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科学种植“麦”向丰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0-10  来源:农业科技报  浏览次数:332
 

  目前全国冬小麦主产区气温接近常年至偏高,大部地区土壤底墒足,前茬作物生育进程接近常年同期,有望正常成熟腾茬,为稳定今年小麦秋播面积、适期适墒播种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气象部门预测,10月份的天气仍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早制订应对预案,坚持以“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冬前壮苗”为核心,强化田间管理,确保安全越冬,夯实明年夏粮丰收基础。

  当前黄淮海冬麦区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前茬玉米生长和及时腾茬,但小麦秋播期间存在局地降水分布不均、底墒不足的风险。要落实好适期、适墒、高质量播种,实现一播全苗,强化冬前管理,培育冬前壮苗。

  小麦播种前要注意这四点

  一是注意适当晚播。受气候变暖的影响,现在小麦播种日期要比原来推迟,以防小麦冬前旺长或起身拔节现象出现。

  二是注意适量少播。由于农业机械的大量运用,小麦播种过晚的现象没有了,通过增加播种量来提高亩株数的方法不再适用。与之相适应的是,在小麦的适宜播种时间,通过少量精播的现代播种方式,来降低生产成本。

  三是注意药剂拌种。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可有效防治或减轻小麦茎基腐病、根腐病、纹枯病等病害发生,控制苗期地下害虫危害。要大力推行统一供种服务,全力落实种子包衣、药剂拌种技术,最大限度减少“白籽”下地比例。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田块,要实施土壤处理。对多种病虫混合重发区,要因地制宜,合理选用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配方进行拌种,以起到“一拌多效”的作用。

  同时,小麦拌种可以减轻小麦病虫害造成的损失。还有健壮植株,增强抗逆性,增加产量的作用。现代人们着急外出打工,买回的种子直接播种,这样会引起地下害虫的危害加重,影响出苗质量。再加上近几年灰喜鹊的大量繁殖,灰喜鹊会将播后种子刨出吃掉,严重影响小麦出苗率,造成缺苗断垄。因此,在小麦播种前一定要进行药剂拌种,以确保出苗率和出苗质量。

  四是注意足墒播种。小麦播种时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土壤失水很快;或遇秋雨连绵,土壤湿度过大。会影响小麦的播种效果。因此,播前一定要调节好土壤墒情,保证播种质量和出苗效果。尤其是实行精量播种的地块,本来用种量就少,若再因土壤墒情差出苗少的话,就会引起小麦群体偏小,形成低产。

  小麦播种前要深耕耙压深施基肥

  深耕深松。深耕打破犁底层,促进根系下扎,增加深层土壤根量,奠定丰收基础。针对秸秆还田地块,着力做好秸秆粉碎、撒匀、埋深、压实,提高秸秆还田质量。采用“两旋一深”即一年深耕随后两年旋耕,耕深达到25厘米以上,耕后及时耙实耙平,配合秸秆还田,能实现加深耕层,增加土壤碳氮固持,促根系下扎发育。对旋耕整地麦田,要求至少旋耕两遍,旋耕深度达到15厘米以上,并做到前茬秸秆切碎撒匀、草土混匀、镇压耙实。

  耙耢镇压。连年旋耕容易造成麦田表层土壤疏松、透风跑墒,尤其秸秆还田地块更要及时耙平镇压,紧实土壤,压碎土块,为小麦播种提供良好条件,促根系发育下扎,增强小麦抗旱抗倒能力。

  基肥深施。要结合整地施足基肥,在推行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提高土壤耕层的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一般亩产6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块,每亩总施肥量氮肥(纯氮)为14-16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6-8公斤、钾肥(氧化钾)5-6公斤,其中氮肥50%底施,50%在拔节期施用;亩产500公斤左右的田块,每亩总施肥量氮肥(纯氮)为12-14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6-8公斤、钾肥(氧化钾)3-5公斤,其中氮肥60%做底肥,40%起身拔节期结合浇水追施。同时,要大力推广适应区域土壤特点与生产水平的新型小麦专用肥料,提高科学施肥技术到位率,实现节本增效。

  良种良法结合 小麦高产

  规划品种布局。各地要在综合考虑区域生态特点、生产条件、产业发展、种植制度、产量水平和病虫害等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结果与市场需求,搞好品种区域布局,进一步提升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

  选好优良品种。根据当地生态条件、生产水平及品种特性要求,尤其是品种的抗寒性、抗病性和稳产性选准选好品种。要按照“地力水平与品种产量水平相匹配,品种熟期与适宜播期相匹配,灌溉条件与品种抗旱性能相匹配,高产与优质兼顾”原则,选好优良品种。

  播种质量要把关 确保“一播全苗”

  适期播种。适期播种是培育冬前壮苗的重要措施,适播期应满足冬前0℃以上积温570℃-650℃,冬性、半冬性小麦品种的适宜播期分别为日平均气温16-18℃和14-16℃。结合主推品种生育特性和气象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地区的适宜播期。黄淮海中北部麦区适宜播期10月初至10月15日,南部麦区10月15-25日。

  适量播种。在适宜播种期内,黄淮海中南部地区适宜基本苗为14-18万,黄淮海北部地区及节水栽培基本苗为20-25万,因播期、地力水平适度调整,播期较早的,播种量宜少些;土壤肥力较高的条件下,播种量宜少些。播种时日平均气温低于15℃后,每推迟1天播种,基本苗增加0.5万左右,但每亩基本苗最多不宜超过30万。各类麦田都要注意提高播种均匀度,杜绝疙瘩苗和缺苗断垄现象。

  适深播种。高质量整地前提下,要根据土壤类型和整地质量情况,调整播种方式,配套播种机械,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宽幅匀播、宽窄行播种、缩距匀播等播种方式;旱作区示范推广免耕沟播。播种时严格控制播种深度,做到行距一致、播量准确、深浅一致,播种深度3-5厘米,不漏播、不重播。

  强化冬前管理 培育冬前壮苗

  重视播后镇压。做好播后镇压对确保播种出苗质量、培育冬前壮苗十分重要。对秸秆还田未耙实麦田以及没有镇压装置的播种机播种的麦田,要在播种后出苗前土壤表层墒情适宜时,选用适宜镇压器进行镇压,确保实现苗全、苗匀、苗齐、苗壮。

  抓好肥水促控。基肥不足条件下及早补施苗肥,促蘖长根。适时浇好越冬水,对缺墒麦田和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土壤悬空不实的麦田,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左右、水分可及时下渗时节水灌溉,灌水后及时划锄,松土保墒,防止地表龟裂,避免透风伤根死苗;对于没有浇水条件的麦田,每次降雨后及时划锄保墒,保苗安全越冬。

  做好除草防虫。利用冬前麦田化学除草的有利时机,一般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小麦3—4叶期、杂草2叶1心至3叶期,选用适宜药剂,防除麦田杂草;对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危害较重麦田,选用适宜药剂兑水拌细土,结合锄地施入土中。加强冬前麦田管护,杜绝畜禽啃青,确保麦苗正常生长和安全越冬。

  强化防灾减灾。重点关注寒潮来临造成的冻害、降雨偏少带来的干旱和积水过多造成的烂耕烂种和渍害等,针对干旱或连续降雨可能造成小麦晚播的情况,推行“四补一促”小麦晚播应变栽培技术,减轻因播期推迟过多和积温不足对幼苗生长的不利影响。

  (本版稿件综合农业农村部官网、中国农网、科普三农)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