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中国经济导报》“洋种子”激活我国种业市场潜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2-24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364
 

作者:陈昊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每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亿万人民的全国政协委员汇聚北京,就经济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话题进行探讨。许多问题的提出、受到关注、讨论、解决的过程就是一个推动走向进步的过程。在2011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本报记者挑选了2010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部分提案进行调查。关注提案之所关注,更关注提案的被关注――一年中,全国政协委员们的提案推动了什么?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然而,我国培育的本土种子在与“洋种子”的竞争中却没有占到上风,如在棉花玉米、蔬菜等作物的种子市场上,“洋种子”甚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主导地位。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谢正观在2010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加强应对外资渗透我国种业市场的提案》再一次将这个话题置于公众视野,引发关注。谢正观在提案中提出,外资渗透我国种业可能会对民族种业带来严重冲击,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危害我国农民利益。

    “洋种子”在我国的渗透已经到何种程度?我们梳理出了这样一张线路图:上世纪80年代,以杜邦、孟山都、先正达、利马格兰为首的4家大型跨国种业巨头开始陆续在中国设立办事处,正式踏进国门。1996年,孟山都将转基因抗虫棉引入中国,1998年一度垄断了中国95%的棉花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种业第三位的先正达于1998年进入中国,将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最新蔬菜科研育种成果带到中国。全球第四大制种企业利马格兰在中国主要从事蔬菜种子的推广。而杜邦先锋在中国最为强势的玉米品种先玉335的推广面积从2006年的26万亩骤升至2008年的816万亩。

    “洋种子”在华的种植面积扩张的同时,跨国种业巨头们也频频进行资本扩张。

    谢正观在提案中建议说,我国需要将种业提升到国家的产业振兴战略高度考虑,并把龙头企业作为国家种业振兴战略的核心载体。加大对种业的投入,尤其是对生物育种技术的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完整产业链条的龙头种子企业。同时,对外合作应循序渐进地开放国内种子市场,关键在于引进技术,以有利于自主研发更多优秀植物新品种,做到利用外资而不是被外资利用。此外,他建议还需要强化体制改革,突出市场机制。

    谢正观的这份提案得到了受理单位科技部的积极响应。2010年,科技部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中,结合该提案有关建议,总结“十一五”种业科技发展规划草案中的相关内容,已经开始组织编制《种业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同时,科技部加大了对种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中,重点部署了“生物种业与产业化”专题,为抢占生物育种制高点,促进我国生物育种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完全指望本土保护政策去保护市场也非长远之计,让外资种子巨头进入中国更有利于中国种业的健康发展。以棉花为例,1998年时外资种子一度控制中国95%的市场分额,而最近几年,中国加大了对棉花新品种的研发投入和产业化力度,辅以上中下游优势互补的强强联合,到2008年,国产抗虫棉的市场份额从以前的5%增加到93%,成功夺回中国棉花种业市场。

    外资种业重视研发和市场推广的做法以及他们所带来的激烈市场竞争,这种“鲶鱼效应”激活了我国种业市场的发展潜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直面外资种业的竞争对我国种业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如今,我国种业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步伐正在逐步加快,通过组建种业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资源集成,加快规模化制种和新品种产业化,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种子产业技术升级。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