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转基因致国产大豆沦陷 "齐黄34"折射产业困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7-05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王亚楠  浏览次数:192
 

  种子虽然好,经营者却忧心

  炎夏的嘉祥,6月中上旬开始播种的大豆已经出苗。刘道峰站在“齐黄34”的品种繁育田里,仔细查看着苗情。他是祥峰种业总经理,去年从省农科院独家买断了大豆新品种“齐黄34”,繁育出的首批种子一上市,市场反应超出预想:“一公斤种子就能比普通种子高出1块钱,差不多200万斤种子,都不够卖的。”

  普通大豆种子的市价大约每公斤6.6元。刘道峰说,在安徽一些地方,“齐黄34”卖到老百姓手里甚至到了每公斤10-12元。

  农民愿意出高价购买,是对这一品种的认可。在2011年国家黄淮海(中组)区域试验中,“齐黄34”产量排第一,且适合机收。去年在嘉祥实地测产,刨除各影响因素,专家组匡算的一般性大面积生产产量约为每亩180公斤,和国外种植的非转基因大豆的情况基本相似。并且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在高肥水条件下,亩产能达到300公斤以上。

  更喜人的是品质的改善。“齐黄34”属蛋白、脂肪双高品种,在2008-2009年的黄淮海多点联合鉴定试验中,两年平均蛋白质含量43.54%、脂肪20.22%、蛋脂总和63.76%,居参试品种第一位,加工豆腐产量比一般品种高15%以上,且口味好。这些特性,也使其具备了油料等工业加工生产的要求。

  看市场这么好,刘道峰今年把繁育面积增加了一倍,达到约3万亩。但他心怀忧虑:从今年销售种子情况看,他估摸着大豆的种植面积又有一定的减少。刘道峰说,继去年大豆主产区东北的大豆给粮食让路、改种玉米后,现在在江苏、安徽等地也出现了这种现象。

  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去年,我国大豆总消耗量7000多万吨,其中进口已达5838万吨,对外依存度超过80%,而进口大豆主要为转基因大豆。作为我国的原生作物,国产大豆“沦陷”已是不争的事实。

  转基因作物要慎重研究要抓紧

  国产大豆和国内大豆产业已经沦陷,为什么还要搞大豆育种?这是国内大豆育种者一直背负的质疑。

  据了解,“齐黄34”这么好的品种,转让费也不过几十万元。但品种育成人、省农科院作物所大豆研究室主任徐冉说,只有不断培育出这样足以与转基因大豆抗衡的品种,才有可能维持我们自己还能种大约20%的大豆,“起码在国际上还有个讨价还价的资格”。

  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国际竞争,本质上是品种的竞争;而优良品种的出现需要品种体系的支撑。记者采访的专业人士认为,转基因作为一种新的育种技术,其推广固然要慎重,研究却要抓紧。

  记者了解到,我国转基因研究起步较晚。省农科院水稻所专家谢先芝承担了第一批转基因项目的课题,她说,现在看,全国通过这一批项目,进行了一些方法的探索,找到了一些基因材料,但绝大多数都处在实验室阶段。转基因育种比常规育种过程和审批流程复杂得多,第一批项目获得的这些材料距离形成品种还很遥远。现在,第二批项目正在申报中,希望能向出品种的方向推进。我国至今仍没有一个自主育成的商业化的粮食作物转基因品种,而国外在这方面,不仅有大量已经用于种植生产的品种,还有相当的品种储备。

  中国已成全球第6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徐冉说,转基因大豆改变的不只是品种,而是种植和生产模式。转基因引发的变化,远比一般公众了解的要复杂,某种程度上,还是国际贸易、国际政治的博弈,“我现在很担心玉米这些大宗作物。”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