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17万余斤“三无”假麦种是怎么“溜”进市场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2-21  来源:《半月谈》2022年第3期  浏览次数:420
 
      产粮大省安徽自2021年9月以来开展的农作物种子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中,排查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厂家名称、无国家审批文号的“三无”麦种超过17万斤。“三无”假种子是怎么“溜”进市场的?
 
 
640.webp (1)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一村民购买的“三无”种子 姜刚 摄
      
      假种子花样翻新
      
640.webp (2)
      
      全链条监管存隐忧
      
640.webp (3)
      
      让“李鬼”种子成“过街老鼠”
      
      如何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在一些基层种业管理部门干部看来,当务之急是统一鉴定标准,加强执法联动,形成有力震慑。国家应强化顶层设计,协调农业农村、公安等部门明确对相关法律条款的理解和执行标准,统一鉴定标准,从严从快对假劣种子案件进行查处。
      
      同时,基层干部呼吁,公安部门加强案件会商、鉴定检测和法律适用等方面的协调,明确办案尺度,统一证据标准,形成打击惩处合力。
      
      各级部门应按照全链条监管思维监管执法。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表示,上级部门应督促地方配齐配强监管力量,盯紧监管薄弱区域,对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重拳出击。
 
      来源:《半月谈》2022年第3期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