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聚焦两会!种业行业代表们都在关注什么?


农财网种业宝典 2023-03-09



      春暖花开,2023年全国两会如期而至。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分别于2023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开幕。

      两会传达的精神历来对全年的政策走向、经济预期、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本市场表现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因此受到各方的热切关注。

      此次全国两会,种业行业代表们都在关注什么?

      1  全国政协委员  马忠明

      中国最大玉米制种基地亟待科技“呵护”


      在全球粮食不安全形势持续加剧背景下,西北内陆著名的“河西粮仓”如何呵护好中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忠明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需要持续增加科技投入实现“扬长避短”,构建中国“南繁北扩”玉米种业大格局。

      目前,中国玉米播种面积约3亿亩,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玉米在中国是仅次于稻、麦的主要粮食。甘肃河西走廊玉米年制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左右,产种5.5亿公斤,分别占中国玉米制种面积和总产量的55%和60%。

      马忠明介绍说,目前世界排名前十位的6家种业企业和中国国内21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在甘肃张掖市建立制种基地,总产值达46.5亿元人民币。130多家中国玉米制种企业,已在当地建成大型玉米种子加工中心140多个。“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目前中国唯一的玉米种子区域公用品牌。

      “通过多年发展,河西走廊形成了多类型制种产业模式,培养了一批规范制种的农民专家,奠定了玉米制种业发展的良好基础。”马忠明坦言,进一步提升玉米种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还面临诸多挑战,如:农田基础设施落后,建设标准低,潜在风险大;产业链较短,农户收益低;机械化作业率低,效率不高;创新平台建设严重滞后,研发力量不足,育种技术落后等。

      马忠明举例说,近50%的玉米制种基地尚未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改造基地也存在水肥一体化设施配套不齐全等劣势。同时,局部地区连作长达30多年,玉米制种病虫害种类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8种增加到目前73种。大部分制种企业和基地以代繁种子为主,繁育玉米种子及其加工等效益基本在外,农户收益十分有限。

      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历史悠久,是中国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由于有祁连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地带形成许多绿洲,这些绿洲彼此相连,加之光照充足、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等气候优势,被誉为“种子繁育的黄金走廊”。

      马忠明建议,国家启动甘肃国家玉米制种基地二期建设工程,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节水设施,提升耕地质量。在张掖、酒泉两市建立国家级高标准种子繁育基地和种业产业园,建立标准化核心制种基地、精品种子扩繁高地和智慧制种示范基地。建设国家玉米种子集散地,做强玉米种子产业链,实现全产业链增值增效。

      “组建河西走廊国家种业研发机构及平台”是加快河西走廊玉米种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压轴戏”。马忠明表示,未来通过成立国家种子繁育研发中心、国家玉米种业创新联盟,稳定支持种业人才及团队建设,设立适水高产高效重大专项等举措,可以集中力量解决藏粮于种、藏粮于地、藏粮于水的关键技术与产品。

      今年全国“两会”,马忠明将围绕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高标准种子制种繁育基地、组建河西走廊国家种业研发机构及平台等方面建言献策。

      2  全国人大代表  陈凡

      在“南繁硅谷”绘制“育种数字地图”


      种业进入分子育种、设计育种时代,科研平台建设尤为重要。在海南三亚,设立仅一年多的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已成为中国集中连片、体系配套、设备先进、有影响力的种业创新平台。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执行主任陈凡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实验室致力绘制“育种数字地图”,铺设“育种高速公路”,为中国种业攻关贡献力量。

      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2021年5月在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揭牌。目前,实验室拥有17.2万平方米的物理空间,配备科研设备7100余台(套),科研资产超过6亿元人民币。实验室自身已筹建院士创新团队22个,到位项目博士后123人及海南专项研究生904人。此外,76个来自中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的种业领域团队集聚实验室,“揭榜挂帅”开展种业核心技术攻关。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农业科技工作者就开始利用海南的纬度、温度优势,聚集在三亚等地开展南繁育种工作,加代繁育良种。如今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为核心,种业创新、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正加快建设。陈凡说,海南自贸港重点培育“海陆空”三大高精尖产业,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是“陆”方面“南繁硅谷”里的科技硬核,“实验室一方面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转变传统的‘候鸟式’育种,一方面探索产学研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传统育种是一代接一代大海捞针般筛选优良子代。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科研人员已经知道作物的优良性状是被特定基因所控制,因此通过建立表型和基因型相关联的分子标记,可以有的放矢育种。

      陈凡说,分子标记相当于在育种之路上竖起了路标路牌,但植物遗传机制极为复杂,加之育种不仅追求种子的高产高质,还希望它能适应区域环境,减轻农民生产成本。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正在着力打造被称作“导航育种”的精准设计育种体系,有望实现种业科技的迭代升级。

      “大家用的手机地图导航很准,我们致力利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大数据,逐步绘制‘育种数字地图’,铺设‘育种高速公路’,助力科研人员更准确、更高效地育种。”陈凡说,目前实验室已建成精准设计育种中心、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等十多个公共性、开放性科研平台。

      陈凡认为,加速“绘图铺路”,需要体制机制的进一步改革创新,也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揭榜挂帅”是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加速“绘图铺路”的举措之一。在“企业出题、实验室发布榜单、市场评估”等节点,前有科研前沿探索,后有产业孵化,连带着高校人才培养,协同攻关。

      参加全国两会,陈凡主要关注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的融合机制。“‘创新链’与‘产业链’需要科学合理衔接,而知识产权保护像润滑剂一样,可保障链之间运转顺畅。”他期待进一步打破科技创新的“单位化藩篱”,又有植物品种权等知识产权法规提升科研人员的活力,保障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从六十多年前的南繁先驱,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再到如今忙碌在实验室内外的万千科研人员,工作环境、育种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精神内核都是为国为民加速加代繁育良种。”陈凡表示,在传承和创新中,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将为中国创建世界种业高地贡献力量。

      3  全国政协委员  李宝聚

      建议在制种基地建立种子检疫与病虫害控制中心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202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把种子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西北地区农作物制种产业在种子繁育、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甘肃每年为全国供应60%的玉米种子,60%的蔬菜出口种子,70%的蔬菜国内用种,对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3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宝聚递交了一份关于发展西北绿色制种产业,促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提案。

      李宝聚表示,近年来,我国西北农作物制种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种子检疫和健康检测体系不完善,种子安全风险增加,限制了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他提出以下问题: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风险大;田间检疫和种子检疫技术手段落后;产业链条不完整,制种企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社会化服务滞后。植物检疫力量有待加强,检疫团队缺乏后备力量;政策扶持引导不够,植物检疫经费严重不足。

      为此,李宝聚建议,其一,强化入境检疫,建立联合检疫机制。加强与海关、科研等部门的协作交流,掌握相关贸易国家危险性有害生物发生危害情况,联合开展田间疫情监测,为国外引种审批及入境后检疫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其二,加强种子检疫科技支撑,建立种子检疫与病虫害控制中心。一是加强种子检疫技术攻关,研发轻简化适合田间应用的快速、准确、有效的检验检疫手段,提高疫情检出率和处置率。二是建设种子检验检疫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区域性种子质量和健康检验检疫中心,提升检验检疫水平。

      其三,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制种企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一是增加资金支持力度,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提升制种企业检测、处置能力;二是建立种子消毒中心,提高来源种子安全性和风险种子处置能力;三是建立制种田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队,降低制种田病害发生率,降低种子带菌风险。

      其四,加强检疫队伍建设,强化植物检疫力量。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制种基地植物检疫体系建设,加强植物检疫机构力量,稳定和增加植物检疫人员,提升检疫人员待遇,基层检疫人员评聘职称时给予更大倾斜性支持力度,保障制种基地检疫工作正常开展。

      其五,加强政策扶持,增加植物检疫经费。一是支持制种企业引进检测设备和人才,提高检测和处置能力。二是保障必要的疫情监测与防控交通工具,出台检疫用车更新政策,对于公用经费不足的县市,允许其从检疫项目经费中列支聘用司机工资、油费、过路费或租车费等检疫交通费用。

      4  全国人大代表  高德荣

      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还需加强


      小麦种植在春天最易受“倒春寒”和渍害影响,因此近期也是农业科技人员最忙碌的季节。

      在插满标牌的200亩试验田里,科技日报记者见到了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专家委员、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重点实验室主任高德荣。他正在逐一查看地里小麦的生长状况。

高德荣。柳鑫 摄

      “良种是提高小麦单产的关键。一个真正能够大面积推广的新品种,必须要看其在不同地点、不同生长环境下的抗性和产量表现。选育耐晚播高产新品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高德荣说。

      在扬麦25示范田边,高德荣告诉记者,这是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迟播的问题选育出的新品种,从多年生产表现看,扬麦25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好的优势,尤其是在生产上表现出分蘖能力强、成穗数多、产量高、耐迟播等特点。

      记者了解到,2022年在射阳新洋农场试验田,扬麦25现场测产亩穗数达39万,亩产达688.5公斤;在新洋农场5000亩连片示范区,扬麦25平均亩产超620公斤。该产量比目前江苏小麦亩均产量提高50%以上。

      仅用3年,扬麦25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累计推广1000万亩以上,其中江苏年推广面积超250万亩,已成为江苏淮南麦区第二大品种,也是目前长江中下游推广速度最快的品种,并入选“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

      成果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参加工作30多年来,凭借着严谨的科研精神和责任担当,高德荣带领团队已选育扬麦系列品种48个,其中包括攻克了世界性难题的抗赤霉病扬麦33。

      近5年来,高德荣团队创新协同推广模式,不仅与相关企业签订了生产订单,还与扬州大学、扬州职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共建示范推广基地,应用北斗导航智能化数字化装备集成技术种植,形成绿色化、标准化、数字化生产体系,提高粮食生产的作业水平和效率。

      在高德荣看来,尽管我国每年通过审定的品种有3600多个,但绝大多数品种仍采取传统育种技术,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同时种业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也亟待加强。

      “牢牢守护国家粮食安全,良种是关键。”高德荣表示,要通过完善协同创新联合体,解决生物技术育种的堵点;要通过完善种子监督体系、严厉打击假冒套牌等举措,切实保护优质新品种,保障科研单位和种业公司利益,避免“损农伤农”事件的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高德荣也经常带着团队深入农业科研单位、育种基地、种田大户家里、食品加工企业进行调研,摸现状、查问题、听意见……今年他将把农业科研人员的呼声和建议带到全国两会上,以期推动我国种业有序健康发展,更好地保障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当上代表,既感到光荣,也有了责任。”高德荣说,“我将尽心尽职,当好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群众的‘代言人’!”


      5  全国人大代表   杨武云

      建议在四川建立西部种业创新高地


      早春三月,农事渐起,广袤的田野又是一片生机勃勃。今年履新全国人大代表的杨武云,带上全国两会的建议,就与春天密切相关。

      今年2月发布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安排,释放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信号。全国两会召开之前,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新闻发布会,进一步明确四川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目标与任务。

      “无论是建设农业强国还是建设农业强省,很重要的一个支撑部分,就是要有坚实的种业基础。”杨武云说,要保证我们的饭碗里面装满自己的粮,就需要用自己的种、还要用最好的种,并经历从田间到餐桌每一个环节的考验。

      加快种业建设,四川有何基础与优势,将为保障粮食安全带来怎样的支撑?杨武云介绍,四川是全国的制种大省之一,也有丰富的农作物、畜牧、水产、花卉、中药材等种质资源。同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和四川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机构在种业创新方面优势强。

      “像小麦、油菜等重要夏粮作物,全国各育种单位夏繁基地分散,还没有形成像水稻、玉米那样的南繁育种‘硅谷’。”杨武云告诉记者,四川在阿坝马尔康、甘孜康定以及凉山西昌这些地方有很好的生态条件,在这些地方可以建立一个类似在海南岛岸洲湾那样的小麦和油菜等粮油作物夏繁育种基地;并依托基地、资源以及科研的优势建立国家级的天府种业实验室,来整体提升四川种业创新的能力。“这样就能服务四川、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成为西部地区种业创新的高地。”

      “这次是代表四川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深感身上的责任更加重大。”杨武云希望带着农业科技人员关心的话题、亟须解决的难题到全国两会,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让杨武云充满期待的,还有与小麦育种的其他几位全国人大代表的碰面。“相信大家都很关注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话题。因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我们农业科技人员责无旁贷。”

      6  全国人大代表  谢青梅

      种子进市场 打好翻身仗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谢青梅在实验室里为新学期的科研教学忙碌着,同时辗转奔赴湛江、茂名、清远等地企业乡村走访调研,倾听基层声音,与业界专家学者讨论,为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建言献策做准备。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本。如何推动现代种业“芯片”不断创新突破?谢青梅认为,种业创新研究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特别是需要长期地支持育种企业进行种业技术的创新以及新品种的培育。她建议完善育种的奖补政策,调动和激发企业活力。

      长期关注种业发展的谢青梅留意到一个现象:新品种通过审定之时就是新品种保存之日。“育种工作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的工作。”她解释,当前不少新品种通过审定后就马上保种,没有继续对新品种进行优化和选育。

      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谢青梅认为,一方面,新品种审定后没有后续的项目支持,失去经费的支持,无法持续选育,只能保存起来。另一方面,培育的新品种与市场需求不吻合,没能将成果及时转化。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不少新品种的培育没有形成长期持续的机制,未对新品种进一步优化选育,以及成果转化推广,走向市场。

      谢青梅建议,育种项目的政策支持要适应种业育种规律。同时,完善育种奖补政策,对培育出来的新品种进行奖补,特别是一些已经成功转化推广应用的新品种。通过让企业为主体,科研单位给予技术支撑,对新品种不断地优化,推动新品种转化应用,走向市场。

      “对我国打造‘种业硅谷’和种业强国充满信心。”谢青梅说,虽然目前国内种业存在一些短板,但我国本土种子资源丰富,育种技术发展迅速,拥有众多的种业科研院所和科研人才。她认为,通过种业振兴计划,加大本地品种的培育力度,我国打好种业“翻身仗”和成为种业强国指日可待。

      来源丨中新社、广州日报、科技日报、甘肃广电总台、四川发布等综合整理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分享到: 微信 复制网址 QQ好友 QQ空间 更多
 
 
0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