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攥牢当家品种 做种业振兴骨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1-18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作者:记者 祖祎祎  浏览次数:1368
 
 
——专访安徽省农学会副会长、安徽省种子协会副理事长韩长仁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要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这进一步明确了保障粮食安全、加快种业振兴的方法路径和具体举措。
 
  为深入实施种业企业扶优行动,农业农村部构建了“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三大阵型种业企业,并根据企业创新能力、资产实力、发展潜力等条件综合评估,从全国遴选了69家骨干力量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从某种程度而言,阵型企业发展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我国种业整体发展水平的高低。
 
  要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手里,当好种业振兴骨干力量,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到底该如何作为?对此,记者采访了安徽省农学会副会长、安徽省种子协会副理事长韩长仁。
 
  对标国际“补短板”

  引进来、走出去缩小差距
 
  问:我国部分农作物品种育种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如何不断缩小育种水平差距?
 
  答: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对标,种业同样如此。拿补短板阵型来说,我国玉米大豆单产水平仅为世界先进水平的60%左右。加之国内旺盛的需求,这些品类农作物进口量长期保持在高位,十分不利于粮油安全保障。
 
  当今世界,种业已进入到“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迎来以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的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中国种业尚在育种“2.0时代”和“3.0时代”之间徘徊,尤其是短板领域,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严重不足。除此之外,我国在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引进方面也同样存在很大差距。
 
  对种业企业而言,差距既是挑战,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要在短板领域与国际先进种企实现“同频共振”,需要我们不断引进先进理念、优异资源、关键技术和高端人才,更要积极与国外机构共建种业研发平台和第三方创新服务机构,继续突破和完善数字育种、分子模块设计育种等前沿技术,建立和完善新一代测序技术、标记高通量分型、种子繁育与加工技术。
 
  引进来的同时,也要大胆走出去,主动学习国外经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真正发挥出行业龙头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对标国际一流种企,健全高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不断提升自身品种产量、质量和抗性水平,加快缩小短板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力争让中国种业走上更广阔的舞台。
 
  细分领域“锻长板”

  “品牌赋能”走出低附加值“泥沼”
 
  问:面对同质化现象,如何“突破瓶颈”持续培育核心当家品种?
 
  答:“补短板”是一时之需,“锻长板”则是长远之计。只有培育更多核心品种,才能在日渐复杂的全球种业竞争和重构中掌握主动权。种业审定制度改革以后,种业市场品种数量大幅增加,以玉米品种为例,自2017年至2020年,审定数量分别为171个、516个、547个、802个,虽然品种数量多,但存在同质化现象,部分品种在产量、质量、抗性等方面缺乏明显优势。
 
  缺乏核心当家品种的定价权,让很多种企都深刻体会到培育核心品种的重要性。阵型企业作为国家种业骨干力量,应积极对标产业需求,专注核心领域,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手里的同时,优化发展布局,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出真正的新品种、好品种,在各细分品种领域不断提高话语权,整体上形成梯度发展体系,真正做强中国种业。
 
  问: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提升优质品种价值?
 
  答:品牌是种子企业的形象,一个深得市场欢迎和农民信赖的品种是高价值的无形资产,更是种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法宝。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种业一张亮丽的名片,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被全球熟知和赞誉,而与之相对应的其他农作物品种的品牌建设之路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
 
  我国种业其实不乏优良品种和“隐形冠军”企业,但大多因为品牌建设力度不足,在鱼龙混杂的市场中被湮没,唯有这些优良品种、优质企业在市场中大展拳脚,才能倒逼中国种业快速发展。
 
  国家阵型企业应当率先走出种业低附加值“泥沼”,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导入先进技术,挖掘高潜力品种,在育种、种植、加工等多个产业环节实施品牌化战略,加强自有品种的多元化属性,做到品种质量恒定、品牌力量强劲,带动整体种业“软实力”的大幅提升。
 
  健全商业育种体系

  实现抱团发展
 
  问:我国种业企业普遍规模小、研发投入少,如何解决企业整合资源、集成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答:商业化育种体系是种企的核心竞争力,是研发核心品种的关键所在。传统的课题式育种,虽然选育出较多技术指标很高的品种,但在实际推广应用中未必具有很高的商业化开发价值。
 
  入选国家种业阵型的种企,在“育繁推一体化”方面已经领先一步,但在商业化育种体系的建立上多数才刚刚起步。于中国种业而言,要攥牢当家品种,一定需要种企,尤其是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规模化的商业育种体系。选育什么样的品种,要综合生产特点、经济性状、消费喜好等因素来决定,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还要讲究团队作战和资源共享,实现“大规模、高通量、标准化”商业育种。
 
  问:要激发整体种业产业活力,龙头企业如何从中发挥带动作用?
 
  答:种业包含了品种选育、种子繁殖、推广销售等众多环节,囊括了上中下游100多个相关产业。壮大种业,弥补短板,不能仅仅依靠几个龙头企业单打独斗,必须依靠集体“抱团”发展,建立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体系,避免重复审定造成的内部消耗,并在阵型企业间形成主动学习、共同分享的育种创新模式。
 
  阵型企业作为团队中的“龙头枢纽”,把知识、人才、资金集中起来,再由中小型种企作为“卫星群”,两类企业共同推动种业产业链向上延伸,形成一套自我运行提升体系,激发种业行业整体活力,进而形成在国际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系列技术资本与创新资本,进一步促进种业产业链现代化和价值链高端化,为我国迈入种业强国夯实根基。
 
  无论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种业振兴的指导精神,还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关于粮食安全的具体要求,发展种业的政策号角都已经全面吹响。面对未来更多不确定的挑战,作为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必须以足够高的站位、足够大的格局、足够准的发力,重塑发展理念,重构发展共同体,在种业竞争的长跑中不断淬炼自我,才能超越对手,引领民族种业振兴,向种业强国迈进。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