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气象 » 正文

辽宁挺过最难季 减产不绝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8-27  来源:沈阳网  浏览次数:164
 



  村支书李常春

  村民魏红


  “久旱逢甘霖,大喜事啊!”这些天,烟台村的村支书李常春反复念叨这句话。24日的那场大雨,让村里3000余亩水稻喝了个饱,缓解了干旱的影响。

  7月下旬以来,辽宁遭遇6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全省12市66个县545.6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330.4千公顷,旱情程度之重、范围之广史上罕见。

  打井取水、引水灌溉、人工降雨……一场抗旱保秋的战役在沈阳城郊上演。一场大雨,对这场抗旱保卫战有何帮助?城郊周围的旱情是否得到缓解?昨天,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再次对北部城郊进行了走访。

  真喜雨:“下的不是水而是肥”

  烟台村坐落于沈阳北郊兴隆台地区,早在清乾隆年间,这里的大米就因米质好、口感佳被封为“锡伯贡米”。60年不遇的干旱,同样没有放过这片肥沃的土地。进入7月后,包括烟台村在内的沈北70万亩良田饱受着干渴的考验。

  李常春是烟台村的村支书,活了快60年,这样的大旱他也是头一回遇到。“打井、引水、自救,这两个月来,我们全村人都在地头忙活。”李常春说,为了村里3000亩水田、3500亩大田和400多户人的期盼,谁也不敢轻言放弃。

  24日17时开始,入夏以来最大的一场降雨落在了这片干涸的土地上。“我看着屋外的大铁盆就是乐啊,这雨足足降了15厘米。”村民宋景和说,在他看来这场雨“下的不是水,而是肥”,救了十里八乡的庄稼。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也了解到,8月23日到25日,辽宁全省范围开展空地联合增雨作业,抓住有利气象条件,共出动飞机3架次,出动火箭车157套,发射火箭弹1259枚。全省大部地区出现中雨到大雨局部暴雨天气,增加降水3.6亿立方米,对缓解当前旱情起到一定作用。

  初缓解:抗旱自救减产不绝收

  村民魏红家有15亩水田。一个星期前,他还因缺水而烦恼着。而昨天,记者在他家的地头看到,稻穗已经垂了下来,稻粒也长得很饱满。“这俩月没白忙活啊。打井自救,又盼来人工增雨,我家的稻子挺过了最难的时候。”

  “今年水稻养花期不错,大米的口感会很好。”魏红说,眼下正值灌浆的时候,又赶上了这场雨,自己的稻田指定丰收,亩产能达500公斤。而周围几个乡镇的水田基本都是这样的情况。村支书李常春说,灌浆是最后一道程序,之后就不用向天祈雨了。到了“十一”,农户们就等着割稻子了。

  “7月前,我们的玉米长得老好了,还以为能丰收呢。”在之前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沈阳城郊的大田受旱情况最重,近日连续的两场降雨,让大田的旱情也有所缓解。村民王长江说,之前的旱情让玉米停止了生长,但灌浆期的雨水让玉米粒饱满了,他指着一棵秆上结的两个玉米棒说:“你看,大棒、二棒粒长得都不错。”对王长江来说,今年每亩地至少减产150公斤,但通过抗旱降雨,至少没绝收,能有这样的收成也就知足了。

  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通过积极的抗旱自救,沈阳北部城郊的水稻基本摆脱了干旱的困扰。大田虽然面临减产,但不至于绝收。

  最期盼:再来场雨助秋菜生长

  昨天下午,烟台村村委会的大院里,村支书李常春带着村民开始收拾抗旱设施。自从七月份以来,井管、水泵都被搬到了院子里,以备不时之需。“眼下最难的时候挺过来了,这些救急的东西得收好,说不定啥时还用上。”李常春嘴上这样说,却再也不想遇到这样的年景。

  李常春告诉记者,未来这个星期,他还希望来场10厘米左右的降雨,因为这能让水稻、玉米长得更好,最关键是助力秋菜。“眼下,萝卜、白菜都是长个儿的时候,这要是来场雨就解决老大问题了。”李常春说。

  采访结束时李常春说,为了以防万一,入春前村里给所有的农田上了保险,只要减产至七成,就会自动赔付。李常春因为没有启动这份保险而庆幸,他说:“挺过了,再旱也不怕。”

  村支书的抗旱招

  采访时,村支书李常春也谈了几点他们抗旱的经验,希望给其他被干旱困扰的人们以借鉴。

  首先,在选取农作物时,他们选择了抗旱性较高的种子,所以即便干旱严重时,也没有被逼到绝收的地步。

  其次,他们给农田上了保险,以防万一出现。

  最后,在大旱来临时,大家众志成城,积极抗旱,没有坐以待毙,最后走出了困境。

  沈阳晚报、沈阳网高级记者柳云松见习记者李庆海摄影记者王江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