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抗条锈病已成为四川省小麦品种“出厂标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4-19  来源:四川农民日报  作者:记者 杨都  浏览次数:404
 
 抗条锈病已成我省小麦品种“出厂标配”

“四好”综防技术管护 小麦有望丰产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都 文
      
      4月10日,在南充市西充县义兴镇和青狮镇交界地区的一块麦田里,部分作物的叶片上出现了橙黄色斑块,远看犹如一层铁锈。但在一旁的大片生产田中,小麦郁郁葱葱,长势良好。一路之隔,为何存在如此差异?
      
      一旦发现品种感染条锈病到一定级别,一票否决!
      
      2600余份小麦材料接受鉴定考验
      
      “这是典型的小麦条锈病症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麦类作物四川创新团队病虫害防控岗位专家、省农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员夏先全告诉记者。
      
      “田间一共有来自省内外的2600余份小麦材料,还有100余份进行区试的小麦新品种。”夏先全介绍,这片田地是我省开展小麦品种抗病性鉴定与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点位之一,课题组通过在田间和外围专门设置“川育12”“铭贤169”等高感条锈病小麦品种作为诱发株,用于筛选小麦抗性材料。
      
      影响我省小麦生产的病害主要有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小麦条锈病是随气流传播、跨区域流行的重大病害。”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成员、省农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员魏会廷介绍,小麦条锈病主要危害上部的功能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长条状铁锈色夏孢子堆,叶片背面,发病部位褪绿变黄。随着病情的发展,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造成籽粒灌浆不充分,千粒重下降,导致产量降低、品质下降。
      
      事实上,抗条锈病已成为我省小麦品种的“出厂标配”。“一旦发现品种感染条锈病到一定级别,便一票否决。”夏先全透露,按照四川省种子管理站和四川省小麦品审委员会的明确规定,凡是通过省区试的小麦品种(系),都必须有良好的抗病性。其中,中感至高感条锈病以及连续两年高感白粉病、连续两年高感赤霉病的小麦品种,不得通过审定。
      
      “未受感染的健康小麦体内或许隐藏着某种抗病基因。”夏先全说,四川是全国小麦条锈病菌向东部麦区传播的重要菌源区之一,得益于抗条锈病品种在四川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条锈菌没有足够的可侵染寄主,从而保障下游地区的小麦生产安全。
      
      像这样的点位在全省一共有8个。“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需要‘天府良种’作为支撑。”夏先全介绍,除了南充市,课题组还在成都市、绵阳市、广安市、宜宾市等8地根据区域发病特性进行设置,对小麦新品种进行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蚜虫等病虫害抗性鉴定试验以及相关病原菌研究。
      
      采用“四好”综防技术,条锈病、白粉病防治效果超95%
      
      实现“两增两减”虫口夺粮促丰收
      
      一路之隔,连片绿油油的麦浪格外亮眼。田边一位老者难掩喜悦,他叫郭槐林,是眼前30余亩小麦田的主人。“抗病就是好品种,今年的病虫害比上一年还轻。”种了几十年小麦的郭槐林告诉记者,今年他主要种植“南麦941”和“南麦660”两个品种,按照专家的技术指导使用他们提供的药剂,“南麦941”只在关键节点施了1次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不错。
      
      “这是我们课题组研发的‘四好’综防技术在发挥作用。”魏会廷说。
      
      郭槐林口中的“好品种”是“四好”综防技术中的第一道“安全栓”,即通过多年多点精准鉴定筛选适合不同生态区的抗性适宜品种。
      
      “仅仅靠好品种是不够的,还要有好的配套技术。”夏先全进一步解释,所谓“四好”,就是在好品种的基础上,抓住病虫害防治关键好时机,优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好农药,因地制宜采用喷雾器械和“一喷多防”等好方式。
      
      在“四好”综防技术的综合管护下,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控降本增效得以实现。西充县龙凤桃源家庭农场主张昭武感慨:“种了好品种,农药化肥的用量少了,产量上来了!”往年其种植的小麦平均亩产只有300公斤至350公斤,按照今年的长势,预计亩产在400公斤左右。
      
      夏先全介绍,省农科院植保所研制的小麦主要病虫害“四好”综防技术在当地进行了50亩核心示范试验。
      
      当天,省农业农村厅邀请同行专家开展田间调查,发现采用该技术大面积示范的田块,条锈病、白粉病总体防治效果达95%以上,田间赤霉病发生不明显,蚜虫零星轻微发生,未达防治标准。评审专家组组长、四川省种子站副站长何芳介绍,该技术实施下,对比当地农户药剂防治次数减少了1—2次,农药减量25%以上,达到了“两增两减”、虫口夺粮促丰收的目的。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