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我国航天育种起步20多年 航天种子为何难“落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3-28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422
 

本报记者  赵永平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航天育种有潜力

  一亩地产辣椒5000公斤,一根豇豆1米长,一个茄子重3斤……甘肃省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包文生如数家珍,这些都是普通种子经过航天搭载,再精心选育出来的航天蔬菜新品种。作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科院与天水市政府合作的航天育种示范基地,该公司已选育出18个航天蔬菜新品种,在25个省区市累计推广96万亩。

  “航天种子从实验田逐步向产业化迈进,航天技术正不断服务现代农业。”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有关负责人介绍,1987年以来,我国共进行了22次航天育种搭载试验。据不完全统计,现已有30多个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近60多个品系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航天育种有什么优势?包文生认为,最大的优势是缩短了育种时间。传统育种一般需要6-10年,而航天育种通过太空多种特殊条件的诱变,能缩短至4-5年。另外,航天育种能创造出大批优质种质资源,是缓解我国农作物优质种源贫乏的一个有效途径。航天种子一般具有性状稳定、抗逆性强,更高产和更耐盐等特点。比如“太空五号”小麦口感好,面筋少,产量超过传统品种10%以上;航椒1号辣椒,维生素C含量提高了183%;太空万寿菊,花期延长,能达到9个月。

  农以种为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有关专家指出,这对航天育种来说是一个机遇。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大力推广航天种子,对我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发展遇难题

  “一个好品种,全国只有几十万,从面上看,航天种子推广面积还不大。”有关人士认为,虽然航天育种有诸多优势,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的航天农作物还没能进入寻常百姓家。市场竞争无序、缺少科学引导、产学研体制不畅等因素成为制约航天育种产业发展的“瓶颈”。

  “太空南瓜个儿挺大,就是不知道吃着放不放心?”在北京朝阳区甜水园京客隆超市,一位消费者说,不少人对航天瓜菜安全问题担忧。

  “航天种子是一种物理诱变育种,没有导入外来基因,可以放心食用。”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员连勇肯定地说。

  航天种子市场“李鬼”不断,影响了产业健康发展。神舟天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辉担忧地说:“现在许多人炒作航天概念,一些公司卖的‘航天’种子,说是搭载了‘神舟×号’飞船,但我们一查,发现根本没有他们的搭载记录。这种现象多了,不仅误导消费者,也影响正规品牌发展。”

  有关专家认为,当前航天育种的搭载、科研、技术推广等分属于不同部门,产学研体制不畅,投入不足,难形成合力,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产业规模发展。

  航天育种待助力

  “航天育种能否真正发展壮大,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产业化。”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航天育种必须把产学研结合起来,科研成果只有实现了产业化,才能产生社会经济效益。另外,有关部门应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给产业发展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环境。

  专家认为,航天育种是集航天技术、农业技术、生物技术于一体的、跨学科的系统创新工程,国家应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建立起一个航天、科技、农业、农技推广等各领域联合协作的、高效的体系,进行航天育种理论、技术的研究,培育更多更好的航天品种,也让更多航天新品种规模化推广,让更多农民受益。

  日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甘肃天水市政府签署了促进航天育种产业发展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升级为国家级工程中心工作,编制甘肃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强合作研发,延伸产业链,加快航天育种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让农民享受到航天种子带来的优质、高产的实效。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