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奥瑞金、锦科创世纪转基因棉花种子生产获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1-14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记者/刘俊  浏览次数:303
 

  南方日报讯 记者/刘俊1月11日农业部在官方网站上发布公告,批准发放了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南省锦科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2家企业的《转基因棉花种子生产许可证》。在公众普遍关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语境下,作为非食品的转基因棉花种子获得农业部通行证,所带来的关注度似乎要少得多。

  近年来,转基因技术的科研攻关成为国际国内生物技术的热点。在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上,许多专家仍持不同的观点。但他们的共识是,国家在转基因品种进行商业化生产之前,需经过严格的环境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评价,评价确认无害后,转基因种子或食品才能投放市场。

  目前,我国科研机构对转基因棉花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总体跃居世界领先水平,并拥有国际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指出,如果我国的棉花能从目前适纺32支纱提高到适纺60支纱,棉纱及其加工产品的档次将得到提高,其价格也将会提高50%左右,这对全面提升我国整个棉花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以改善纤维品质、提高作物产量、增强抗逆性等为主要目标的第二代转基因技术已成为世界科研领域竞相研究的热点。

  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介绍,病虫害和纤维品质低下是长期困扰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的两大顽疾。迄今转基因抗虫棉仍是我国商业化种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农作物。

  专家们认为,第二代转基因棉花纤维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为摆脱高端棉花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打下坚实基础。这是我国继转基因抗虫棉之后,在这一高科技领域取得的又一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转基因重技术更要重安全

  ■观点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技术。近年来,转基因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推广,迅速引发了一场新的绿色革命浪潮。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王丰向本报记者介绍,全世界转基因作物从1996年产业化开始时的170万公顷,迅速发展到2011年的1.48亿公顷,15年间增加了87倍。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是美国,转基因作物已高达6680万公顷。众多跨国公司,把目标转向转基因农作物研发,使该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起来,以转基因为核心的生物技术已成为“农业史上得到最快速采纳的技术”。

  王丰认为,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用世界上1/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1/4的人口。随着世界异常气候的增多、高低温和病虫害频发、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从长远来看,要解决好中国人的吃饭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生物技术的应用和生物种业的发展是必然选择。因此,转基因食品研究的前景非常广阔。

  中国在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研发方面,必须加大力度积极稳妥地往前推进。一方面要很抓转基因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另一方面,要狠抓转基因产品的环境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的系统性评价,在科学和安全的基础上,使转基因技术和产品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作为一项新技术,科学家们的研究应朝着存利去弊的方向发展。例如,对抗虫转基因水稻的研究,科学家就正在开发转入的抗虫Bt基因仅在植株的茎、叶等器官中表达,而不会在食用的谷粒或米粒里面表达,这样转基因大米的食品安全性问题就大为提高了。

  “目前我国在转基因技术的正面宣传非常不够。”王丰指出,应从科学的角度,客观公正地看待有关转基因新技术和转基因产品的相关基础知识,让老百姓对转基因技术和产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对转基因食品不能简单地认定为有害或无害。有些转基因品种所转入的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的基因,由于这类基因往往本身并不产生对人体有害的、过敏的物质,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这类转基因食品可能是无害的基因。

  王丰认为,国家在转基因品种进行商业化生产之前,需经过严格的环境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评价,评价确认无害后,转基因食品才会投放市场。因此,转基因食品是否有害,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简单下结论。刘俊(来源:南方日报)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