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新路径 新格局 新模式——山西农大与山西省农科院合署改革一周年见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2-09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晋斌  浏览次数:467
 
 新路径 新格局 新模式

——山西农大与山西省农科院合署改革一周年见闻
 
  近日,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在晋中市太谷区北洸乡北洸村的“兴农学舍”揭牌。2019年以来,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在北洸村牵头实施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而“兴农学舍”正是山西农业大学为服务当地发展而启动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行动”的一部分。
 
  “要以园艺学院为平台,集结各类人才,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破解教学科研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通过这一项目的落地,让北洸村的乡村振兴过程成为园艺学院新型人才培育过程,探索产教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山西农大园艺学院院长李捷说。
 
  在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科院合署改革前,李捷是省农科院园艺所所长。改革后,省农科院园艺所、蔬菜所与原山西农大园艺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园艺学院,李捷的角色转换为园艺学院院长,也是博士生导师。
 
  园艺学院的“蝶变”和李捷的角色变化,是山西农大与山西省农科院合署改革焕发新活力的一个缩影。一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山西农大着眼于服务当地“三农”发展,通过人才等资源重新配置,为科研与“三农”协同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构建了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探索了产教协同育人新模式,很好地回答了地方农业大学如何姓农务农的问题。
 
  黄花产业研究院路径
 
  “在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对发展黄花产业作出重要指示后,我们将园艺学院的种质资源、基因组研究等基础研究优势与高寒作物研究所的栽培管理、加工等应用研究优势相结合,与大同市共建了‘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研究院’,推进全产业链创新。”山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廖允成说。
 
  涉及园艺学、植物保护学、作物学等7个一级学科的131名研究人员组成的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研究院,吸纳了原始创新人才、技术转移人才、技术转化人才,构筑了黄花产业人才链。
 
  同时,大同市的政府决策和产业主体也在研究院的平台上实现了衔接,形成了“政府+科学家+企业家”推动产业发展的路径,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转移转化,有效破解了科研和产业“两张皮”的问题。
 
  这意味着,山西农业大学通过人才链的健全,实现了与黄花菜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衔接,支撑起了山西黄花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由此,从原始创新人才、技术转移人才、技术转化人才3个节点配置人才资源,匹配和支撑山西省农业“特”“优”战略的办法,成为山西农大服务山西“三农”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改革后,农大的7个学院与农科院的9个研究所(中心)整合为10个新学院,人才、学科、研究所、实验室各种资源实现共享。
 
  “在科研上,农大的优势是基础研究,农科院的优势是推广应用,合署改革后,人才资源集聚发挥出了1+1>2的作用。”山西农大高粱研究所所长邵林生说。
 
  针对原始创新人才缺乏的现状,该校全职引进“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朱兴全教授和973首席科学家侯向阳研究员,聘请了南志标、李天来、朱蓓薇、康振生、张福锁、赵春江、张佳宝等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长江学者”王硕教授担任学术院长,高水平研究成果取得突破。
 
  “学校注册地变更为太原市,与合署改革的人才政策形成叠加优势,增强了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度。”山西农大党委书记廖允成说。
 
  据了解,山西农大复制黄花产业研究院的建院模式建设了曲沃果蔬研究院,正在加快推进隰县玉露香梨研究院、忻州杂粮研究院等一批特色产业研究院的成立。
 
  “谷城院”融合格局
 
  山西农大原来只有一个校区,该校区位于山西晋中太谷区。2016年,山西省提出在太谷全域建设山西农谷的战略,成为当时山西“三农”的三大省级发展战略,2019年11月,国务院批准在山西农谷建设“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由此,如何推动山西农谷、大学城和科研院所融合发展,成为山西农大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办学方式的一个课题。“谷城院”深度融合发展专项改革成为破解这一课题的切入点。
 
  去年以来,山西农大创新创业学院等6个学院落地山西“农谷”办学;围绕“晋汾白猪”这一山西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转化,该校与金铭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太谷区政府合作,建设了“国家现代农业生猪产业园”。
 
  8月14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推动“谷城院”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支持山西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10个学院作为改革试点,实施以“院办校”为主要形式的二级机构法人治理模式改革,赋予学院充分自主权,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科研机构联合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等融合平台,在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探索建立“科研院校+示范基地+新型经营主体”的高新技术推广模式,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等的推广应用。
 
  “针对食品学科是应用型学科的特点,我们主动围绕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在服务中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等目标联动实现。”食品学院党委书记程刚说。
 
  由此,围绕激发办学活力、提高学校人才培育、服务产业能力目标,山西农大着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合作堵点,促进产学研协同,推进新农科建设,构建教学科研“双轮”驱动、产教融合发展的大格局。
 
  这一格局下,一大批高水平科研人员走上讲台,及时把科研内容融入教学,把科研新思维、新方法、新成果引入教学实践,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
 
  北洸“兴农学舍”模式
 
  园艺学院在太谷区北洸乡北洸村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中,其一个主要子项目是通过学院1000多个科研的种质资源和品种展示,建设一个南瓜博览园,建立游学基地、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与文旅融合发展,为北洸建立新产业,支撑乡村振兴。
 
  “这将是全国第一个南瓜专业园,全世界的话语体系里,南瓜都是吉祥物,在中国它象征多子,与北洸的晋商大院三多堂可以融合为旅游景点,三多堂的意义是多子、多福、多寿,两个地方可遥相呼应,这样,我们学院的科研试验与北洸的产业也有了紧密结合。”园艺学院党委书记冯晓燕说。
 
  “兴农学舍”则不仅成为在产业再造中培养新农人和乡村人才的平台,还成为广大青年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参与社会服务,解决生产难题,在实践中巩固学习成果、提高本领能力的基地。园艺学院产教协同育人新模式呼之欲出。
 
  校院合署改革以来,山西农大将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源紧密整合,推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行业特色转化为学科专业特色,构建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同时,该校对接现代农业产业需求,投入246万元分别在大同、忻州、吕梁、晋中、长治、临汾、运城等市的8个地方专业研究所,建设了本科生实习实训基地,以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能在农大太原龙城校区的昆虫标本馆、农大农谷校区果树所等地实习,丰富的实习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对选择未来发展方向很有帮助。”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大四学生郭鹏辉说。
 
  “我们将科研平台同教学试验平台进行贯通,将学生参与科研试验作为了一种常态的教学实践方式。”资环学院党委书记陈斌说。
 
  这一模式下,山西农业大学立足“三农”,建设研究应用型大学的方向越来越清晰,改革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正成为山西农大发展的新动力。
 
  “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山西农大党委书记廖允成说。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