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论小麦品种混杂退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9-27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1099
 

文/河南省新乡市农广校  刘冬云

    摘要:全面分析了小麦品种混杂退化的主要原因,详细划分了杂劣株类型,扼要总结了去杂去劣的关键技术,首次提出了“环境筛选作用”的新概念,系统概括了科学防杂保纯措施。

    关键词:小麦;混杂退化;去杂去劣;杂劣株类型;环境筛选作用

    在目前小麦生产和良种繁育中,品种混杂退化现象普遍存在,在部分地区还相当严重,往往由此而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为此,全面分析小麦品种混杂退化产生的原因,并系统制订科学的防杂保纯措施,对确保种子质量,发挥优良品种作用、加快繁育和推广速度、提高种子生产和经营效益,都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1 小麦品种混杂与退化的区别和联系

    小麦品种混杂是指某一特定品种群体中,混进了非本品种的种子或个体。小麦品种退化则指品种群体内部分个体出现了不良变异,丧失了品种原有的典型性,使品种的丰产性、优质性及抗性变劣。品种混杂与品种退化是品种群体性状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它们既有严格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混杂可以加剧退化,二者常常相伴而生。实际上,人们习惯把“混杂退化”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来对待。品种混杂与退化的共同特点是,品种纯度降低,植株生长高低不齐,成熟早晚不一,抗病虫性和抗逆性减弱,产量及品质等经济性状变劣等。

    2 小麦品种混杂与退化的原因

    小麦品种混杂与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机械混杂 小麦种子繁殖全过程中,在种子处理(如拌种、包衣)、施肥(指未腐熟的麦秸)、播种(尤其是机播和撒播)、补种、收割脱粒、干燥、贮藏、加工、运输等作业时,使繁殖的小麦品种中混进了其它小麦品种的种子或其它作物和杂草的种子,这种混杂现象称为机械混杂。人们不能严格按种子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是导致机械混杂的主要原因。同时,上年小麦种子的自生苗和野生小麦,也是机械混杂的重要来源,应引起高度重视。

    2.2 生物学混杂 又称为天然异交或自然异交。小麦虽属自花授粉作物,但大多数品种具有开颖授粉的特点,花粉传播距离可达200m以上,因此不同小麦品种相邻种植时,很容易发生自然异交,小麦的自然异交率远比大麦、水稻大豆等其它典型自花授粉作物高得多。有些小麦品种由于颖壳开张角度大、持续时间长,自然异交率大大提高,成为导致该类品种混杂与退化的主要原因。

    在黄淮平原冬麦区生产中,早茬种植的冬性小麦品种与晚茬种植的春性小麦品种,播期相差多达20~30d,但抽穗开花期相差不大。小麦又是分蘖作物,大小分蘖间的抽穗开花期相差相对较大。所以,早播的小麦品种和晚播的小麦品种很难完全避免花期相遇,极易引起品种间生物学混杂。另外,生产上小麦种植的品种数量多且布局混乱,加剧了小麦品种间生物学混杂。

    除了不同小麦品种群体间的生物学混杂外,同一小麦品种群体内杂株、劣株也会与典型株发生生物学混杂。小麦发生自然异交后,当年“异交种子”很难识别,无法剔除。明年长出的“异交植株”,由于母本是本品种,在长相及生长发育节律上与该品种相似,也不容易被识别拔除,造成后年进一步混杂,从而产生“今年杂一粒,明年杂一株,后年杂一片”的局面。

    2.3 剩余变异 一般来说,小麦新品种开始推广时,群体并不是一个绝对的纯系,个体间在遗传性状上仍存在一定差异,在以后的繁殖过程中,如果不继续加以选择纯化,任其自然分离,经过不断积累,则会出现更多、更明显的变异。

    杂交育成的小麦品种群体内往往存在着较多的剩余变异,成因主要有:(1)由亲缘关系较远、多亲本组配的杂种后代,遗传基础复杂,性状不易稳定;(2)育种过程中,仅注重目标性状的选择,而忽视其它性状的选择;(3)单基因或寡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较易纯合,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不易纯合;(4)分离纯化世代有限,新品种出台过早;(5)品种群体不是来自一个单系,而由多个近似单系混合组成。

    2.4 选择影响 包括不正确的人工选择和不利的自然选择作用。在小麦种子繁殖工作中,特别是在原种繁殖过程中,如果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对小麦新品种的特征特性了解不够,不能按本品种的典型性状进行正确的选择,或者因责任心不强,遗漏较多的杂、劣株(穗),都会造成品种混杂退化。栽培环境对选择鉴定效果有重大影响,优良栽培环境有利于小麦品种性状的充分表现,是进行准确选择的客观要求,不良栽培条件不仅不利于准确选择鉴定,而且会加速小麦种性的退化。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小麦往往朝着有利于自身生存的方向发展,如秆高、穗小码稀、结实性差、早熟的个体逐渐增多,丧失原有的丰产性和典型性,造成混杂退化。

    此外,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生产的小麦种子,在其它差异较大的环境条件下种植时,也往往产生一定的性状分离。假如某一品种群体内存在着可以抵抗-8℃、-9℃、-10℃的不同个体,所占比例依次为1%、4%和95%。那么,在-8℃环境条件下种植该品种群体时,100%的个体都表现抗寒而完全整齐一致,但在-9℃、-10℃环境条件下种植时,将分别有1%、5%的个体表现不抗寒,从而产生性状上的分离。这种因种植环境变化而导致小麦品种群体产生性状分离的现象,可以称为“环境筛选作用”。

    2.5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就小麦某一基因而言,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但一个小麦品种具有很多性状,同一性状往往又有多对基因控制,基因总数量很多,一旦发生了不良的基因突变,如不加选择和淘汰,任其发展,也会导致品种混杂退化。小麦的大多数性状多属于数量性状,受微效多基因控制,某一微效基因发生突变后,对性状表现影响较小,甚至很难察觉,但微效基因通过多次分离重组可以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也会引起较明显的性状变化。少数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发生的显性突变较易剔除,但发生的隐性突变在纯化前不能表达,在品种群体中始终处于潜伏状态,则很难彻底清除。小麦是异源六倍体作物(AABBDD,2n=6X=42),也会产生染色体畸变,如产生单倍体、缺体等不正常变异。

    总体而言,机械混杂和生物学混杂是目前我国小麦品种混杂退化的两大主要原因。机械混杂与生物学混杂又往往交织在一起,机械混杂混进的异品种小麦种子,为品种间的相互传粉提供了最便利的条件,当代异交株及其分离株又与品种群体内的其它个体再次发生天然异交,如此循环往复,必然导致越来越严重的混杂退化。另有不少繁种单位由于技术力量薄弱,因技术不到位或选择方法不当,也是造成目前小麦品种混杂退化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今后,随着小麦品种更新换代速度的不断加快,如果不重视新品种超前纯化并及早用育种家种子扩繁原种和良种,剩余变异将可能上升为小麦品种混杂退化的最重要原因。相对而言,小麦品种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的频率很低,一般不会造成明显的品种混杂退化。

    3 小麦品种防杂保纯的主要措施

为防止小麦品种混杂退化,保持优良种性,发挥应有作用,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杂保纯措施:

    3.1 高度重视,从严管理 小麦的防杂保纯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抓好种源供应、基地建设、去杂去劣、种子检验、加工营销等每一个关键环节,应该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小麦原种及良种质量标准,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严禁不合格的小麦种子进入市场,对出现的小麦种子质量问题从严处理,切实保护品种培育者、种子生产者、种子经营者和种子购买者的合法权益。

    3.2 采用科学良繁体制 借鉴发达国家种子生产经验,结合我国近年研究成果,小麦种子繁育可以采用“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即首先由育种家直接生产育种家种子和原原种,然后由原种场繁殖原种,最后由良种场或特约良种基地扩繁良种并作为生产用种提供大田种植。在从育种家种子到生产用种的各级繁殖过程中,都有严格的防杂保纯措施和种子检验制度,最大程度地降低小麦品种混杂退化的机会,能够确保种子的纯度和质量。

    3.3 集中连片,安全隔离 实行“一基地一品种”,集中连片种植。最好采用自然屏障或空间隔离,避免异品种传粉,也可在繁殖田周围种植油菜进行隔离,防止生物学混杂。选择繁殖田时,要避免不同小麦品种重茬连作,实行轮作倒茬(最好水旱轮作),防止前茬小麦和野生小麦引起机械混杂,同时在繁殖田禁施未腐熟的麦秸肥,并且采用统一播种、收获、晒种、贮藏和加工,防止人为引起机械混杂。

    3.4 严格去杂去劣 在认真观察和掌握小麦品种典型特征特性的基础上,分清杂株、劣株,其主要类型有大麦、燕麦、节节麦、野生小麦、异品种株、异交株、退化株、畸变株、病株等,要求能够准确快速作出鉴定,然后彻底拔除。对暂时辨认不清的“疑株”,也不放过。一般在小麦幼苗、拔节、抽穗和成熟等关键时期进行多次去杂去劣,拔除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开花前全部完成,不让杂株、劣株在田间散粉,避免与正常株发生“群内异交”,更不致于因小麦生长后期万一发生倒伏而无法进行去杂去劣。要求整株拔除,带到田外,避免造成“重新混杂”。

    参考文献

    1 欧行奇段照论李合新。试论小麦育种家种子特点及其生产和利用。种子,1999:(2)66~68。

    2 欧行奇。再论小麦育种家种子特点及其生产程序。种子,2002:(6)73~74。

    3 李君等。小麦种子的混杂退化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现代化农业,1997:(12)12~13。

    4 房业英李洪树李纪同。小麦杂株类型与田间纯度仲裁鉴定。种子科技,2000:(6)343~344。

    5 罗峰。论农作物品种的生命周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3)171~175。

    英文标题:

    Disscussiononcomplexityanddeteriorationofwheatvarities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