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新型肥料将明显提高玉米水稻产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1-05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261
 

    云南省农科院主导的一项实验,有可能找到一种能明显提高水稻玉米(资讯,行情)产量的新型肥料。

  2009年初,云南省农科院动员全省29家研究院所和相关机构,设置水稻、玉米、甘蔗、蔬菜等8种作物,对一种氮磷钾含量只有8%~10%的新型生物肥料进行大规模实验。该院目前发布水稻和玉米实验报告显示,9亩水稻实验比普通施肥增产21.55%;10亩玉米实验增产6.24%~21.76%;另10亩玉米追肥实验增产则达到31.1%~45.25%。此外,该新型肥料还将水稻和玉米的成熟期提早了13天。

    据称,该肥料在内蒙古通辽、河北张家口、山西祁县、重庆万州、四川成都、贵州等地区的实验,也取了积极效果。

  拟进一步实验

  此次云南省农科院新型肥料昆明试验田,以9亩水稻大田实验,亩产量达到了760公斤,普通对照组实验亩产为625公斤,增产幅度达到21.55%。实验每亩施该肥料50公斤,普通组的对照实验,施了普钙肥50公斤以及水稻专用肥40公斤。由于无霜期较长,低温来得早,高海拔的云南地区水稻正常产量并不是特别高。

  在玉米实验中,在云南省富民县进行的10亩大田玉米实验

  (只施该生物肥料),亩产为599公斤~686公斤,对照实验亩产563公斤,实现了6.24%~21.76%之间的增产,富民县的对照实验,每亩施1.5吨农家肥、普钙肥60公斤、尿素10公斤,并追肥30公斤尿素。

  在云南省陆良县进行的10亩大田玉米实验(初施该肥料之后,进行了尿素追肥),亩产达到704公斤~780公斤,普通对照组实验亩产537公斤,实现了增产31.1%~45.25%的佳绩。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许越先教授研究了云南省农科院的实验报告,他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指出,水稻和玉米实验是非常明显的粮食作物增产,显示出该生物肥料的突破性意义,尤其在国家目前致力于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背景下。

  “比如水稻,过去我们是水稻的种子改良,到现在水稻换代五六次,更新一次品种,增产幅度在5%~10%,这意味着,这项肥料技术的增产效果相当于两三代新品种。”许越先说,在看到云南省农科院的报告之后,中国农业科学院已经确定在海南进行该项肥料的继续实验示范。

  云南省农科院该项实验主持人李文昌教授对本报记者表示,标准实验由于施用的肥料量更大,增产效果更明显。

  李文昌说,该肥料体现出的增产和使作物生育期、成熟期提前,是实验结果里除了增产之外最明显的特征,这是玉米获得高产的一个良好基础,对云南高海拔地区玉米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这还对有些水稻高产品种因生育期长10多天而不能推广应用难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什么肥料?

  化肥的生产和使用,让地球的人口承载能力大幅提高。氮磷钾的含量,是化肥肥效最重要的指标。而云南省农科院实验的这种氮磷钾含量只有8%~10%的肥料,怎么实现了如此大幅的增产?

  该实验肥料由成都正光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该公司多年来在荒漠化治理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材料科学界权威师昌绪院士,曾对正光肥料在治沙领域的成绩予以肯定。

  2008年,正光公司在荒漠化生态治理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正光复合微生物肥”。

  正光生态公司CEO兼发明人薛合伦对本报记者称,虽然该肥料氮磷钾含量只有8%~10%,但这恰恰是有机蔬菜种植和环境保护对减少化肥用量的要求,在现行施肥技术中,施到地里的肥料,60%左右流失或被土壤固定,污染地下水或变成无效态的肥料。通过增加有机质以及微生物等技术的运用,可以改变目前因为化肥过量使用而导致的土壤板结,并持续增强土壤肥力。

  正光公司首席科学家、发明人梁玉祥教授也向记者解释,通过纳米插层复合技术的肥效缓释效果,以及微生物有益菌种群对土壤的改善,能够持续提高肥力。而且,通过微生物固氮、解磷、解钾活动,从空气和土壤中获得氮磷钾养分,从而能保证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作者:徐以升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