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第一财经日报》:科研机构应与种子公司加强联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8-03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273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胡军华

  农业部日前表示将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但有种业专家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以国内种子企业的现有实力,要成就国际水平的中国种子公司需要10~20年的时间。

  中国目前有8000余家种子企业,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夏敬源曾指出,在国内8000余家种子企业中,只有100多家种子企业具有研发能力。一位种业人士指出,中国大部分的种子企业没有种子研发的实力,主要业务就是销售种子,几乎没有被兼并收购的价值。

    以外资企业为例,目前中国并不允许外资企业兼并收购国内的种子企业,只能与中国企业成立合资的种子公司,近年来,杜邦?先锋、孟山都等跨国种业巨头已与中国较有实力的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基本解决了销售渠道覆盖面有限的问题,这时候即便农业部允许外资企业兼并收购中国种子企业,人家也不一定能看得上。

  夏敬源提供的数据显示,与孟山都等世界前五强种业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10%左右的水平相比,国内多数种子企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额的2%~3%,这导致中国种业的科研成果远低于国外,以基因专利为例,中国获得的基因专利总数约7000件,不足美国的10%。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8000余家种子企业中,有不少企业具有科研院所的背景,而这些科研院所中有的属于农业部,有的属于教育部,各成体系,条块分割,要整合必须将经营的种子公司从事业性的科研院所分离出来,通过资本纽带进行整合。

  上述专家认为,应该加强科研机构与商业种子公司的联合。传统上,科研机构做基础理论研究,获得成果后又自己搞商业推广,去卖种子,但在销售领域是“瘸腿”,而商业种子公司在科研上是“瘸腿”,如果各自分头积累,很难与杜邦?先锋、孟山都这样积累近百年、打通整个种业产业链的跨国公司相抗衡,出路只能是联合,各自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争取10~20年内出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公司。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