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转基因产业化剑在弦上,玉米如何突围?


原创 钟海芳 吴秒衡 农财网种业宝典 2022-08-05

      过去,玉米所到之处,都给当地带来了繁荣。现在,未来,亦是如此。

      作为全球第一大粮食作物,有170多个国家种植玉米。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科研、企业的同场竞技愈发激烈,玉米产业迎来了新的机遇,更面临着全新挑战。

      生物育种产业化,如何加速追赶发达国家步伐?生物育种势头正猛,传统育种何去何从?怎么创制优质种质资源、研究饲用玉米?这场大会给你答案。

大会现场。

      7月30日,玉米产业链论坛在海南三亚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天宇、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赵久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绍江、中国种子协会玉米分会会长侯云鹏等专家出席论坛,创种科技常务副总裁李军民、中国种子协会青贮玉米分会会长成广雷主持论坛。

      本次论坛由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河北兆育种业集团有限公司赞助。


01

生物育种产业化

如何追赶发达国家步伐?

      生物育种产业化,玉米是先行者。

      今年初,农业农村部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等四部规章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6月,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制定了国家级转基因大豆、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并发布实施,生物育种产业化“最后一公里”正被打通。

      在尊重科学、严格监管的大背景下,去年,农业农村部对转基因大豆、玉米开展了产业化试点,转基因玉米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增产10.7%,试点成效显著。

      生物育种产业化加速推进,核心技术、资源储备等各方面,我们都准备好了吗?

      “应对开放,我们准备好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天宇表示,目前,国家种质库存种质资源不断丰富,超过60%自资源为本土地方品种,本土资源有良好适应性、病虫害抗性等独特性状。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天宇

      生物育种说得比较多的是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目前,我们通过实践证明,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等相关方面的技术,我们应该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生坦言,国外的很多转基因做得很好,是中国人在做。先锋、孟山都等跨国种企的实验室里,有大部分中国科学家在做研究。

      准备充分,但想短时间内赶超发达国家,任重道远。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生

      李建生指出,技术成熟,但是效率问题仍需密切关注。目前,国内仍处于转2-3个基因的阶段,而国外的转换效率已经可以转6-8个基因了。要想抢占未来的发展主动权,还需各位科学家戮力奋斗,攻坚克难。

      针对产业化应用水平不足的问题,中国种子协会玉米分会会长侯云鹏表示,虽然我国在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基础性研究方面已全球领先,但是基因编辑工具等原始创新技术和产业化应用等方面不足,育种芯片设计与制备系统等缺乏,迫切需要强化自主创新。

中国种子协会玉米分会会长侯云鹏

      基于此,侯云鹏指出,要重视生物育种技术在玉米种业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推动多种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同时,加速完善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相关流程,完善品种管理、制繁种指导方案、产品安全评估制度和审批制度等相关产业政策。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明确规范管理转基因种子市场和活动主体,实施严格的资格审查制度,规范转基因经营销售行为;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种子检验和认证体系,制定具备公信力的统一性状评测标准。

      玉米生物育种站上“风口”,企业该如何应对?

创种科技常务副总裁、玉米种业事业部总经理王石

      “政策推动玉米种业新风口显现”创种科技常务副总裁、玉米种业事业部总经理王石表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及生物育种产业化将释放巨大新动能,会推动玉米产业大步向前发展,未来的种业企业,打造种业“科技●服务生态圈”,在应对挑战中不断变强。

海南九圣禾农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院长王长海

      海南九圣禾农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院长王长海表示,九圣禾基于多年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摸索实践,已经成功打造种质资源共享平台、生物育种实验室平台、国内外育种合作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等,立志于打造商业化、平台化、国际化的大研发体系,已卓有成效。


02

玉米生物育种势头正猛

传统育种还有容身之地吗?
  

      21世纪以来,受益于种子行业高速发展,全球玉米生物育种市场持续增长,预计未来生物育种的种子市场渗透率将不断提高。

      生物育种成为全世界主流科学家的共识。近十年来,为了在生物育种赛道上抢占一席之地,国内各大科研院所、种子企业纷纷布局转基因、基因编辑等快速育种技术。

      蛰伏20年的生物育种,正迎来春天。

      “近几年,我国应用转基因技术的态度愈发坚定。一开始是针对抗虫、抗除草剂、抗旱的单一性状应用,随着需求提高,开始向多个性状应用进军。”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教授王国英表示,随着利好政策不断加码,明年很有可能就会有一定面积的转基因玉米种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教授王国英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绍江介绍,单倍体育种技术是目前火热的“高铁”式快速育种技术。诱导单倍体为母本单倍体,诱导系为父本,诱导程序简便,无基因型依赖性、易规模化获得单倍体种子、诱导系保存繁殖相对简单、DH纯系和杂交种有助于挖掘产量潜力。简而言之,就是易于实现工程化,快速创制材料和品种。

      陈绍江表示,目前,这项技术在玉米育种应用上已经十分成熟,不出意外,接下来将在水稻小麦、拟南芥、烟草、油菜、番茄等作物上大展身手。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绍江

      先进生物育种技术持续迭代升级,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现代种业跨越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不禁让人深思,传统育种手段会面临淘汰吗?

      自然,答案是否定的。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赵久然表示,即使未来生物技术3.0和智能育种4.0时代,杂交育种也是基础和底盘技术。每两个育种材料的杂交,都有百万、甚至千万的基因重新组合方式,这是精准育种无法替代的。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赵久然

      “我们要把最好的基因编辑的产物,转到最好的常规品种里面去。”李建生表示,我们加强玉米生物育种产业化与传统育种的高效联合育种,转基因要长期发展,需要优质的常规品种作为载体,推进转基因产物推广应用。“基础研究就是我们的根,应用研究是茎和叶,只有根系发达,才能枝繁叶茂。”


03

创制优质种质资源

支撑每一次品种迭代升级    

      玉米传入中国400多年来,飞速发展,种质资源举足轻重。“一路走来,不论是传统育种还是生物育种,对优质种质资源的需求都从未停止。”王天宇说。

      目前,王天宇的团队已经建了玉米种质资源重要性状规模化鉴定平台,扩建了国家玉米机收籽粒品种测试评价技术体系,营造培育与应用绿色高产高效品种的氛围,组织了迄今规模最大的政产学研用攻关联合体,形成系列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种质资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一项非常长期的工作。

      王天宇表示,近期,正在规模化发掘优异种质资源,丰富抗旱、抗主要病害、养分高效利用等育种基础材料。同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材料与品种创新中心,通过良种、推动玉米中低产向中高产转变。建设绿色高效品种测试筛选与展示平台,强化绿色品种的鉴定,拓宽中低产区测试工作,加速品种更新换代。

论坛现场。

      李建生强调,我国需要的是优异的种质资源,能够组配出审定杂交种的自交系才算优异,优良自交系支撑了每一次的新品种更新换代。

      他表示,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创新利用,我国种业公司主要问题就是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种质,难于保证连续不断的培育优良品质,而跨国种业公司都有自己长期创制的独有优良种质资源。

      “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种质创新的重要基础!”李建生指出,现有的种质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够,种子公司原创投入成本难以收回,导致原始创新投入积极性不高。新修改的《种子法》中提出实施实质性派生品种保护制度,眼下还需要一个有利于我国现代种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实质性派生品种标准。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植遗传变异丰富、特性优良,是改良、扩增温带玉米种质的优异资源。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首席专家番兴明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首席专家番兴明指出,热带种质利用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光周期敏感、在温带地区难以开花结实,二是缺乏温热种质遗传关系和杂优模式系统研究。他认为,钝化热带玉米光周期,拓宽温带玉米中种质基础,就能有效解决玉米品种同质化的问题。

      据了解,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合作近40年,从南美洲及泰国引进了一大批热带玉米种质资源,开展核心种质创制,累计向国内外发放10000多份次玉米种质资源。

      番兴明表示,要利用三角形杂种优势模式,在保持原有杂种优势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利用外来种质对本土杂种优势群进行改良,是温带地区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鲜食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但在种质资源方面的努力未曾减少一毫。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胡建广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胡建广表示,收集生态类型不同、血缘关系差异的甜玉米品种资源,建立甜、糯玉米抗病、耐热、耐寒、耐旱等抗逆性和果皮厚度等品质性状的核心种质资源库,选育优质、抗逆、耐密植加工型专用型新品种,是他们一直在做的工作。


04

研究优质饲用玉米

有效缓解日趋紧张的饲料问题  

      玉米是我国产业链最长、下游产品最丰富的粮食作物,青贮玉米气味酸香、柔软多汁、营养丰富,是奶牛、肉羊等草食动物的重要纤维性饲料原料。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青贮玉米育种水平大幅度提升。北京农学院教授潘金豹介绍,最优青贮玉米新品种的生物产量达到了每亩1500千克以上,干物质含量35%左右,淀粉含量35%左右。

北京农学院教授潘金豹

      潘金豹指出,我国专用型青贮玉米品种的淀粉含量偏低,普通玉米品种的秸秆品质和持绿性较差,缺少粮饲通用型品种。未来,青贮玉米产业化急需解决五大关键问题。

      一是加大对优质青贮玉米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的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优良品种 ,开发多样化产品。

      二是处理好种业、种植者、饲料企业(收储经纪人)和养殖者的关系,国家政策层面上要平衡利益共同点,实现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稳步持续发展。

      三是按品质分级标准制定价格梯度,形成合理的四方共赢的价格体系。

      四是加快提升机械化水平,加大饲草产业化全程机械研发推广力度,提高青贮切碎、籽粒破碎、秸秆揉丝、干草打捆等自动化水平,提升高等级饲草产品产出率。

      五是推动饲草种植、收割、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全产业链一体化运营,探索“种养一体化” 、 “企业+合作社” 、“企业+农户” 等多种运行模式,形成以养定种、种养结合,以农促牧,以牧养农的产业联合体。

      畜牧业是最大的玉米使用行业,占玉米消费结构的65%左右。

      近2-3年油脂价格高涨,饲料成本增幅大。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猪料研发负责人王志博指出,研究和推广种植低霉菌毒素、高油、高有效磷、高赖氨酸等优质玉米,并在畜禽饲料中大力推广应用,是解决我国饲料毒素水平高、能量原料、蛋白质原料和无机磷源日趋紧张的主要措施之一。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猪料研发负责人王志博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爱科

      此外,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爱科指出,解决饲料中豆粕减量替代主要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农业农村部推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力争3-5年内将饲料粮用量占比降至70%左右。另一方面是杂粕增值利用工程和谷物及副产物提质增效利用工程。再辅以颠覆性技术突破及应用,制造新型饲料蛋白资源。

赞助单位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长成

赞助单位河北兆育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韩俊强

主持人创种科技常务副总裁李军民

主持人中国种子协会青贮玉米分会会长成广雷

识别二维码

回顾专题直播↓↓

      记者丨钟海芳

      摄影丨吴秒衡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分享到: 微信 复制网址 QQ好友 QQ空间 更多
 
 
0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