水率60.8%、60.5%,面团形成时间3.3分钟、3.7分钟,稳定时间4.0分钟、4.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12E.U.、176E.U.,拉伸面积40平方厘米、3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4.0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4%(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2.7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7.7%(极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7.6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10.1%。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注意防治叶锈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9

品种名称:皖麦50号(区试代号:宿9908)

选育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豫麦29/皖麦19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种豫麦49号晚1~2天。幼苗半匍匐,叶宽长,青绿色,分蘖力强。株高83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叶片上冲,穗层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黑胚率中等。平均亩穗数37万穗,穗粒数34粒,千粒重43克。苗期长势壮,抗寒性中等,抗倒春寒能力偏弱;茎秆较硬,抗倒伏能力较强;后期耐湿性好,耐高温,成熟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条锈病和秆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田间自然鉴定,高抗叶枯病。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2克/升、80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04%、14.29%,湿面筋含量30.9%、31.9%,沉降值25.6毫升、26.0毫升,吸水率54.3%、55.0%,面团形成时间2.2分钟、2.1分钟,稳定时间2.0分钟、1.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04E.U.、119E.U.,拉伸面积34平方厘米、3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4.1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3.6%(不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69.3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4.5%(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9.9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8.4%。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10

品种名称:皖麦53号(区试代号:宿042)

选育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豫麦29/皖麦19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豫麦18-64晚2~3天。幼苗半匍匐,叶短宽、上冲,叶色浓绿,分蘖力较强。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穗层厚,旗叶短宽、上冲,长相清秀。穗纺锤型、中等大小,小穗排列较密,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一般,黑胚率中等。平均亩穗数38.5万穗,穗粒数35.0粒,千粒重40.6克。苗期长势旺,越冬抗寒性较好,抗倒春寒能力偏弱,受倒春寒冻害后顶部和下部不孕小穗多,抗倒伏能力较强,耐后期高温,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慢条锈病和秆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感叶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0克/升、800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04%、14.15%,湿面筋含量32.3%、32.5%,沉降值24.3毫升、25.2毫升,吸水率54.2%、52.2%,面面团形成时间2.0分钟、2.0分钟,稳定时间1.8分钟、1.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33E.U.、178E.U.,拉伸面积37平方厘米、43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7.9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5.6%(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16.0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14.8%(极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1.5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11.0%。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10~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18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中高产水肥地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11

品种名称:阜麦936(区试代号:阜阳936)

选育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皖麦20/冀5418)F1/内乡184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64晚1天。幼苗半匍匐,叶上冲、黄绿色,分蘖力中等。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略松散,穗层厚,旗叶上冲。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偏粉质,黑胚率低。平均亩穗数40万穗,穗粒数33粒,千粒重39克。苗期长势偏弱,抗寒性一般,抗倒伏能力偏弱,耐湿性中等,熟相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至高抗条锈病,慢秆锈病,中感叶锈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和纹枯病。田间自然鉴定,高抗叶枯病。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8克/升、78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81%、13.42%,湿面筋含量28.1%、26.2%,沉降值25.8毫升、26.2毫升,吸水率53.4%、52.6%,面团形成时间3.1分钟、2.8分钟,稳定时间3.4分钟、3.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04E.U.、252E.U.,拉伸面积47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3.1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3.7%(不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1.0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6.6%(极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5.4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6.8%。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15~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18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高产田注意防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中高产水肥地中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12

品种名称:濮麦9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濮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徐州174/内乡183)F1/豫麦24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64晚1天。幼苗直立,叶长、青绿色,分蘖力中等。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短宽、上冲。穗层厚,穗大小较均匀,小穗排列密,结实性好。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粒小粒匀,饱满度好,黑胚率低。平均亩穗数40.5万穗,穗粒数38.9粒,千粒重35.8克。越冬抗寒性一般,抗倒伏能力中等,后期发育较慢,抗干热风,熟相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至高抗秆锈病,慢条锈病和叶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和纹枯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感至高感叶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4克/升、79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72%、13.93%,湿面筋含量29.1%、29.9%,沉降值19.8毫升、17.8毫升,吸水率57%、55.8%,面团形成时间1.4分钟、1.6分钟,稳定时间1.3分钟、1.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34E.U.、95E.U.,拉伸面积25平方厘米、23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4.0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12.8%(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07.4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12.9%(极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8.0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9.8%。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15~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18万苗,注意防治叶枯病、纹枯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中高产水肥地中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13

品种名称:新麦208(区试代号:郑育麦029)

选育单位:郑州市友邦农作物新品种研究所,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冀5418/豫麦18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64晚1天。幼苗半匍匐,叶宽长、上冲、青绿色,分蘖力中等。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略松散,穗层较整齐,旗叶短宽、上冲,长相清秀。穗层厚,穗大,小穗排列稀。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均匀饱满,黑胚率低。平均亩穗数44万穗,穗粒数28.8粒,千粒重43.5克。苗期长势壮,抗寒性较好,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较强,耐旱、抗干热风,成熟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条锈病和秆锈病,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和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抗叶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8克/升、80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79%、14.55%,湿面筋含量31.7%、30.5%,沉降值15.7毫升、17.4毫升,吸水率59.1%、58.2%,面团形成时间1.7分钟、1.8分钟,稳定时间0.9分钟、0.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24E.U.、101E.U.,拉伸面积16平方厘米、1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6.3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7.3%(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00.7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11.9%(极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9.0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10.5%。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10~30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20万苗,注意防治叶锈病、赤霉病和蚜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中高产水肥地中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14

品种名称:秦农142

选育单位:陕西省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郑州8329/植87135-2-1-2-9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64晚1天。幼苗半直立,叶长、下披、青绿色,分蘖力中等。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穗层不整齐,旗叶细长、上冲。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黑胚率低。平均亩穗数40.8万穗,穗粒数34.1粒,千粒重37.2克。苗期长势旺,抗寒性较差,抗倒伏能力一般,耐旱,抗干热风,后期叶功能好,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至高抗条锈病和秆锈病,高感赤霉病、纹枯病、叶锈病和白粉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抗叶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3克/升、798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5%、14.65%,湿面筋含量29.8%、33.3%,沉降值35.3毫升、36毫升,吸水率59.8%、59.8%,面团形成时间4.0分钟、3.8分钟,稳定时间4.6分钟、4.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07E.U.、315E.U.,拉伸面积62平方厘米、7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2.6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4.6%(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82.1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7.3%(极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9.7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5.9%。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15~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18万苗,注意防治纹枯病、赤霉病、叶锈病和白粉病,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中高产水肥地中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15

品种名称:豫农949

选育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郑太育92215/90m434)F1/90(232)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64晚2天。幼苗近直立,叶宽、上冲、浓绿色,分蘖力中等。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宽大、上冲,穗层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黑胚率中等。平均亩穗数43.8万穗,穗粒数30.2粒,千粒重43.6克。苗期长势壮,越冬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稍偏弱;抗倒伏能力强。接种抗病性鉴定:慢条锈病,中感纹枯病和白粉病,中感至高感叶锈病和秆锈病,高感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抗叶枯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1克/升、790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29%、14.39%,湿面筋含量31.6%、32.8%,沉降值30.1毫升、33.9毫升,吸水率55.4%、54%,面团形成时间2.6分钟、2.6分钟,稳定时间2.4分钟、2.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58E.U.、190E.U.,拉伸面积43平方厘米、5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9.2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9.9%(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14.5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14.5%(极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1.4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13.4%。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10~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18万苗,注意防治叶锈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中高产水肥地中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16

品种名称:徐麦29(区试代号:徐州954)

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郑州8329/周麦9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64晚1~2天。幼苗近直立,叶短宽、上冲、青绿色,分蘖力中等。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层整齐,旗叶上冲。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黑胚率中等。平均亩穗数37万穗,穗粒数33粒,千粒重42克。苗期生长健壮,抗寒性好,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耐湿性一般,后期熟相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条锈病,中感秆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纹枯病。田间自然鉴定,高抗叶枯病。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6克/升、810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13%、14.44%,湿面筋含量32.0%、32.3%,沉降值34.9毫升、34.1毫升,吸水率60.1%、60.6%,面团形成时间3.4分钟、3.1分钟,稳定时间2.8分钟、2.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42E.U.、190E.U.,拉伸面积38平方厘米、4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1.0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3.27%(不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24.4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5.28%(极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7.48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9.64%。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10~25日,播期不能过晚,每亩适宜基本苗18万~20万苗,注意防治叶锈病、纹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山东省菏泽中高产水肥地中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17

品种名称衡7228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冀5418/衡5041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比对照石4185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株高75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上冲,穗层整齐,长相清秀。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平均亩穗数38万穗,穗粒数37粒,千粒重40克。抗倒伏能力强,抗寒性一般,抗寒性鉴定:2002-2003年度越冬茎99.6%,2003-2004年度越冬茎55%。接种抗病性鉴定:秆锈病免疫,中抗至中感条锈病,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2003年、2004年度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9克/升、80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46%、14.87%,湿面筋含量29.4%、32.3%,沉降值20.2毫升、21.6毫升,吸水率59.2%、58.7%,面团形成时间2.2分钟、2.4分钟,稳定时间1.2分钟、1.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5E.U.、123E.U.,拉伸面积14平方厘米、23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1.1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3.3%(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08.5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6.7%(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1.4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0.8%。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5~15日,播种时间应适当后移,预防冬季冻害。中高水肥条件适期播种亩播量可控制在10~12公斤,低水肥条件或播期推迟可适当增加播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河北省中南部、山东省中南部、山西省南部、河南省安阳和濮阳市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18

品种名称:河东TX-006

选育单位:山西运城河东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鲁麦14//89D002/运7816-28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全生育期243天,比对照晋麦47号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春季起身拔节快,两极分化快。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叶片上冲,茎秆较细、蜡质,穗层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4.3%。平均亩穗数35.6万穗,穗粒数31.1粒,千粒重39.0克。抗倒伏能力较强,抗倒春寒、抗青干能力一般,落黄一般。抗旱性鉴定,抗旱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秆锈病,中抗至中感条锈病,中感黄矮病,高感叶锈病。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5克/升、805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59%、11.76%,湿面筋含量26.7%、24.3%,沉降值26.8毫升、24.1毫升,吸水率58.4%、58.9%,面团形成时间3.7分钟、3.6分钟,稳定时间3.4分钟、3.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91E.U.、194E.U.,拉伸面积47平方厘米、3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27.6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4.1%(不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74.7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11.8%(极显著)。2003-2004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30.9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7.3%。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亩播量7~10公斤。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和蚜虫。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旱肥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19

品种名称:运旱22-33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品种来源:89D46/90-13-20

特征特性:弱冬性,中早熟,全生育期239天,比对照晋麦47号早熟3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起身较早,两极分化快,苗脚利落。苗期叶片宽大,成株后旗叶上举、细小。株高84厘米左右,株型紧凑,茎秆较细、弹性稍差,抗倒伏能力一般。穗层整齐,小穗排列紧密。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黑胚率1.1%。平均亩穗数40.7万穗,穗粒数26.9粒,千粒重39.8克。冬春抗寒性较好,抗青干能力强,成熟落黄好。抗旱性鉴定,抗旱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至中感条锈病,中感白粉病、黄矮病和秆锈病,高感叶锈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2克/升、804克/升,蛋白质含量12.9%、13.99%,湿面筋含量26.7%、30.1%,沉降值32.毫升、39.8毫升,吸水率58.8%、58.8%,面团形成时间3.7分钟、4.4分钟,稳定时间4.4分钟、5.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83E.U.、266E.U.,拉伸面积56平方厘米、5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58.5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7.0%(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38.3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7.4%(不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47.1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12.5%。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上中旬,亩播量7公斤~10公斤。生育中后期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和蚜虫,在丰水年份防止倒伏。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省、陕西省、河北省旱地和河南省旱薄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20

品种名称:辽春17号(区试代号:辽97鉴30)

选育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铁春1号//82-7231/中8354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全生育期83天左右。幼苗直立,叶色浓绿,成株叶片数8片。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紧凑,剑叶稍宽,稍披散。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硬质,千粒重37克左右。抗倒伏能力强,抗旱性鉴定,抗旱性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秆锈病,慢叶锈病,高感白粉病。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10克/升、818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5.57%、15.67%,湿面筋含量33.4%、36.5%,沉降值46.3毫升、48.2毫升,吸水率55.1%、56.4%,面团稳定时间7.9分钟、9.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630E.U.、650E.U.,拉伸面积152平方厘米、150平方厘米。属强筋品种。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东北春麦早熟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77.7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8.9%(不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294.0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13.7%(显著)。2004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6.0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16.7%。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0万~45万苗。播种前用粉锈宁拌种,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和黑穗病。及时防除杂草、防治蚜虫和粘虫。腊熟末期要及时收获,防止麦穗遇雨发芽、霉变。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辽宁省、吉林省南部和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和通辽市、河北省张家口市旱肥地种植,也适宜在天津市作春麦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21

品种名称:哲麦10号

选育单位:内蒙古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哲7401/哲7513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87天左右。幼苗叶色浓绿,苗壮,分蘖力强。株高80厘米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硬质,千粒重34克左右。抗旱性鉴定,抗旱性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秆锈病免疫,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6克/升、79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6.30%、15.82%,湿面筋含量33.6%、35.3%,沉降值61.5毫升、65.5毫升,吸水率58.1%、59.2%,面团稳定时间13.2分钟、23.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025E.U.、775E.U.,拉伸面积232平方厘米、230平方厘米。属强筋品种。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东北春麦早熟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80.6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9.8%(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266.2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2.9%(不显著)。2004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0.3公斤,比对照增产1.8%。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2万~45万苗,播种时亩施氮磷钾复合肥20公斤。生育时期根据土壤墒情灌水,及时防除杂草、防治蚜虫和粘虫,成熟时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和通辽市、河北省张家口市旱肥地种植,也适宜在天津市作春麦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22

品种名称北麦一号(区试代号:钢99-1029)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

品种来源克丰6号/钢85-555-9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中熟,全生育期87天左右。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株高100厘米左右,长芒,红粒,籽粒角质,千粒重36克左右。抗旱性较强,耐湿性好。接种抗病性鉴定:秆锈病免疫,中感根腐病,高感叶锈病和赤霉病。2002年、2003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25克/升、81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5.45%、15.93%,湿面筋含量31.5%、36.4%,沉降值61.7毫升、68.4毫升,吸水率61.7%、62.8%,面团形成时间5.0分钟、6.3分钟,稳定时间8.4分钟、9.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00E.U.、615E.U.,拉伸面积145.9平方厘米、146.6平方厘米。属强筋品种。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87.9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4.2%;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243.08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2.21%(不显著)。2004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67.64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增产9.4%。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基本苗40万苗左右,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结合化学除草喷施叶面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省东部麦区、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种植。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品种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