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种业大事件丨甘肃、广东、安徽、海南、黑龙江等地有啥新动作?

      
农财网种业宝典

      甘肃启动玉米制种科技强种行动

      黑龙江2022年大豆种植面积将增1000万亩

      安徽立案32起,排查“三无”麦种8.6万公斤

      海南推动制种保险创新发展

      广东省畜禽种质资源库揭牌

      北京平谷多举措打造农业中国芯

      广西特色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见实效

      浙江锁定水稻和旱粮产业,品种选育提速

      青海成立种业联盟,推动高原种业发展

      福建杂交水稻制种三项指标居全国第一

      内蒙古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8%

      河北大力推进种业“校企合作”……

      最近,各地种业有何新进展?

      1、甘肃

      启动玉米制种科技强种行动

      甘肃省日前出台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实施方案,整合科技资源,促进玉米种质资源高质量发展。按照方案,甘肃力争到2025年实现引进玉米优异种质资源200份以上,创制玉米优异新种质200份,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在全国玉米主产区的播种面积达5%以上。据统计,截至2020年,甘肃省玉米制种面积达129.6万亩,产种5.46亿公斤,分别占全国总面积和总产量的55.6%和59.7%。

      甘肃省科技厅介绍,当前甘肃玉米制种产业还存在育种创新能力弱、突破性品种少、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根据方案,甘肃将重点引进玉米优异种质资源,应用超低温等新技术对特异种质资源进行复份保存,支撑种质资源供种分发需要。甘肃将持续加强技术攻关,在玉米育种、玉米繁育、农田土壤(耕地)保育等方面,努力建立起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模式,促进玉米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

      甘肃还将组建甘肃玉米种业研究院、甘肃省玉米育种研究中心、基因编辑生物育种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构建完善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在杂交玉米新品种真实性委托鉴定、玉米分子遗传机理、基因组学等领域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力争在玉米基因编辑育种技术上产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创制一批具有市场价值的新品种。

甘肃张掖,农户正在晾晒制种玉米。

      2、黑龙江

      粮食总产达1573.54亿斤,连续十一年位居全国首位;2022年将增加大豆种植面积1000万亩

      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黑龙江省是全国优质大豆的主产区,也是重要的大豆生产和供给基地,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记者从黑龙江省有关部门了解到,为优化种植结构,增强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2022年黑龙江省将增加大豆种植面积1000万亩。

      当前正值东北新季大豆购销期,大豆上市后,价格呈现高开高走之势。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种粮大户孙波2021年种了2000亩大豆,收获的大豆在院子里堆成了“小山”。孙波说,大豆价格从刚上市时的每斤2元7角多涨到了现在的每斤3元左右。黑龙江省海伦市有“中国优质大豆之乡”之称,海伦市粮食局局长陈英健表示,2021年海伦市大豆面积245万亩,大豆价格高开高走有利于农民增收,让农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提高了2022年种植大豆积极性。

      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2021年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21年黑龙江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达到1573.54亿斤,占全国的11.5%,新增粮食产量65.34亿斤,占全国增量的24.47%。粮食总产连续十一年位居全国首位。

      2021年,黑龙江通过高质量备耕保农资、高标准春播夺全苗、精细化夏管促升级、高效率抗灾抢丰收,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1826.95万亩,占全国的12.37%,较上年增加169.35万亩,全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量的13.07%在黑龙江。

      据悉,黑龙江大力发展专用型玉米,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发展高蛋白高油大豆种植,扩大适口性好的粳稻种植。叫响五常大米等知名品牌,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累计培育具有影响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0个。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充分挖掘粮食单产潜力,推广粮食作物栽培技术模式2.01亿亩次,农业主体技术到位率稳定在95%以上。

      3、安徽

      已立案32起,排查“三无”麦种8.6万多公斤

      今年9月,媒体刊发调查报道《“李鬼”挤掉“李逵” “三无”种子乱了市场坑了农民——产粮大县种子市场乱象调查》《全链条监管让“三无”种子无处藏身》,引发社会关注。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及时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三无”麦种排查和农作物种子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截至11月底,共排查“三无”麦种86747公斤,已立案32起。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处长胡涛向记者表示,针对报道中提到的安徽省部分县(区)种子市场“三无”麦种问题,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要求有关部门严格执法,重拳出击。为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决定自今年9月起在全省开展农作物种子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从实时调度情况看,安徽省各地种子市场专项整治取得一定成效。”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三级调研员陈剑华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截至11月底,安徽省共出动执法人员16822人次、执法车辆3635辆次,印发宣传材料3.8万份,检查市场1287个、经营门店16974家,入户倒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176个、农户26.87万家。

      与此同时,安徽省“三无”麦种案件查处工作进展顺利。截至11月底,共排查“三无”麦种86747公斤,已立案32起。移送公安机关8起,拘留2人、提请逮捕3人。已立案案件累计没收违法所得15.645万元,没收种子15208.95公斤,罚款215.465万元,吊销生产经营许可证1家。

      据介绍,此次种子市场专项整治取得一定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地方政府高位推动;相关部门通力配合;反应迅速靠前指挥;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三无”种子来源不明、品种不实,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和生产风险,有关市、县采取置换的方式,将农户家中发现的“三无”种子调换为合法品种,切实维护了农民合法利益。

      “除了在种业监管执法方面取得成效外,安徽省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和基地建设等方面也取得积极成效。”胡涛介绍说,截至目前,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已收集5872份,鉴定资源3300份(次)。安排省级财政专项资金2430万元,聚焦农业生产重大问题和市场需求,探索推行“揭榜挂帅”机制,鼓励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校整合育种资源,重点围绕水稻、小麦等4个作物新品种和5个主要畜禽新品种(配套系)良种选育,开展育种联合攻关。

      4、海南

      推动制种保险创新发展

      日前,海南省农业农村厅与人保财险海南省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开展重点领域研究等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在促进产业发展壮大方面,双方将共同稳步推动海南生猪、水稻等政策性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以建设南繁硅谷打好种业翻身仗为中心,推动水稻、水产苗种、椰子苗木等制种保险创新发展。围绕现代化农业主体培育及需求,“三棵树”(橡胶、槟榔、椰子)、热带水果等重点热带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创新开发和推广指数保险、收入保险、气象指数保险、涉农保险、一揽子综合保险。

海南的南繁育制种科研基地。

      5、广东

      省畜禽种质资源库揭牌,助推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

      12月23日,依托华南农业大学建设的广东省畜禽种质资源库举行揭牌仪式,标志着广东省级畜禽种质资源库正式投入运行。

      广东历来重视种业的发展,对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尤其重视。2018年,“广东省畜禽地方品种保护与开发利用提升工程”项目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批准立项,依托华南农业大学建设畜禽种质资源库,总投资5000万元。

      揭牌仪式上,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斌伟指出,华南农业大学在农作物种质资源和畜禽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及开发上具有人才聚集、成果丰硕的优势。学校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省农业农村厅的关心指导下,将建设好种质资源库作为全省种质资源传承好、发展好的关键之举和长远之计,做实做细做好种质资源库的运行管理,确保资源应保尽保、安全可控,全力服务广东省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种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助推广东省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努力建成国家区域性畜禽基因库。

      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猪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吴珍芳表示,通过项目实施,现已建成国内一流、现代化、智能化的畜禽遗传物质保存实验室,实现对《广东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7年)中20个畜禽地方品种的多方法整体保存全覆盖,构建了可持续有效保种的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培育出多个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商业化地方畜禽新品种、新配套系,打造了一支从事畜禽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据了解,广东省畜禽种质资源库总占地面积1831平方米,其中样本库区757平方米,管理与展示区1074平方米。样本库区是资源库的核心,现已保存省内外45个畜禽品种近10万份遗传物质,计划未来5年内保存华南地区以及国内代表性地方畜禽遗传资源20万份以上。通过开放共享,资源库可为全省科研单位及种业企业提供遗传物质保存与恢复、保种和育种技术、遗传材料、表型与基因型数据等全方位服务。

      此外,资源库配套研发了一套智能化管理系统,包含样本库管理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物联网管理系统、对外信息展示网站、大数据大屏展示6个子系统,实现了资源库与省内保种场、核心育种场的数据开放和资源共享,促进了广东省畜禽种质资源保存常态化的技术和业务交流。

广东省畜禽种质资源库在华南农业大学揭牌。

      6、北京平谷

      多措并举打造农业中国芯

      2022年,平谷将建设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打造农业中国芯。为实现这一目标,该区将加快创新要素聚集、打造种业发展高地、夯实科创环境基础、加速发展现代农业,奋力谱写平谷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根据平谷区政府工作报告,平谷将全力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出台北京市推进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任务清单和十条政策,同时深化“金三角”模式,建设农业科技成果技术转化中心、国家(平谷)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和长期院士(专家)工作站。

      为助力种业振兴,平谷将研究制定该区种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开发、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畜禽种源企业培育、繁育测试体系建设和新品种推广展示示范,逐步打造立足北京、辐射全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种业高地,助力建设“种业之都”。同时,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畜禽种业)产业园通过验收。做好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进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基因库等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平台建设。加强育种核心技术协同创新,搭建奶牛、生猪全国联合育种网络,推动国家小麦设计重大科技设施平台、分子设计育种前沿科学中心、数字种质中心等项目落地建设。

      为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策源中心,平谷将加快京瓦中心奶业、果业、温室园艺等分中心建设,做好持续运营保障,推进二期科研总部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国家级农业交流合作平台,举办世界农业科技大会、国际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家禽种业科技创新大会,争取中国北京种业大会、中国农民丰收节承办权。

      2022年,平谷区还将启动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加快建设“博士农场”和科技小院总部,农业科技特派员实现村级全覆盖。深化“互联网+大桃”,推进“未来果园”联合创新平台等项目,推广“智慧农场”等农业数字化场景应用,建设数字农业联合创新中心。升级改造温室大棚等农业设施,实施地力提升等六大工程,建设千亩有机蔬菜等五个千亩特色农业园。

      7、广西

      特色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见实效

      2018年3月,广西农业农村厅率先在全国组织开展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特色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行动,首轮2018-2021年先行启动实施水稻、玉米、蔬菜、香蕉、甘蔗5类优势特色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其中甘蔗联合攻关与农业农村部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共建。

      攻关开展以来,广西农业农村厅牵头成立良种联合攻关协调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并组织72家(次)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和85名(次)人员组成联合攻关体。制定印发《广西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方案》,将培育优质绿色水稻、鲜食专用和粮饲兼用型玉米、特色瓜果蔬菜、优质高抗香蕉、高产高糖和强宿根型甘蔗品种等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列为良种联合攻关的核心目标。积极整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和骨干企业力量等资源,探索种质资源共享机制。三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创新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四年来联合攻关体成员单位通过国家和自治区审定的水稻和玉米品种共375个。在优质稻品种创新方面,156个品种通过广西审定,米质达到部标1、2、3级的占比73.7%,位居全国各省前列。其中30个水稻品种获得品种权保护;在玉米品种创新方面,通过国家审定47个、广西审定172个,15个品种获得品种权保护。四年来攻关体成员单位还获得农业农村部登记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79个,其中蔬菜类39个、香蕉7个、甘蔗33个,获得品种权的蔬菜品种2个、香蕉品种1个、甘蔗品种6个。

      发掘创制出一批高价值的育种中间材料。四年来联合攻关体成员单位创制高产、优质、抗稻瘟病、耐盐碱等水稻中间育种材料近1050份;鉴定普通、鲜食、特用玉米优异种质材料28份;引进、收集国内外蔬菜种质资源4070份,创制辣椒、番茄、苦瓜等蔬菜育种中间材料2000余份;发掘或创制香蕉新种质1000多份;收集甘蔗及近缘属野生资源1000多份,至2020年底甘蔗资源圃资源保存量2891份。

      展示推介了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优新品种。通过搭建品种展示评价平台,每年举办桂南、桂北两个“看禾选种”大会、中国(南宁)鲜食玉米大会、中国(广西)-东盟蔬菜新品种大会等现场观摩活动,组织开展特色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优良品种和苗头组合展示、评价、筛选、推介。四年来共向社会推介优良水稻品种237个、普通玉米88个、鲜食玉米99个、蔬菜品种434个。此外,组织推荐水稻联合体成员单位优良品种参加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其中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绿海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6个杂交稻、常规稻品种先后获得首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

广西连续多年举办“看禾选种”大会,助力优良品种推广。

      加快推广了一批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良品种。优良品种持续创新加快了广西特色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初步统计,2020年全区米质达3级以上优质稻品种推广面积超1400万亩、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53%以上,2021年超1680万亩、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65%以上,全区鲜食玉米面积超100万亩,天贵糯932区内外种植面积66.7万亩。新登记并获品种权的抗枯萎病香蕉品种“桂蕉9号”示范推广面积超5万亩。2019年、2020年、2021年“桂糖42号”连续两年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单一甘蔗品种,年种植面积超400万亩。

      下一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将加大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共建力度,同时加大自治区本级良种联合攻关专项资金安排,进一步加强政科企、产学研协作机制,充分挖掘优异种质资源和功能基因,加快现代育种技术应用,全面提升育种创新水平,组织实施新一轮广西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

      8、浙江

      锁定水稻和旱粮两大战略产业,新品种选育协作攻关再提速

      日前,浙江四部门共同印发《浙江省“十四五”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总体实施方案》,对新品种选育协作攻关再提速。未来五年内,通过科技强农,一批新品种有望在田间绽放,实现现代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在重点领域上,浙江锁定水稻和旱粮两大战略产业,以及蔬菜、果品、茶树、畜禽、水产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具体任务则包括:构建完善种质资源库,夯实品种研发创新基础条件;加强前沿性育种技术研究,提高育种效率;选育一批优良新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完善新品种相关配套技术体系,加快示范推广;建立种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梯队建设;加强现代种业企业培育,提升创新能力。

 

浙江发展节水抗旱稻,让山地变粮仓。

      据悉,过去五年中,浙江总共育成新品种(组合)388个,其中国家审(鉴)定33个、省审(认)定266个。与此同时,一大批选育品种成为全国或各省市的农业主推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3000余万亩,并且涌现出“杂交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国绍Ⅰ号蛋鸭新品种”等一大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浙江提出,今后将创新财政科研经费支持方式,通过采取“前启动+后补助”模式,赋予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所谓“前启动”,即稳定支持科研院所开展公益性、基础性、前瞻性和探索性研究,而“后补助”则对育种团队在育种理论、育种材料、育种技术和突破性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奖励性科研经费补助。

      据了解,结合全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接下来,浙江将组建12个育种协作组,实行“牵头单位+首席专家”负责制,集聚整合全省优势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推广部门和种业企业联合攻关,合力布局项目课题。

      按计划,到2025年,浙江将收集保存各类种质资源4000份以上,鉴定挖掘与优良性状相关基因200个以上,创制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育种新材料(品系)600份以上,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技术标准(规程)160项以上,育成各类动植物新品种(品系)200个以上,并且建立新品种繁育基地80个以上,省内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2500万亩以上,培育扶持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种业企业20~30家。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还明确提出,将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推动全省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良种覆盖率显著提高,其中水稻、水产等自主育成品种省内覆盖率分别达99%和60%以上,水稻育种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部分旱粮、蔬菜、水产等育种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9、青海

      成立种业联盟,推动高原种业高质量发展

      日前,青海省种业联盟成立大会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大会投票通过了《青海省种业联盟章程》《青海省种业联盟会费标准及管理办法》等文件,并选举产生联盟理事长单位、理事长及理事单位。联盟成立对推进青海省种业科技创新、转化、推广、应用进程,带动产业科技进步,全面提升青海省种业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有积极作用。

      据了解,青海省种业联盟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农牧”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青藏高原资源优势,提升种业质量效益和保障水平,加强高原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动高原种业高质量发展。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青海省种业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蔡有华介绍,种业联盟将支持科研院所开展种业应用性研究,鼓励种业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新品种培育,开展牦牛、青稞、藏羊、油菜、马铃薯联合育种攻关,培育高原特色优良品种,不断完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种业南繁基地,建设一批农作物良繁基地、核心种畜禽场,推动良种生产基地提档升级。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巩爱岐说,青海省种业联盟是推动要素聚合、技术集成,信息共享、人才技术交流的平台,是青海打好种业翻身仗、推进种业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

      据了解,青海省在种质资源保存、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截至目前,围绕牦牛、藏羊、青稞、油菜、马铃薯等特色优势,已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860余份,抢救性收集870份植物种质资源和5000份优良牧草种质资源,在建成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复份库中保存作物种质资源43.6万份。

      10、福建

      三项指标全国首位,稳居全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省位置

      福建是全国杂交水稻制种大省强省,2021年,福建全省杂交水稻制种收获面积达35.8万亩,生产种子7600万公斤,平均亩产212公斤,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满足了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25%以上用种需求,稳居全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省位置。

      近年来,福建高度重视种业创新发展,2017年启动第三轮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2017-2020年),2021年实施“十四五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2021-2025年)”,以加快新品种推广步伐。据统计,2021年,福建选用高产、优质、绿色新品种150个,建立农作物高产、优质、绿色新品种省级展示示范片点539个,面积达10.9万亩,展示示范新品种近2900个(次)。

      在联合育种攻关方面,省种子站收集作物种质资源700多份,鉴定筛选出一批优质、抗病种质资源;通过分子标记、基因编辑等育种新技术,创制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材料;育成了一批优异新品种,野香优669、金薯22、雪甜232等45个新品种应用于生产。在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工作方面,74个普查县已完成三个年份(1956年、1981年、2014年)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全省已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3987份。

      11、河北

      大力推进种业“校企合作”

      奋进新时代,展现新种业。12月22日,河北省举办大力推进种业“校企合作”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种子经营单位200余人参加了会议。现场,河北兆育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兆育种业与浙江大学正式签约合作,就现代生物育种建立全面深入的战略合作,标志着校企双方正式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携手,充分发挥各自在种业创新、现代生物育种等方面的优势,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强强联合,共同探索创新,深入开展合作,实现互惠共贏,为推进玉米转基因产业化进程做出积极贡献。

      据了解,兆育种业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拥有完整的研发、繁育、推广及服务体系。20多年来,兆育种业育成单品种种植面积超1千万亩玉米品种6个,育成单品种种植面积超500万亩品种10个。

河北举办“校企合作”活动现场。

      12、内蒙古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8%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在保障国家种业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内蒙古种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畜禽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规模、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大豆制种面积居全国第三,玉米制种面积排在全国前五。自主培育向日葵品种在科研水平、市场份额及品牌价值等方面全国领先,市场占有率超过三分之一,自主培育西红柿系列品种占全国市场份额的十分之一。

      据介绍,内蒙古是全国培育牛羊品种最多的省区,现有国家级核心育种场11家,牛羊品种数量和供种能力均居全国首位,已具备年提供20万只种羊和1000万剂优质牛冻精的能力。培育国内排名100名以内的乳肉兼用西门塔尔种公牛达到26头,居全国首位。奶牛种业产销全国占有率第一。

      目前,内蒙古累计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3416份,畜禽普查总体进展顺利,全区乡镇普查填报率达80%。组织确定了第一批14家自治区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其中3家作物资源库、2个畜禽基因库、1个微生物资源库、8家自治区级保种场。现有蒙古牛、苏尼特羊等7家国家级畜禽保种场和3个保护区。

      2021年,内蒙古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185个,其中高淀粉玉米品种98个、高产玉米品种35个。登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71个,其中三瑞9号向日葵品种2021年推广面积在50万亩左右,杂交谷子“两优中谷2”亩产达1000斤,较常规品种增产10%左右。

      此外,目前内蒙古已建设自治区种业重点实验室7家,在土默特左旗引进水稻育种专家,建立种质资源库,应用分子生物技术选育黄河中上游耐盐碱水稻品种,培育的耐盐碱水稻品种“金黄香三号”,表现出较好适应性和综合抗性。组建成立农作物、畜禽和饲草等14个种业创新专家团队。建成7个国家级玉米、大豆、马铃薯、杂粮杂豆良种繁育基地,察右前旗、四子王旗、牙克石市建设标准化种薯基地40万亩,年生产原原种1.6亿粒、生产原种和一级种37万吨,选育新品种7个。建成11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5家种公牛站。

      来源丨农财君综合整理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分享到: 微信 复制网址 QQ好友 QQ空间 更多
 
 
0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