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喜看稻菽千重浪--中国农大与地方“双高”创建结硕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10-28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318
 

    金秋时节,华北大地 玉米金黄,东北垦区稻浪翻滚,到处都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国庆节前夕,笔者跟随中国农业大学专家,赴河北曲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分局、吉林梨树等校地合作“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基地采访时,了解到该校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在全国18个省份建立的大面积“双高”(粮食高产、资源利用高效)示范基地,在分别遭受低温、干旱、风灾等各种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不仅全部获得丰收,而且在节省水肥投入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曲周农民玉米亩均产增收150公斤

    9月25日,曲周县白寨乡北油村农民吕增银,看着地里即将收获的 玉米,心里乐开了花。吕增银今年5月加入了“双高”示范项目,他家的10亩 玉米地按照示范基地夏 玉米技术规程进行了统一选种、良法管理,亩均产将比周边 玉米传统种植户增收100至150公斤,将实现增收超过2500元。

    “双高”示范基地揭牌后,为了让示范农户按照统一规程进行田间管理,中国农大师生们通过“科技小院”开展多次讲座,并编写教程,让当地农技人员用方言给农民讲授“良种良法”配套;同时,还在示范田周边树立 玉米种植科普宣传栏,图文并茂地讲解夏 玉米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 玉米倒伏原因及防治方法、 玉米化学调控措施等农民最关心的作物栽培和土肥管理知识,受到农民的欢迎。

    “良种良法”为农民夺得了大丰收,“双高”示范更受欢迎。今年,白寨乡甜水庄村有四户农民加入 “双高”示范,共种植 玉米不到10亩地。“双高”示范田的丰收景象让乡亲们羡慕不已,村党支部书记袁兰章说:“明年我们会有300亩地搞示范!”

    曲周县委书记申玉娥算了一笔账:如果农民都采用“良种良法”,实现“双高”生产后,全县 玉米亩产平均将增产20%,全县总产量将增加7400万斤,农民将实现增收7500万元。

    ■多学科科研力量“集成”投入建三江

    今年4月,中国农大在多年与黑龙江农垦总局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寒地水稻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体系建立与示范等科研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强结合,开始高产高效创建合作。

    9月27日,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分局七星农场现代化农业科技园区内,记者们看到了张福锁教授主持的“水稻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实验田。在科技园区里,正在这里开展科研课题的资环学院博士生姚银坤介绍说,该项实验采取小区对比法,进行“无氮肥区、常规施肥、高产施肥、综合养分管理”四次重复共五个不同处理的对比研究。与此同时,资环学院江荣风教授正在这里主持“不同氮肥调控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项目,苗宇新副教授正在主持开展“基于遥感技术诊断的水稻氮肥精准管理技术研究”课题,中国农大正在不断加大与黑龙江农垦尤其是建三江农垦分局的合作力度,投入多学科科研力量于这块富饶的黑土地。

    “双高”合作创建以来,中国农大不断加大与农垦的合作力度,投入了大量科研力量。目前,学校植物营养、水稻栽培、信息技术、遥感、土地资源分类、气象等多学科的专家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在这里开展了大量综合科学研究。同时,“双高”创建项目还邀请黑龙江农垦科学院、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参与研究,各方力量共同为黑龙江垦区高产高效创建及核心示范农场合作项目服务。

    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分局采访的中央媒体记者们无不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景象所震撼,更对垦区的未来和“双高”创建项目充满了信心。

    ■“双高”创建助梨树农民灾年夺丰收

    9月29日,在素有“东北粮仓”美誉的吉林省梨树县,笔者在相隔不远的地头,看到了完全不同的 玉米长势。2008年全县“高产状元”、四棵树乡王家桥村村民崔忠武家的 玉米地,行垄干净,植株高大整齐, 玉米棒子个大饱满;而相邻不远的另一块地里,杂草丛生,植株略显参差矮小, 玉米棒子也逊色不少。今年,梨树县发生了旱情,这并没有影响到崔忠武家的收成;而在附近的另一块 玉米地里,大家却看到了几乎绝收的景象。

    2008年,梨树县在中国农大专家的支持下,大力开展“高产高效”万亩示范,并创造性地在广大农民中开展了“双高创建”竞赛活动。全县80多名农民参加竞赛活动,辐射带动田面积达到150万亩。这一年,全县最高产量地块亩产量达到970.8公斤,全县实现粮食产量最高水平,总产量达到23亿公斤。今年尽管遇到了低温冷害和干旱等灾情,但是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粮食仍然实现了丰收。

    梨树县“双高”创建活动得到了中国农大专家的大力支持,作为“双高”创建活动的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农大资环学院院长张福锁教授还担任了技术指导小组的组长。专家组成员、中国农大资环学院米国华教授则与吉林农业大学的同行结合当地农技人员一起实行“包保责任制”,共同为竞赛活动进行一对一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测产验收工作。不仅如此,学校研究生也跟老师一起奋战在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张福锁教授心中盘算着一笔账:如果全国粮食平均增收20%,再把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值,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是怎样的促进呢? (《科学时报》 2009-10-28 作者:何志勇)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