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转基因品种审定公示在即,头部种企做好迎接种业革命的准备吗?




      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紧迫,国内转基因商业化进程也在加速推进。据上海证券报1月10日报道,农业农村部近期已召开转基因审定会议,品审数量20个左右,转基因玉米预计可在2023年第一季度开始种植销售。

      1月13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022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批准清单(二)》,其中包括2个转基因玉米项目和1个转基因大豆项目。据界面新闻记者统计,截至2023年1月16日,农业农村部转基因权威关注审批信息清单中,共有26个转基因玉米项目和5个转基因大豆项目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今日开市,转基因板块集体拉升,隆平高科现涨5.31%,万向德农、荃银高科、大北农、登海种业等纷纷冲高。头部种业公司表示,已经为转基因粮种上市做好了准备。

      如果用一句话描述转基因技术,那就是人类在尝试成为“造物主”。转基因技术能依据人的自主设计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农作物新品种,从而降低农药和肥料的投入,一些农业大国把转基因技术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手段。

      从最新的产业调研信息来看,国内种子行业已在统计2023年的制种需求名单,各家种企也准备好了转基因种子专用的产品包装,待品种审定正式落地,就可以开始生产和销售,转基因粮种将正式进入商业化。

      头部种企“摩拳擦掌”

      面对广阔的转基因粮种市场,头部种企已经做好迎接一场种业革命的准备。

      大北农是目前国内转基因应用安全证书储备最多的龙头企业。据界面新闻记者在农业农村部转基因权威关注审批信息统计,控股子公司大北农生物技术已获得12个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占全部转基因玉米安全证书近乎半数,以及1个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去年11月,大北农生物技术研发的转基因抗虫大豆产品获得了阿根廷种植许可。

      2021年,大北农近9成营收来自饲料和养猪产品,种业产品的营收比重仅为1.79%,但公司在回复投资者问答时公开表示,目前在整体战略上,公司将种业排在第一。

      玉米种子营收占比超过96%的万向德农也在积极布局转基因玉米品种研发。公司与浙江大学、大北农等机构和公司合作选育转基因玉米品种,海南生物育种基地建设也在加快建设。

      目前,国内种企的转基因粮种研发聚焦在大豆和玉米种子上。海关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达到1.47亿吨,为历史粮食进口量第二高。其中大豆进口9108万吨,位居第一,第二的是玉米。

      我国玉米单产水平目前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0%,2017-2021年四年期间,我国玉米进口依赖度从不到1%增加到10%。农业农村部此次召开的转基因品种审定会议从玉米种子开始,有望提升国内玉米产量。

      转基因粮种在国内开启商业化大门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转基因安全证书,二是转基因品种审定。通过这两个环节后,具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才能将种子上市销售。

      隆平高科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转基因粮种的大门一旦开启,此后只能越开越大,因为“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隆平高科参股了两家转基因技术公司,其中杭州瑞丰的双抗12-5、瑞丰8、nCX-1获得转基因玉米安全证书。

      “转基因粮种不但可以增产,还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极为高效,渗透率会快速提升。”丰乐种业证券部工作人员说,公司目前已完成铁391、奥美95、同玉609和陕科6号等多个正在经营的主要玉米品种的转化工作,正在等待审定,旗下收购的天豫兴禾也正在开展转基因育种研究。

      除了市场渗透率会快速提升,自转基因商业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转基因种子的商业化同时伴随种子价格的提升。以美国为例,自1996年转基因技术商业化后,玉米种子价格年均涨幅在20%以上,在此之前,每年的涨幅不足5%。天风证券研报测算,转基因商业化落地后,我国转基因种子(玉米、大豆)的出厂口径规模有望达432亿元,利润有望达130亿元。

      “我们投入较大,当然也希望获得相应产出,具体定价还需要参考主管部门、性状公司以及农户等的多方意见来做最后的决定。不过定价肯定比传统的杂交种子价格更高一些。”隆平高科证券部相关人士对媒体说。

      值得注意的是,玉米价格持续高位带动了种企业绩上涨。财务数据显示,隆平高科前三季度玉米种子产品量价齐升,营收同比达4倍。万向德农1月12日发布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2年度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同比增长107.53%左右。原因之一为“玉米种子销量同比增长”。

      在此情况下,若转基因粮种开启商业化进程,相关种企业绩有望继续抬升。

      转基因技术成为壁垒,行业集中度提升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规模达1200亿,但我国头部种企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仅为5%,国内种子市场也极为分散,主要原因是研发壁垒薄弱。

      “转基因时代研发难度加码很多,需要持续高额研发投入,研发能力差、靠模仿生存下来的企业会慢慢被淘汰,种企里技术领先的企业将不断提升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将快速提升。”隆平高科证券部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

      生物育种专家郑桂杰也有相同看法。她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转基因品种商业化落地后,表现优良的品种将有望获得性状或品质溢价,从而可以通过向市场推广授权和并购产业链优质公司以完成种业公司的扩大发展,将有利于加速国内种企行业集中度的发展。”

      转基因种子产业链分为上游性状公司,下游种子公司和经销商。性状公司研发成本高,除上海交大、农科院、农大三大科研院所外,主要参与者包括大北农,隆平高科及其持股公司杭州瑞丰,以及先正达旗下子公司中国种子集团。但种子研发成功后推广出去,就像软件一样,边际成本低。性状公司获得安全证书后,转基因性状导入种子,进入下游种子公司制成转基因种子,后经过品种审定方可进入商业化推广。

种子产业链

      天风证券研报认为,我国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供需缺口长期存在,且有扩大趋势,转基因玉米、大豆的增收效果已得到验证,预计转基因玉米种子终端市场空间有望达600亿元、出厂口径空间360亿元,利润空间有望达108亿元。

      我国从开始转基因研发到现在已走过40年,多个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品种获得了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但至今仍没有品种进入市场。2010-2013年,转基因产品安全性在国内引发巨大争议,转基因产品研发、审定、生产经营等相关政策收紧,几乎没有向前推进。随着转基因作物在其它国家的大范围种植销售,带来农业经济提升,一些科学人士认为,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价和审批流程已经是过度谨慎、非常保守。

      此次转基因审定会议的召开,是一次谨慎的重启。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本期编辑:王梅红  魏嵘

      本期审核:翟怡婷

      本期监制:郑红燕

 
分享到: 微信 复制网址 QQ好友 QQ空间 更多
 
 
0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